中央红军长征的第一份宣言书

2019-02-10 04:07张晓东
红广角 2019年6期
关键词:粤北中央红军

【摘 要】《出路在哪里》是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由毛泽东和朱德联名散发的传单,被誉为“红军长征的第一份宣言书”。这份诞生于85年前的红军传单,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指明了工农劳苦大众的出路。全文一气呵成,有理有据,为中央红军长征期间对沿途民众的宣传工作,以及为沿途民众了解“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与红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时至今日,《出路在哪里》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中央红军;红军长征;红军传单;粤北;宣言书

【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19)06-0073-07

忠良博物馆陈列了一份由红色收藏家王金昌收藏的由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联合署名的红军传单《出路在哪里》。这份红军传单诞生于中央红军长征初期,被誉为“红军长征的第一份宣言书”,为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动员民众积极拥护和参与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学界关于这份红军传单,史料挖掘和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主要从问世时间、地点、背景、意义等方面对《出路在哪里》做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深化红军长征史的研究。

一、《出路在哪里》的问世时间

《出路在哪里》的落款署名为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这个署名看似普通,其实内涵深刻,一是对外表明这份传单是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共同发布的,带有“国家意志”;二是对内表明虽然离开了中央苏区但苏维埃政府和中央红军并没有消失,隐含“朱毛”没有分家。

《出路在哪里》落款时间是11月7日。是哪一年的11月7日?如果年份不能确定,那么对它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基础。经过反复的考证,笔者认为《出路在哪里》应该问世于1934年11月7日。限于篇幅,删繁就简,最有利的依据是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和《朱德年谱》对此都有明确说法:《毛泽东年谱》在1934年11月7日这一天中写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在长征路上联名散发《出路在哪里》的传单。”①《朱德年谱》在1934年11月7日这一天中写道:“与毛泽东联署发布《出路在哪里》的传单。”②

二、《出路在哪里》的问世地点

《出路在哪里》的“问世地点”远比“问世时间”复杂。因为所有的资料只提及了《出路在哪里》问世的具体时间,而没有提及问世的具体地点。现阶段,关于《出路在哪里》问世具体地点的研究非常有限。如2007年湖南省博物馆的闾四秋在《出路在哪里:毛泽东朱德联合署名的革命宣传单》中指出,《出路在哪里》是在“在湘粤边界”拟定的,没有进一步阐述问世的具体地点。①2010年1月25日,湖南省汝城县史志办公室的邝若刚和徐宝来在《郴州日报》发表《毛泽东、朱德在湘汝城联名发文告:〈出路在哪里〉》,文中指出:“笔者从文告的时间、文字印刷看,11月7日,朱毛《出路在哪里》的文告在汝城县小垣瑶族镇大山村拟定,11月8—10日在延寿、岭秀、文明一带开始印刷、散发。”②其主要依据来自《红一方面军长征日志》中记载:1934年11月7日,“红军大部进抵文明司(汝城西部)。苏维埃国家银行在村上设立兑换处,红军所用的‘苏钞按日兑现。”“五军团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在延寿、岭秀等地阻击国民党粤军四师与湘军陶柳等部,双方均有较大伤亡。红军总部进驻大山(今汝城县小垣瑶族镇大山村)。”③这是至今笔者查阅文献能够看到的最明确指出《出路在哪里》问世具体地点的文章。也正因为此文,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出路在哪里》就是诞生在湖南汝城。那么《出路在哪里》究竟问世于何处,是湘还是粤呢?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曾说:“研究党史,就是要提倡讲过程论,高扬唯物辩证法,反对这样那样的形而上学,反对将复杂的历史过程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或权利意志简单化、直线化。”④在分析《出路在哪里》究竟问世于何处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出路在哪里》问世的“过程”。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瑞金转移时,行军最初分为三路:“三军团在右翼,其后有八军团;一军团在左翼,后面有九军团,从两翼掩护着中央纵队(第二纵队)和军委纵队(第一纵队)——当时为了保密,統称为红星纵队,作甬道式的开进……五军团殿后。”⑤10月25日,中央红军胜利渡过位于江西的新丰河,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翌日,红一军团从江西新丰的大江圩、万隆进入广东省南雄县的界址圩,开启了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后的第一站,⑥开始了中央红军长征在粤北的征程。

11月2日晚,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发动了对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中心据点——位于广东仁化县城口镇的进攻,一举攻占城口。红一军团夺取城口后,宣告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为了给大部队通过城口争取时间,红一军团又派部队在铜鼓岭阻击国民党军,战斗持续到11月5日。城口镇是当时粤北临近湖南边界的重镇。“市镇很大,有六七百户人家,商业也很发达,一般的轻工业品这里都有。”⑦红军主力在城口进行了短暂休整,一方面筹集粮款,另一方面做群众的宣传工作。从11月5日开始,驻扎在城口的红一、五、九军团部分部队相继从城口出发,沿九峰山脉前进,红一军团第二师一部、第十五师从仁化红山向中洞进发,进入乐昌县麻坑。至11月8日,红军顺利通过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11月9日,红一军团余部最后撤出仁化县红山向乐昌县麻坑进发。⑧“11月6日至11日,一军团抢占九峰山,保障了左翼安全;三军团先后攻占良田、宜章,打开了红军前进的道路。至15日,全军由良田到宜章之间突破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①

从上述时间看,《出路在哪里》就诞生在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和准备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期间。那么这个期间,毛泽东所在的军委二纵队(红章纵队)具体在什么区域,是在湘还是粤?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从江西进入广东开始西进,直到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基本是沿着湘粤边境行进的。众多资料和回忆文章在论述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的情况时,基本上都是讲中央红军各军团及其下属部队的行军路线、战斗区域和宿营地点,鲜有提及军委纵队。只有朱德的《11月5日给各兵团及纵队首长的电报》中明确讲了军委纵队大致的行军路线和时间。该《电报》的主要内容是:“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监视汝城之敌,主力分三路纵队,由汝城、城口之间通过敌人第二道封锁线。红三、八军团为右纵队,从汝城至大坪间通过,向百丈岭、文明司方向前进;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及红五军团一部为中纵队,由新桥经界头、九峰山向九峰圩前进;红一军团第二师和红九军团等部为左纵队,由城口、思村向岭于头前进。5日,中央红军各纵队继续西进,至8日,通过敌人第二道封锁线,继续向宜章方向西进。9日,红一军团改向九峰东北地域转进,红三军团第五师攻占良田。第六师于11日攻占宜章。13至15日,中央红军从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通过敌人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②

其实,后来的回忆文章和资料对这个时候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是很难区分为军委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一方面,因为中革军委根据部队变化经常变更名称。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从瑞金地区出发,当时部队分布是一军团在左翼,后面有九军团;三军团在右翼,后面有八军团;从两翼掩护第一纵队(军委纵队)和第二纵队(中央纵队)作甬道式前进,五军团担任后卫。21日晚,部队从于都西南的王母河新田之间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10月11日,奉中革军委第五号命令,将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编成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中央纵队编为军委第二野战纵队。12月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为了充实部队战斗力、紧缩机关,中革军委于12月26日下达命令,将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非高层领导搞不清楚哪些人属于军委一纵队,哪些人属于军委二纵队,也或因为是非正式文件、电报,所以在书写时常常笼统把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混为一谈。李聚奎在《长征中的红一师》中说:“我们遇见了随中央纵队行军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③刘英在《接任中央队秘书长》中说:“第一次占领遵义的时候……中央队毛、张、王住的是一个黔军旅长的房子。”④

要弄清《出路在哪里》问世的具体地点,非常有必要弄清楚具体路线。虽然这个路线问题非常复杂,由于毛泽东主要是跟着红一军团在一起行进,通过对红一军团行军路线的研究,还是可以基本搞清楚军委纵队的行军路线情况。对此,朱德在1934年10月29日给各军团、纵队的电报也证明了这一点:“戊,军委第一纵队随三军团左纵队后跟进,第二纵队前出到新溪圩、新溪背后,则随一军团右纵队后跟进。”①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李聚奎的回忆文章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红军到达韶关背面的乐昌地区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座大山,高耸入云。部队进入山区小道(乐昌的大王山——笔者注),拥挤不堪,行进的速度减慢了,有时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由于敌人三面逼迫,全军和军委纵队都挤到一路上来了,情况十分紧张。这时,我红一师正在粤汉路以东与广东敌人进行战斗,接军团首长打来的电话,令我带一个团在前头开路,掩护整个部队通过粤汉路……就在这里,我们遇见了随军委纵队行军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那时他们正在路边休息,见我带着三团上来了,没等我开口报告情况,周恩来同志就说:‘你们来得好快呀!”②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在的回忆录也印证了这一点:“前卫团夜行晓宿,始终与中央纵队保持一天的行程。中央纵队走得慢时,我们便原地设防警戒;中央纵队跟上来了,我们就要急行军。”③

通过上述“过程”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央红军从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至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期间,红一军团(左路纵队)基本行走、战斗在广东仁化县城口镇到乐昌县九峰山一带,军委纵队(第二纵队)也是紧靠着红一军团前行的;这期间,红三军团(右路纵队)基本行走、战斗在湖南境内,在汝城的中央红军主要是红三军团和红八军团。

根据韶关党史部门考证,11月5日至9日,红军从城口进入仁化县红山镇的新田村,再分两路从清水江和中山进入乐昌县五山镇的麻坑圩集结。《出路在哪里》的问世地点应该在乐昌县境内的城口镇至五山镇麻坑区域。11月5日红军分头向西挺进,左路红军(一、五、九军团)由城口沿九峰山脉前进。中央命令红一军团从九峰山过去,以掩护中央纵队从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间安全通过。11月6日,红一军团部和直属队到达麻坑圩,在麻坑圩宿营。11月7日,红一军团部和直属队从麻坑圩出发,到达北乡上西坑。同日,红一军团二师掩护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和中央纵队(这里的中央纵队,应是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的总称,下同——笔者注)及其他兄弟部队通过后,冒雨进入九峰山。11月8日早晨,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总参谋长刘伯承到红一军团第一师与红三团一起为红军部队开路。11月9日红一军团部和直属队从上西坑出发,经大王山到达桃竹坑。同日,红军数千人到达九峰茶料、浆源一带,掩护中央纵队安全通过了三界墟(乐昌界内)与里田之间的湘粤边境向宜章开进。耿飚的回忆录里也说明了这一点:“11月6日,我团已经到达麻坑圩(乐昌五山镇境内——笔者注)。派出的侦察员陆续送回敌情:敌人正在紧急调动……在我们的正面,敌人布防的重点是乐昌……我们星夜奔袭,向九峰山主峰疾驰。沿途到处是我们的部队,先是紧跟在我们后面的九军团,然后就是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熙熙攘攘在各条山间小道上拥挤着蠕动。这说明全部红军都被紧逼到这条狭长地带来了。”④

如果要说的再具体一点,笔者认为《出路在哪里》的“诞生地”很可能在乐昌县城口镇。因为城口镇是当时的一个大镇,各方面条件较之红军一路上经过的其他地方要好得多。“红一军团、红五军团、红九军团、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等于11月5日、6日分四路进入广东乐昌五山境内。一路从仁化城口清水江进入五山山寨岐经沙坪、长老坑西进;另一路從仁化城口新田进入五山中山经沙坪、长老坑西进;再一路从湖南汝城小亘枫树坳进入五山石下、大王山西进;还有一路从湖南汝城井陂界头进入五山青龙头经石下、大王山西进。”①更重要的一点是,根据韶关党史部门征集的地方史料,“毛泽东随中央纵队于11月6日到达城口后,因病暂住在进步民主人士罗新悦经营的邮政代办所——广兴栈内。”②

三、《出路在哪里》问世背景

粤北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离开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所在地江西省后的第一个外省区域。中央红军选择从粤北向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中央红军与陈济棠达成了停战协议。为此,红军在粤北突破敌人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时比较顺利,伤亡不大。然而,中央红军离开了长期熟悉的苏区来到白区,途经地大多是偏僻落后的山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当地百姓对红军只是有所耳闻,并不真正了解,加之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蛊惑民心,破坏了红军形象,使得沿途百姓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产生了误会,甚至存在怀疑、恐惧和敌对情绪,使得中央红军无论是行军、打仗、宿营,还是筹粮、扩红、安置伤病员都面临从未有过的困难。这种困难不仅严重影响了红军的补给,还严重影响了指战员的情绪。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前三道封锁线,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由于长途急行军、百姓不解、补给不足、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因素,也使红军减员不少,三次突围后中央红军共减员2.2万余人。③

例如,仁化县老人在回忆红军长征经过仁化长江、城口镇时说:“红军经过仁化县之前,国民党当局已经广泛开展了反动宣传,诬红军为‘共匪,制造恐怖。长江、城口有的大地主、资本家携家属逃往仁化、韶关,甚至广州;有的居民、农民拖儿带女投亲戚或到附近山地躲藏;有的来不及离开的群众,提心吊胆,致使一向热热闹闹的长江、城口镇冷冷清清。”④乐昌县陈松章、陈才生老人回忆红军长征经过乐昌五山石下时说:“由于开始大家对红军不了解,红军来到,大多数都走上山去了。有些人偷偷跑出来看,红军发现后,隔远就喊:‘老乡不要怕,我们是打土豪的,回来煮饭吃。”连培森老人在回忆红军长征经过乐昌五山山溪时说:“红军一到我们村就到处写标语……由于大家对红军不了解,多数人都走了,只有八个人没走。”⑤

这些现象引起了党和红军领导机关的重视,《红星》报第2期社论指出:“我们困难主要的却是在与我们一开始在白色区域中得不到像苏区内那样的群众的热烈拥护,甚至我们有时还会遭受到部分被欺骗群众的敌视。我们没有一个巩固的地方可以安置我们的伤病员,可以取得我们人力财力的有计划的补充。此外,我们是在长途行军与不完全熟悉的环境中同敌人作战。”⑥为此,红军总政治部于1934年10月29日下发了《总政治部对目前行动的政治工作训令》。训令中说:“无疑义的,在行动与环境的巨大转变中,必然有着行动中的困难,如开始还得不到广大群众像苏区群众那样热烈的拥护与配合,人力、财力比较难有计划的补充,特别是可能发生不了解反攻的意义,失却胜利的前途与信心,产生消极悲观与不相信白区群众力量向困难投降的情绪。”①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的基础,也是红军战胜敌人的法宝。做好长征途中的群众工作,直接关系到红军能否克服困难,摆脱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战略转移任务。为此,训令还要求:“传播党和苏维埃的影响,进行广大的宣传工作。要随时随地利用各种机会,散播宣传品,到处写贴大字标语与布告……针对群众生活,耐心解释苏维埃的主张、政策与法令,解释红军战斗的目的与群众的关系,使广大群众了解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只有红军才是唯一的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②

长征是无根据地的长途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着与中央苏区截然不同的新情况:一是从事群众工作的宣传人员和从事地方工作人员缺乏在白区开展群众工作方法与经验;二是基层红军战士普遍对党的政策理解能力不足;三是缺乏做群众工作的充裕时间。1934年11月初的《红星》报第3期上的《关于目前地方居民中的工作》指出:“我们的宣传方式.还没有很明显了解到我们前面的群众是白色区域的群众,同苏区内的群众有极大的不同。宣传的方式必须首先从群众切身的利益开始,然后逐步进入到苏维埃基本主张的宣传,必须以最通俗的言语,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来启发他们的斗争。不然,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就引不起群众的兴趣与注意。”③因此,在中央红军进入粤北后红军总政治部发出政治工作训令一周的时候,毛泽东、朱德联名散发了《出路在哪里》的红军传单。

四、《出路在哪里》问世意义

《出路在哪里》全文一千二百多字,逻辑清晰,语言通俗,语气激昂,文字简练,说理透彻,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阐述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指明了工农劳苦大众的出路。该文首先点明“宣言书”的受众主体是受压迫、受剥削的群体——“工人,农民,兵士以及一切劳苦的民众们”,把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群体凝结在一起。接着历数受众主体所承受的各种压迫和剥削——“你们整年整月做着苦工,然而你们总是养不活你们自己和你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你们倾家荡产,出卖妻子儿女,也还不清他们的田租和债款。”“你们不能反抗,不能说一句不满意的话。国民党军阀、民团、警察、流氓恶棍,会如狼似虎一样,鞭打你们,杀死你们,砍你们的头,把你们放到监狱里。”从而使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看清反动统治者的真实面孔,明白自己为什么受苦受难。

《出路在哪里》还告诉受众主体,有这样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军队,他们的主张是让你们当家作主,让你们享受平等和自由,让你们过上幸福生活。这个政党就是共产党,这个政府就是苏维埃,这个军队就是红军,“你们只要知道共产党、苏维埃与红军的主张,你们就会赞成他们!”让中国最广大的民众在迷茫中擁有了选择。传单最后连用三句“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向受众主体指明了他们的出路——“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与红军,就是你们的出路”,告诉他们如何走向这条出路——“一同来革命,实现共产党的主张,创造工农自己的红军,工农自己的苏维埃政府”,预示了他们的未来——“我们这里有着千百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还有我们自己的红军与苏维埃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从而给中国最广大的民众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全文一气呵成,有理有据,十分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体现出毛泽东的文风,也十分符合《红星》报提出的行文要求,还贯穿了中共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精神。它应该是中央红军长征到白区之后,根据新情况,面对新民众,发出的第一份完整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张的传单,成为红军在白区开展群众宣传工作的“模板”。1934年11月14日的《红星》报第4期在《加紧扩大红军的工作》中说:“细心的去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工作,说明红军的主张并联系到工农切身的痛苦去鼓动他们。”①这个提法基本上就是《出路在哪里》的做法。

《出路在哪里》的问世无疑为中央红军对沿途民众的宣传工作以及帮助沿途民众了解“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与红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以至于这份传单从粤到湘再到黔,一路散发。应该说,诞生于粤北的毛泽东和朱德联名的《出路在哪里》这份传单是中央红军长征初期教育民众、鼓舞民众的一份十分重要的宣传品。《出路在哪里》的问世也反映出中央红军指战员在当时处境下的状态。当时,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踏上战略大转移的艰险之路。面对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数万饥饿疲惫的红军将士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要转移到哪里?要如何才能摆脱困境?毛泽东曾建议不渡湘江,集中红军主力在湘南地区打几仗,消灭敌军一路或一部,以扭转战局力争变被动为主动。但博古、李德拒不采纳这些正确建议,仍坚持其消极避战、一味西进的退却主张。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也面临着“出路在哪里”的困惑。毛泽东和朱德在传单最后的呐喊“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不仅是对民众而言,也是对红军自身而言。

《出路在哪里》的问世还是1931年11月的赣南会议撤销了毛泽东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和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书记职务、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又进一步撤销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职务、毛泽东被完全排斥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之外后,第一次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发文。让红军指战员能够感受到毛泽东又开始回到红军,让红军指战员能够想起流传甚广的民谚:朱毛不分家,分了家就会打败仗。应该说,诞生于粤北的毛泽东和朱德联名的《出路在哪里》这份传单也是提振红军指战员士气和坚定革命信念的一份十分重要宣传品。最后,《出路在哪里》的问世还是毛泽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著名论断的事实依据。为此,有学者说,《出路在哪里》是红军长征的第一份宣言书。正是因为红军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张晓东,中粮集团忠良博物馆原馆长)

猜你喜欢
粤北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
中央红军留在沙洲村的“红军书”
粤北始兴烟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中央红军最早实行供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