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飞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32地质队,安徽 黄山 245000)
安徽省休宁县——歙县金多金属矿勘查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缘,地质构造演化复杂,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活动表现强烈,奠定了该地区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区内大面积出露由新元古代海相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建造组成的基底岩石,地层包括西村岩组(Pt3x)、木坑岩组(Pt3m)、牛屋岩组(Pt3n)、昌前岩组(Pt3c)和井潭组(Pt3j)等。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化异常较为丰富,已发现天井山金矿、小贺铅锌矿、古汊铅锌矿、九亩丘银铅锌矿、璜尖金矿等众多小型矿床或矿化点,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高中低温矿产均有发育。根据典型矿床分析,区内主要的含矿建造包括新元古界昌前岩组浅变质碎屑岩建造,该层段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为铅锌、银矿的赋矿建造,次为金矿,含矿岩石岩性主要为浅灰绿色硅化砂质千枚岩、硫铁矿化绢云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等。其次,新元古界井潭组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建造和青白口纪绢英岩化花岗斑岩是金矿的主要赋矿建造。另外,调查新发现,在中生界侏罗系洪琴组硅化砂岩中发育有金矿化体,进一步证明燕山期是本地区主要金矿成矿期,中生代地层在有利的构造沟通下,可以成为赋矿层位。
通过专项矿产地区填图,大致划分了区内建造类型,可以划分为新元古界浅变质海相碎屑岩建造、新元古界浅变质火山岩建造、晋宁期变质花岗岩建造、中生代陆相河湖相火山-碎屑岩建造、燕山期花岗岩建造、新生界河流相沙砾、粘土建造。其中晋宁期变质花岗岩建造是本地区重要的含金建造。
褶皱构造主要可分为晋宁期和燕山期褶皱。晋宁期褶皱形成于歙县岩群为代表的弧后盆地关闭过程中,由弧后盆地关闭过程中的挤压作用产生,主要出现在昌前岩组,以露头尺度的紧密同斜及倒转褶皱为特征,往往与韧性逆冲断层相伴生。由于昌前岩组为一套强烈剪切,总体无序的地层,因此这期褶皱的区域褶皱格架不清晰。燕山期褶皱主要为牵引褶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南东向北西逆冲断层牵引所形成的近水平的牵引褶皱,轴面往往倾向南东,以不对称褶皱为特征,通常出现在断层带中。另一种是由平移断层牵引所形成的褶皱轴陡倾的倾竖褶皱,以褶皱枢纽陡倾为特征,规模通常较小,两翼的宽度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褶皱的紧密程度视平移剪切作用强度而定。
区内与多金属矿化有关的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总体为北东走向,其次为北西、近东西走向。
(1)北东走向断层。北东向断层代表性的有璜茅坦-五城韧-脆性剪切带,总体走向10°~30°,宽数百米,最宽处达千余米,带内岩石强烈变形、形成糜棱岩、千糜岩,中心部位发育石英钠长石千糜岩,构造带的北西盘为障公山构造地层区(木坑岩组、板桥岩组),南东侧为白际逆冲推覆构造区。
(2)北西走向断层。区内北西走向断层较为发育,且北西向断层往往切割北东走向构造线。主要有八角亭-中岩溪断层、英塘-蛇坑断层和下岩溪断层等。
(3)近东西走向断层。区内近东西走向断层不发育,主要见有一条,为青山-古田断层,断层延伸约3.75km,断裂带宽10m左右,带内岩石破碎,硅化较强。该断裂是地质分界线,其北侧为晋宁期片麻状灵山花岗岩体,南侧为燕山期青山花岗岩体。
休宁-歙县勘查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该地区自晋宁期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碰撞造山以来,历经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断裂、褶皱及岩浆活动表现强烈。晋宁期沟弧盆体系的形成和关闭过程中发育的地质体和边界断裂往往控制着后期的构造演化;到了燕山期,中国东南部因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成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新元古代形成的断裂重新活化成为燕山期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因此,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是区域成矿的基础,而中生代构造演化控制的岩浆作用则直接导致了区域成矿作用。
矿床类型划分是找矿预测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及找矿的指导方向。通过区内典型矿床剖析,基本查清了区内各矿床类型归属,即区内的金多金属矿床属于侵入岩浆地质作用中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包括天井山金矿属于D23-远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九亩丘铅锌矿、小贺铅锌矿属于D22-中低温热液型铅锌矿,邓家坞铜钼矿属于D21斑岩型矿床。
区内多金属矿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含矿岩浆侵入活动期后,一般经历了含矿岩浆侵位、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含矿热液和矿物质迁移、沉淀、堆积富集等过程。含矿岩浆的侵入和含矿热液的流通和区域发育的各类构造运动关系密切,因此本地区成矿作用为构造-岩浆活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晋宁期形成了勘查区的基底地层,该时期发生了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拼接,因此发育了一大批深大断裂,可以形成晚期岩浆与热液流通的通道。但晚期的构造又将前期的地质产物破坏较大,因此晋宁期的矿产目前发现不多,在区内未形成有价值的工业矿床。在海西期和加里东期的构造旋迴中,皖南地区处于海陆交复环境中,而勘查区一直处于隆升环境,期间岩浆活动不发育,成矿作用不明显。燕山期是本地区的主要金多金属矿成矿期,该时期岩浆活动频繁,发生了多期次的侵入与火山活动,发育了较为丰富的多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金、银、铜、铅锌等,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
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点)的空间展布特征及时间演化规律,结合成矿地质条件、矿化地质特征以及物化探、遥感异常信息等综合分析,在区内初步划分为3个IV级成矿带,分别为:篁墩-鲍坑金成矿带(IV-1);天井山-九亩丘-邵濂金、银、铅锌、砷成矿带(IV-2);岭南-璜尖-白际-长陔金、银、铅锌、铜、钨、钼、铋、铍成矿带(IV-3)。
本文通过研究安徽休宁县-歙县金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发现,能够基本明确找矿标志,同时还能够明确这一带的成矿规律。由此可见,通过成矿规律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研究发展奠定基础,为安徽休宁县-歙县金多金属矿勘查区及周边地区指明了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