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明
(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巴彦查干铅锌银多金属矿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东约55km,行政区划隶属于巴林右旗宝日乌苏镇所辖。通过前期面积性地、物、化工作及后期剖面布置、槽探施工、钻探验证工作,共圈定出△T高磁异常C1、C2两处,激电异常4处,化探综合异常5处;共圈定矿化蚀变带3条,包括矿(化)体38条,矿体8条。
区域位于二连-贺根山深断裂以南,索伦山-西拉沐伦河结合带以北的天山-兴蒙造山带中,属于锡林浩特-托托尚微陆块南缘的晚古生代陆壳增生带;进入中生代,则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大兴安岭构造带。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上段、中二叠统哲斯组下段、上二叠统林西组下段、中侏罗统新民组上段、上侏罗统玛尼图组、白音高老组及第四系全新统地层。普查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主要表现为地壳浅部脆性形变形成的构造破碎带,构造破碎带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向[1]。本区属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南段西坡的乌兰浩特—巴林右旗中生代银、铜、钨、锡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北方有色金属及伴生贵金属矿产的重要成矿带之一。本区西北部发现了官地乡大井子铜锡矿床、大营子乡莫古吐锡矿、巴彦高勒苏木拜仁达坝铅锌银矿床。本区南东部广德公镇黄谷屯铅锌矿、梧桐花乡小营子铅锌矿等大中型矿床。区域上矿产丰富,矿床种类多样[2]。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上段,且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基岩出露不佳。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主要有两大类岩性。①变质细砂岩与变质粉砂岩。两者常呈互层产出。变质细砂岩,变余细砂状结构,层状构造。细砂呈棱角状,砂屑成分有长石、石英、岩屑等,以长石为主,变质粉砂岩,变余粉砂状结构,微层状构造。粉砂碎屑呈棱角状,成分为长石、石英、岩屑很少。次生矿物为次闪石绿帘石,绿纤石。②变质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变质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两者呈渐变关系[3]。变晶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变质中细粒砂状结构,层状构造。以岩屑为主。岩屑成分有酸性脉岩、安山岩、英安岩、硅质岩等;变晶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变质细粒砂状结构,层状构造。细砂多呈棱角状,少数为次圆状,岩屑成分有流纹岩、英安岩、硅质岩等。
矿区褶皱构造大体表现为呈两翼对称的背斜构造。总体构造线方位为NE40°~50°之间。本区北西部岩层倾向320°左右,倾角60°~75°之间;本区南北部岩层倾向140°左右,倾角60°~70°之间;二长花岗岩体基本上是沿背斜核部侵入。矿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主要表现为地壳浅部脆性形变形成的构造破碎带,其中F1断层发育在大石寨组地层中,断层面见有断层擦痕及断层泥,断面产状倾向北西330°~350°,倾角50°~65°,局部倾向为北东20°。断层延长6.5km左右,宽1m至近5m,中部被第四系掩盖。其中F2断层发育在大石寨组地层中,未见断层擦痕,断面走向北北东,倾向不明。长约2.1km,宽约1m,未见矿化蚀变现象。
矿区南部出露小面积岩体,产出形状很不规则,出露面积2.0km2。总体为一套浅成侵入体,呈小岩枝、岩瘤或岩脉状产出。主要岩石类型为中-浅成相的肉红色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岩体侵入于大石寨组中。
(1)矿体地质特征。矿区内矿化蚀变带分布规律比较明显,主要沿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地层与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分布。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共圈定矿化蚀变带3条,包括矿(化)体38条,矿体8条。其中较好的矿体有:Ⅰ-1-①矿体,矿体延长约40m,延伸约100m,厚约3m。倾向310°、倾角75°。取样分析品位Au:0.75-2.02×10-6;Pb:0.93-1.64×10-2,Zn :0.54-2.04×10-2、Ag :58.2×10-6。
Ⅰ-4矿体,矿体延长未知,延伸约180m,厚约2m。Zn品位0.15-1.49×10-2,Pb品位0.50-1.30×10-2,Ag品位38.44-102.60×10-6,Au品位0.41-0.77×10-6。
(2)矿石质量。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等。次生金属矿物为褐铁矿,偶见铅矾、孔雀石等。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方铅矿-闪锌矿组合、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组合等。矿石结构主要以结晶粒状结构、他形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矿区受区域多期的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及较频繁的构造变动,使矿区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和复杂性。在整个成矿过程中,延续时间较长,矿化类型较多,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的特点,属于典型的中低温热型矿床。矿物共生组合从高温—中低温热液阶段,均有相应的标型矿物存在,为此初步将矿区的成矿作用划分为高温热液、中—低温热液及表生氧化等三个成矿阶段。
(3)矿石类型。依据地表探槽、钻探工程控制情况及矿物组合资料确定矿区内银铅锌矿石基本为原生金属硫化矿石。在地表探槽及个别钻孔中的氧化矿石矿物成份主要为褐铁矿、孔雀石、铅矾。由于氧化作用,矿石以土状、蜂窝状等残余构造为主,颜色多呈黄褐色,褐黑色等。自然类型为氧化矿石、原生矿石。工业类型为硫化物矿石。
通过研究勘查区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围岩蚀变、矿脉的产状和形态等特征。矿体呈脉状、沿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充填产出,矿体个别地段表现有膨胀收缩、分枝复合现象。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矿石中金属硫化物有黄铁矿、闪锌矿、磁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粒径一般<1.0mm~2.5mm,含量约5%;磁铁矿:它形粒状,0.03mm~2mm,含量2%;黄铜矿:它形粒状,0.05mm~0.2mm,含量微;闪锌矿:它形粒状结构,0.05mm~0.2mm,含量1%;方铅矿: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0.05mm~0.3mm,含量1%。金属硫化物多沿岩石裂隙呈不规则集合体出现。金属硫化物的生成顺序是: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综合以上特征初步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构造裂隙热液充填型。
①具有较强的褐铁矿化、硅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的构造破碎带是寻找矿体的直接找矿标志。②地表构造破碎带中的铅锌矿化、黄铁矿化次生作用形成的铁锰染等是寻找铅锌矿体的良好标志。③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主要是成矿元素Au、Ag、Cu、Pb、Zn和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指示元素异常,重点为化探剖面测量发现的三处高值异常是寻找银铅锌矿体的间接找矿标志。④较强的激化率或电阻率物探异常,主要为与地表套合较好的近东西展布的四处激电异常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