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艳
(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铜山口铜矿,湖北 黄石 435122)
萨热克铜矿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北东30km处,喀(喀什)—吉(吉尔吉斯)公路与矿区公路相连,距乌恰县约137km,交通较为方便。卓尤勒苏河主河道及支流长年流水量充足,贯穿该矿区。2010年基建,2015年试生产,2017年达产,现采选规模为1155kt/a。截止2019年初北缘可利用资源量有7830kt;预计可采5年左右。通过研究控矿因素,预测找矿靶区,加快地质勘探,寻找资源,保证生产稳产3500t/d以上,尽早回收投资。
区域构造较为复杂。为塔里木盆地西南中新生代坳陷西北缘的次级盆地—托云盆地,其北部和南部分别为西南天山、西昆仑海西期地层-构造-岩浆带。空间构造上有明显差别,造山带主要形式为逆冲-逆掩断层和紧闭,地块边缘主要形式为坳陷-隆起-断陷。区域地层有①元古界长城系地层为低角闪岩相沉积变质岩系,主要分布于托云盆地周边。岩性包括灰绿色绿泥石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夹碳酸盐岩薄层。②古生界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岩性为浅变质的炭质千枚岩、砂岩、大理岩夹石英岩等,分布于矿区西北和西南部。③中新生界:中生界大面积出露于矿区中部以条带状近东西向分布。为一套断陷盆地内的陆相-海陆交互相-海相-陆相碎屑沉积建造。侏罗系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煤层、砾岩、灰岩等。在早侏罗纪拉张背景下形成下侏罗统莎里塔什组(J1s);随着湖水侵入,形成了下侏罗统康苏组(J1k);进入中侏罗纪随湖水加深,形成了中侏罗统杨叶组(J2y);进入中侏罗纪后期,形成了中侏罗统塔尔尕组(J2t);进入晚侏罗纪,盆地重返,形成了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J2K),灰绿-褐红块状砂岩和砾岩。进入白垩纪,早白垩纪沉积的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1Kz),褐红-灰黄灰白砂岩和砾岩;自西到东海水侵入,形成了此群顶部灰白色砂砾岩;晚白垩纪库克拜组(K2k)、乌依塔克组(K2w)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1Kz)呈整合接触。
矿区出露最老的地层为长城系阿克苏群变质岩,其上为角度不整合盖压的侏罗系或白垩系地层,局部表现为基底与盖层之间的断层接触。从宏观地层展布看,长城系阿克苏群变质岩各段间为断层接触关系;志留系产出断块的形式;古生界基本缺失,未见出露。萨热克一带所出露的中生代侏罗-白垩纪地层呈独立的上叠盆地产出,呈北东向,向斜形态,与基底阿克苏群之间呈断层接触,所划分的各地层单元之间呈整合接触关系,其中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砾岩为萨热克砾岩型铜矿的赋矿层位。矿区内出露的地层:长城系阿克苏群(Chak);中志留统合同沙拉群(S2h);侏罗系—下统莎里塔什组(J1s)、康苏组(J1k)和中统杨叶组(J2y)、塔尔尕组(J2t)及上统库孜贡苏组(J3k);白垩系—下统克孜勒苏群(K1Kz)和第四系。
(1)褶皱构造。褶皱主要为萨热克向斜、两条次级向斜及一组次级向背斜。矿区中部总体上为一个以侏罗系-下白垩系为核部的向斜构造(萨热克向斜)。该向斜核是南西--北东向,具西窄东宽、东西两端翘起、两翼陡(倾角50°~65°)、核部缓的特征。分析研究其产状变化较大处(走向和倾向)是矿化富集的场所,认为是储矿构造。矿区处于向斜北翼平缓延伸至核部并收敛,受其形态控制。矿区内3个次级向斜,分别是Z2次级向斜、Z3次级背斜、Z4次级向斜。向斜褶皱转折端虚脱部位为有利储矿部位。
(2)断层。断裂主要有萨热克盆地南北界线断裂及盆地内次级走向断层、倾向断层、顺层断层及平移断层和盆地外长城系的逆断层等。该区南北受推覆挤压,南北盆地界线大断层,控制了整个萨热克盆地的形态,主要断层为盆地界北断层(Fa)、盆地南界断层(Fb)。在此盆地内部发育一系列次级断层,共计24条断层(未包括层间断层)。对成矿有利的控矿断层主要为北东向断层,而北西向断层多为成矿后期断层。
矿区内岩浆岩唯有辉绿-辉长岩(少量鉴定为闪长玢岩),出露的形式是岩墙、岩脉,分布于矿区南部下白垩统地层中,顺层产出,也有切层侵入,出露宽0.5m~1m,延长20m~800m。属成矿期后岩浆作用形成。蚀变辉绿-辉长岩:褐黑色-深灰绿色,辉绿-辉长结构,脉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拉长石(60%),半自形板状,未切割矿层,与铜矿化无直接联系。其它侵入岩及火山岩均未见出露。
矿床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无明显带,顶板围岩以硅化为主,底板围岩多具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其中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与成矿作用密切。
萨热克铜矿成因类型为沉积-改造型砂砾岩铜矿。该矿区有北、东、南三个矿带。北矿带和东矿带分布于向斜北翼,28勘探线以西为北矿带,以东为东矿带。向斜南翼为南矿带。
萨热克铜矿共分布有38个铜矿体,8个铅锌矿体。主要铜矿体有Ⅰ、Ⅱ-5、Ⅱs、Ⅰs、Ⅱ-0等5个;Ⅱs-1为次要铜矿体;小铜矿体32个;矿区内铅锌矿体Pb2-1、Pb2-2、Pb2-3为主矿体,5个为单工程见矿的小矿体。Ⅱ号铜矿体为萨热克铜矿主铜矿体。矿体分布矿区北中部的9线~18线处,产于J3k2-1的灰褐、灰绿色厚层状砾岩中。在萨热克矿区南部可与Ⅱs号铜矿体相接。Ⅰ号铜矿体分布于矿区北中部的3线~18线处,产于J3k2-3的灰褐、灰绿色厚层状砾岩中,为盲矿体。沿走向上延伸较稳定。Ⅰs号铜矿体分布于矿区南部的20线~30线处,产于J3k2-3的灰褐、灰绿色厚层状砾岩中,为盲矿体。与其北西方向的Ⅰ号铜矿体是断续相连的。Ⅱ-5号铜矿体分布于矿区北部的2线~10线处,产于J3k2-1的灰褐、灰绿色厚层状砾岩中,为盲矿体。Ⅱs号铜矿体分布于矿区南部的22线~30线处,产于J3k2-1的灰褐、灰绿色厚层状砾岩中,为盲矿体。Ⅱ号铜矿体、Ⅰ号铜矿体规模属大型;Ⅰs号铜矿体、Ⅱ-5号铜矿体、Ⅱs号铜矿体规模属中型。
(1)地层。分布于元古代地层等周缘的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冲积扇相砂砾岩,以渗透性较高的砾岩为矿岩性组合。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冲积扇相砂砾岩中可见孔雀石化、方解石化、辉铜矿化的部位。
(2)构造。受构造挤压形成的层间断裂与萨热克式砂砾岩型铜矿赋矿(J3k2)层位复合处为富矿体形成的部位;后期张性、张剪性断裂是辉绿岩及后期热液的上侵位置,是后期热液成矿叠加的成矿部位。辉绿岩是一种构造找矿的标志。
根据控矿因素,预测找矿靶区。①东、南矿带下部是找矿方向。②在现有矿区卓尤勒苏河上游。③在盆地北缘的萨热克向斜“箱状向斜”北翼,因断裂的改造及盆地中局部洼地等,预计出现富厚矿体、多层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