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余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一种良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复发率;若不实施有效方法治疗,能够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以往临床上仅采用药物治疗,但是疗效并不明显,为此临床上建议联合手术治疗,尤其是针对病灶组织大于5 cm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1];我院为了探讨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选取56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正文描述。
本次选取56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6年07月~2018年08月。平均年龄值(38.52±1.05)岁;病程平均值(4.05±0.58)年;其中腹壁切口共28例、会阴切口共28例。
56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病灶组织大于5 cm共22例,于术前给予三烯高诺酮口服治疗,剂量为2.5mg/d,一周服用2次,且告知患者服药期间做好避孕措施,待连续服用3个月后进行超声检查,查看病灶组织是否缩小再行手术治疗;病灶组织小于或等于5 cm共35例,直接对该类患者行手术治疗,先对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随后钝性分离,且切除病灶组织及周围1 cm处正常组织后送检,最后缝合伤口,给予抗感染治疗。
观察且评估56例患者经治疗后的一次性病灶清除率。
56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可发现异位的子宫内膜间质、腺体、组织纤维化及腺体分化良好,且病灶以周期性出血为主,已被确诊为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单独手术或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一次性清除术中病灶组织共48例,且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其中8例患者病灶组织尚未完全清除,经给予三烯高诺酮口服治疗后病灶组织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恶变事件的发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发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能够导致子宫内膜组织覆盖子宫腔,甚至生长于其他部位;目前该病发生原因尚未明确,仅认为与种植学、体腔上皮化生学及诱导学具有密切相关联系,而以第一种原因最为常见,即通过各种宫腔的操作能够让子宫内膜位置发生改变,因此在临床上保护手术切口十分重要,有利于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经组织微观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含有4种成分,包括子宫内膜腺体、纤维素、出血及子宫内膜间质,即是由该物质的相互合作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经调查发现妇产科手术是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在临床上为了避免再次手术所造成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妇产科手术指征;②手术治疗过程中需格外谨慎、仔细操作,且做好预防子宫内膜移植工作,若需刺破内膜层,则应尽可能的保护盆腔切口;③伤口缝合前采用甲硝唑液反复冲洗手术切缘[3];④若为子宫卵巢巧克力囊肿摘除术,则应先对患者行穿刺操作,随后采用负压吸引器,待囊液彻底吸净后再对囊壁进行剥离;⑤鼓励母乳喂养,经调查发现产妇于分娩后机体雌激素水平可呈逐渐下降趋势,若是选择母乳喂养方式,则可一定程度上让卵巢功能缓慢恢复[4]。
目前临床上采用药物及手术方法治疗,前者应用假孕疗法及假绝经疗法治疗;而后者是通过局部切除,一般选择经期过后2~3天实施操作,适用于边界明显及偏大的结节,若是结节大于5 mm则建议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术前指导患者口服三烯高诺酮,连续服用3个月后实施手术治疗,且通过超声定位,以便于掌握结节深度及位置实施不同麻醉方式,如部位为表浅,则可选择局部浸润型麻醉方式,部位为较深,则选择连续性硬膜外麻醉;随后手术切除范围控制于结节周围2 cm左右,继而在最大限度下避免残留现象的发生[5]。
总而言之,早期诊断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即根据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确诊,随后采用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可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降低复发率;除此之外,做好相应预防措施,于源头上防治妇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