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建构探究

2019-02-10 17:24
关键词:理想信念建构马克思主义

高 静 静

(1.山东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理想信念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价值观中最深层次的内容,对青年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50。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的确立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

一、理想信念观建构的四重维度

青年学生正处在思想心理迅速成熟的阶段,喜欢追问与反思,很多情况下并不满足于被告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其理想信念观构建需要理清四个维度的问题,即理想信念是什么的理论逻辑维度、理想信念为什么是它的历史逻辑维度、理想信念有没有用的价值逻辑维度、理想信念如何有用的实践逻辑维度。

(一)“理想信念是什么”的理论逻辑维度

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确立需要首先解决“理想信念是什么”的问题,明确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这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建构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2]。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实质内涵。其次要引导青年学生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1]404-405。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的建构需要从理论上论证清楚理想信念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不言而喻的事实就是要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掌握并不意味着青年学生就完成了理想信念观的建构,这期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学懂信用的过程,也是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人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的课题。然而可以确定的是青年学生在理论认知基础上进行过理性思考而后做出的慎重选择,才不会轻易改变和动摇。

(二)“理想信念为什么是它”的历史逻辑维度

对“理想信念为什么是它”的回答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传统逻辑层面,即从理想信念本身出发,说明“因为理想信念是正确的,所以就是它”。二是辩证逻辑层面,即跳出理想信念本身,以批判的眼光质疑求证其正确性,说明“理想信念就是它,不是别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理想信念究其本质是人们基于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追求,代表着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由此来看,理想信念是指向未来的,在人与奋斗目标的关系中是引领人们的前进方向的。但是,在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把握新时代要求,同时也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不断拓展理想信念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把握“理想信念之所以是它”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要把理想信念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背景之中加以认识和理解,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精神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厚历史底蕴。 其次,要把理想信念置于社会主义 500 年发展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认识和理解,了解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中的伟大发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加深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再次,要把理想信念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进程之中加以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40年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实时集中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使得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了解取得的这些辉煌历史成就从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三)“理想信念有没有用”的价值逻辑维度

理想信念的“有用性”问题客观地蕴含了对社会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需求两方面的内容,主要探讨的是理想信念的价值指向,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想信念“对谁有用”,二是理想信念“有什么用”。在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建构过程中,对于理想信念“对谁有用”的问题,我们相较于其社会价值来说,更侧重于对个体价值的考量,因为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现最终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需求的满足来实现。李大钊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努力为之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每个人活着,总得有个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坐标、精神的动力,是立身处世的基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此需要更加关注青年学生的自身需求,引导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与自身的目的、利益、需要、情感、态度、意志、能力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调动自身践行理想信念的积极性,实现其在理想信念中的始终“在场”。在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建构过程中,对于理想信念“有什么用”的问题,我们相较于其精神层面的价值来说,更侧重于对物质层面的价值考量,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层面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体现为物质层面的价值。因此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构建的有用性还需要通过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引领、激励和指导青年学生的实践,实现对世界的改造来确定。比如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自觉自发地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四)“理想信念如何有用”的实践逻辑维度

“理想信念如何有用”就是理想信念的价值实现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无法通过理论预设,否则就成为了虚无缥缈的精神慰藉,该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让理想信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建构的实践逻辑维度。

在理想信念价值实践中,首先要突出强调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述提到理想信念的有用性蕴含了对社会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需求两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我们似乎更多地关注了社会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需求的方面,比如,按照社会发展要求设计灌输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呆板单调,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青年学生需求严重脱节,甚至有的青年学生出现逆反和抵触心态。如何关注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在理想信念、青年学生和社会三者关系中,把青年学生置于重要地位,考虑青年学生对理想信念的需求,让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学习意愿。二是唤醒青年学生的主体自觉,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于“我”有用,只有其自身相信理想信念对自己有用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够真正实现理想信念观的建构。三是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遵照民主、平等、科学、开放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青年学生实际揭示理想信念价值实践的基本路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理只有在被学生亲自获得,亲自体验到,并成为他们自己的个人信念之后,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3]156。因此要积极引导理想信念的实践性功能与其自身的实践活动紧密连接,帮助青年学生建构起符合其身心特点的理想信念价值实践的基本路径,让他们真切地认识到如何将理想信念贯彻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之中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价值。

二、理想信念观的建构机理

这里所说的“机理”是指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建构中涉及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有效建构的运行规则和原理,也可以理解为“机制”,包含学懂信用四个环节。

(一)引导青年学生“真学”形成正确的认知

理想信念观建构的前提是需要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其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最有效的方式。青年学生如果不能从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多维度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的理论和逻辑魅力,就体会不到其历久弥新的真理力量和时代价值。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一方面要学会熟读经典的方法,通过了解著作的写作背景、框架内容、当代价值和影响,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从了解内容到深刻理解到实践运用,解决如何读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保持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和强度。主动性的培养需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运营公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与青年学生进行亲密互动,引导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网红达人和网络意见领袖,传播正能量,引导舆论正确导向。学习的内容和强度主要依靠课堂主渠道,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安排也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策划和设计,如各种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要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恩格斯思考的方式去思考,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机械地背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

(二)促进青年学生“真懂”产生高度的认同

众所周知,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途径,为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就是其原理的使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而能够在不断实践中丰富、发展,只有摒弃教条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才能使其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青年学生要做到真懂马克思主义就需要不断感悟和反思,既要在书本中学,更要在实践中学,做到活学活用。

真学与真懂是相互关联的,真学是真懂的前提,真懂是真学的升华。面对如此庞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既要分门别类研究学习,又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不断提炼总结和升华,结合历史、实践进行再阐释、再发挥,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总结。之所以把真懂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理想信观念构建的重要一环,是因为青年学生不仅要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懂马克思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马克思在17岁读中学时一篇作文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提出的职业选择是要“为人类幸福而工作”,其思想之深刻,感情之炽烈,眼界之宽广,气概之豪迈,堪称千古一人。正如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作为青年学生要在思想领域与马克思进行心灵的交流对话,在精神高度上向马克思靠拢,只有如此才能真懂马克思主义。

(三)强化青年学生“真信”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

理论信任是人们对理论可信性认可的一种心理状态,某种理论在指导人们行为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经验证据的支持,从而产生理论信任。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人类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和自身解放的道路,其科学性、可信性是被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断实践证明了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危机重重、内忧外患,不论是旧式的农民起义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运动,亦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压迫、求得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可见,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彻底的、抓住事物根本、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只有牢牢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获得社会发展和人类自由解放的力量。因此,青年学生不仅要从理论上,更要在实践上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四)确保青年学生“真用”形成自觉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4]340。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的建构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实践,不仅要做践行者还要做传播者。一是正如马克思墓志铭所镌刻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以来的 170 多年间,始终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始终立足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其真理性和实践性都已经被充分验证了。因此,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感悟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要落在实践上,“知行合一”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好尊重和继承。二是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传播者。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理论素养,能用马克思理论指导自身实践,还要能够通过社会实践、调研座谈、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渠道和网络、微信、报刊、展板等多种载体宣传好马克思主义,带动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不断结合的最新理论结果。

三、理想信念观的建构路径

理想信念观建构需要突出关注青年学生主体地位,其建构路径应该从“青年学生如何做”上寻找,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4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勤学:理想信念观建构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知识是树立理想信念观的重要基础。青年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尤其是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新时代历史使命使然,更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一方面,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目标,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将全程参与、亲身实践、共同见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这其中需要青年学生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应对社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更要有坚定的志向、远大的理想应对国家对可堪大任人才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5]。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青年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观需要勤于学习,内化于心的学习是外化于行的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青年学生自身成长既需要物质之“钙”,更需要补充精神之“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种任务和责任。为学之要贵在勤奋、钻研、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二)修德:理想信念观建构需要筑牢思想防线

《周易·系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的建构离不开道德自觉的养成,修德即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一方面,“德”是中国自古以来选拔人才的重要考量,涵盖了诚信、智慧、仁义、节制等一切美好的品行。陶行知、蔡元培在《德之本质及种类》中说:德有内外两方面,自其行为之形于外者而言,则当为自修之德,对于家族之德,对于社会之德,对于国家之德,对于人类之德。意指德有关乎人类、国家、民族之大德,有关乎社会之公德,有关乎个人品行、修养之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也讲到:“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1]173对德的类型和内容也进行了阐述,要求青年学生既要注重公德、大德,也要注重私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守好道德防线。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建构不仅是认识、理解道德的过程,更是发挥主动性、能动性积极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可以说,道德就是一种实践精神,脱离了实践的道德也失去了其自身的生命力。道德实践就是在正确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进行道德选择并付诸于实施的过程,这是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中要思考和践行的生活课题,也是终其一生都需要认真回答的人生课题。以道德认知、理性和智慧去理解道德实践,通过道德实践检验、确证、完善道德认知,将修身立德落细落实落小,将远大理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筑牢道德根基。

(三)明辨:理想信念观建构需要明确正确发展路径

明辨统一于学思之中,学是明辨的基础,思是明辨的过程。青年学生思辨能力不断提高日趋成熟,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逐渐明晰,其理想信念观构建离不开对复杂意识形态的正确判断与选择。明辨就是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正如朱熹所言:“凡事皆用审个是非,择其是而行之”,学思而后断是非,人生才能选对路、走正路,才能构建起坚定的理想信念观。一方面,明辨需要青年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古人言:“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意指对照、比较、鉴别。既需要有问题意识,关注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网络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提高观察问题的站位、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作风和责任意识;明辨也需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非判断需要尊重现实的时代、环境、条件,讲原则有底线,杜绝封闭僵化。另一方面明辨需要青年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要克服“懒人”思维,凡事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日益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使得青年学生面临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这就需要青年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拿好理想信念这把“总钥匙”,把好理想信念这个“大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四)笃实:理想信念观建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

《礼记》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最终的目标和结果。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观的建构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不管是理论建构关于“理想信念如何有用”的实践逻辑维度,还是运行机理关于“真用”的实践要求,都意味着一切理想信念追求都要在笃行中落实。一方面,笃行要求青年学生学用结合、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荀子·儒效》中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不能仅仅停留于书面和口头,需要在实践中的摸爬滚打,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断付出和努力。“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理想信念的实现需要青年学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努力把个人梦想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另一方面,青年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平台。积极参与主题教育、调研考察、座谈交流、参观寻访、挂职锻炼、新媒体交流等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和内容,走出课堂、校门,走进社会,立足所学,创造自己无悔的青春,创造国家和民族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建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