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芹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盐城 2243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常见的疾病,其疾病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进展快,为患者实施抢救的关键是尽早对其梗死相关血管开通,促进心肌血流灌注的恢复[1]。本研究主要对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应用于急诊抢救中的价值作观察,如下。
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时间所选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简单化分组。
纳入标准:a:年龄处于18岁~80岁的范围;b: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a:妊娠期、哺乳期女性;b:拒绝配合本研究者。
实验组(n=2 5)中,年龄33岁~7 5岁,年龄均值(55.13±4.5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 h~5 h,均值(2.56±0.36)岁,男14例,女11例。
对照组(n=2 5)中,年龄3 2岁~7 4岁,年龄均值(54.85±4.4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 h~4 h,均值(2.60±0.39)岁,男13例,女12例。
对比2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即护理人员常规按照医嘱为患者实施心电监护、吸氧、静脉通路建立等急救护理,并运送患者至导管室中。
实验组则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干预,具体如下。
1.2.1 流程再造前准备
评估护理人员PCI知识掌握程度,组织其对急性心肌梗死、PCI等知识学习,通过咨询专业人员、文献查阅等方式,分析原急救流程中的问题,并对相关的对策制定。
1.2.2 流程问题
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发现常见的问题为a:责任划分不明确、部门之间的配合较差;b:低年资护理人员对PCI、心肌心肌梗死等知识了解度较少;c:PCI准备计划性不足。
1.2.3 流程完善
在接诊患者时,若患者疑似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则立即对绿色通道开放,给予患者静脉通道建立、绝对卧床、吸氧等干预。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实施心肌酶、凝血四项等的检测,与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检查结果进行结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确诊后,及时将其病情告知家属,在手术知情同意书签署后,护理组长将导管室激活,积极给予患者和其家属心理疏导干预,告知其实施PCI治疗的目的以及原理,尽量将其顾虑消除。将手术前准备的相关流程制作为表格,每项内容完成后,均进行相应的登记。协助家属对患者的住院手续办理,确认术前准备项目均已完成,对患者转运的风险评估,进行急救物品的准备,确认导管室的相关人员均已到位,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至导管室中中,并与导管室的护理人员进行交接。
对2组抢救成功率、院内复发率、院内再PCI率作观察,并对比2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性。
SPSS 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实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6.00%(24例),院内复发率为4.00%(1例),院内再PCI率为4.00%(1例);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5.00%(18例),院内复发率为24.00%(6例),院内再PCI率为28.00%(7例)。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院内复发率、院内再PCI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进出急诊室时间(41.02±4.81)min,住院时间(10.10±2.57)d;对照组进出急诊室时间(55.06±5.16)min,住院时间(13.14±2.58)d。实验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患者心肌管状闭塞,使得其心肌供血不足,或患者突然出现心肌供血中断,而出现的心脏疾病,可使得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发热、胸口剧痛等症状,若患者心肌供血未能及时的恢复,则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2]。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死亡率在15%~25%左右。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急救护理流程应尽量的快捷,对接诊、PCI术前准备、转运等的时间控制。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院内复发率、院内再PCI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急救护理流程再造的实施,可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对院内复发率、院内再PCI率控制,缩短患者抢救和住院的时间。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好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最大程度对各个环节抢救的时间控制,以此促进抢救成功率的提高[3]。詹冉冉[4]研究中表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其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应用于急诊抢救中,可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缩短其抢救及康复的时间,对改善急诊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