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梅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间艺术以不同的形态为表现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当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产业是艺术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更是一个阳光的产业。它的纵深发展是国家保护及促进产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同时,也正在使用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
民间艺术纳入学校体系,中国已经作了很多探索。以现在比较推崇的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以及创客运动作为民间艺术拓展课等有效形式开展。在教育范围内,中央美术学院在2002年就已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把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加入到了艺术课程体系当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产业化受区域发展的限制影响较大,职业教育更是如此。艺术产业化教育模式封闭保守,民间艺术在传承模式上主要以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在传授方法上缺乏创新的理念和意识,多以传统的方式为主,产业化的职业教育行业人士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懂管理、懂技术、懂推广的复合型人才比较欠缺,在整体的教育模式上较封闭且缺乏横向的交流。教育研究队伍面临断层,目前职业教育中艺术产业化的研究人员本身不多,年龄多在50岁以上,年龄结构上出现了断层现象,并且中青年教师匮乏,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不能形成,所以在民间艺术产业化的传承中出现了危机,导致民间艺术在产业化方面粗糙低劣缺乏新意。艺术产业化的品牌影响力未形成,民间艺术的品牌意识不强,在形成产业化的道路上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一些比较粗糙的伪劣产品不能完全的处理,这是目前形成品牌产业化的很大阻力,说明在艺术产业化的意识流当中需要一批具有一流技术、超前意识的专业化人士,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传承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新时代,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产业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内容融入到职业教育的艺术课程中,让大学生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形式和内容,对关系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地了解,由此引导学生在思想观念和审美能力上更好地提高。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从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时间顺序或地域分布上对民间艺术包含的知识展开讨论,讲授的内容可以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目的就是通过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整体性的了解,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将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生活或社会的影响及思想、审美和科技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价和介绍,让学生进行整合性的总结思考。其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传播,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聘请民间艺术大师或传承人进校进行专题讲座,民间艺术专家在常年积累经验的同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且在艺术研究的层次较深,能够引领深切把握理论跟实践的差距,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讲座既可以是知识性讲座也可以是演示性讲座,这种多形式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融合到课堂中,可以给学生展示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比如山东潍坊的核雕和红丝砚雕之间的比较。在同一地区的艺术比较中,学生不仅可以进行对比性的学习,同时也给他们提高了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1.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精心组织和培养,我们需要选择一些专业性强、责任心好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专心培养学校内部的青年教师以外,需要将民间艺术的研究专家、有影响力的传承人或接班人融入到教学团队,增加教师的层次化、多元化,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师资的培养需要吸纳几个方面的骨干力量:一是民间艺术研究方面的学术骨干;二是文化创新方面的骨干;三是设计层面的骨干;四是衍生品设计的骨干;五是营销方面的骨干。除本校教师以外,还需要聘请有丰富民间艺术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传承人来校授课,就山东而言,比如剪纸传承人,柳编传承人等,并选派部分专业性强并善于与学生沟通的青年教师作为班主任老师,及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生的生活和专业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课程设置
民间艺术的培养模式为师徒制,走传统人才培养路线,这和中国长期的家庭制度脱离不了干系,培养模式封闭。如何解决这种传统保守的成长模式?有很多形式,可以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成立专门的民间艺术学院或课程设置,很多地方性院校已经进行探索,比如湖南工艺美术学校,云南艺术学院等都成立了专门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坊,但如何将民间艺术的传统线性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难中之难。
按照文化部的有关要求,职业教育在开设民间艺术课程时应该突出“两减少、五增加”的原则,大批量减少普通的文化和政策课程。根据民间艺术的专业特点,开设“民间艺术传承发展问题和经典的案例分析与研究”“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民间艺术的工艺性”等课程;在鉴赏能力方面,结合作品开设“民间艺术的历史及当代形态辨析”方面的课程。介绍课程时,结合多媒体动画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介绍民间艺术文化等风貌,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衍生品课程开发方面,开设“民间艺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等课程。
加强学生对实习课程的学习,实地考察各地市区的示范园和文化场馆,与各专业方面的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专业知识。
加强教师与传承人群之间,学院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传承人群之间的互动,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加强教师与传承人群的互动关系,在外出学习时应该参考创意性设计、市场营销和衍生品的开发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如何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需要积累大量的民间艺术的素材,为以后的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提供资料。
加强学院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学院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教师的与时俱进更是一个学院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更能加深教师对学院的归属感。
通过学习交流,学生的文化修养、美术功底、设计形式感、市场营销意识等都能得到明显提升,整个学院的教学相长能力也有所提高。通过与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以及开设的“文化创意产业”“民俗学”“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等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部分学生入学时美术基础并不乐观,通过开设的民间艺术技法实践等创作课程和大量案例的运用,弥补了学生在设计意识上的缺失。通过开设的“文化创意案例研讨”等课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民间艺术文化魅力,同时对于设计形式感的鉴赏有了更好的认知和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好的民间艺术产品无法卖出一个好的价钱,所以营销意识和创意课程的开设同样重要,通过对示范园和文化场馆的市场调研和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市场意识,了解了产品出售和产品推销的方法。
民间艺术产业化可以将许多不成体系的观念、知识、信息进行开发和传承,唤醒艺术生机,展现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民间艺术产业化是对艺术文化的一种重组,产业化的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其地域特色,更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是民间艺术保护的希望和未来。职业教育又是人的青年时期的重要阶段,这无疑是民间文化传承的最佳时机,职业教育和民间艺术的技术匹配更是最佳的推广地点,将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对学校借鉴传统文化非常有益;学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素养的保护意识;保护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地方更甚至可以打造独一无二的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培养符合需要的综合性优秀人才。
总之,民间艺术产业化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参与,互动合作效应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产业转型,对发展区域经济具有战略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