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丽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机制,原本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申到不同领域,“机制”就有了不同的内涵。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机制”就是确保其有效运行的一系列法律、政策、条例、制度的统称。毋庸质疑,健全、有效的机制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恰逢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构建职业教育机制建设,笔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制体系构建思路予以探讨。
近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回避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不够完善,在现实中甚至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笔者将这些矛盾称之为“悖论”。
需要说明的是,就业难不能只是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压力和就业质量两个指标。企业求贤难,也不应只看企业能否招到人,关键是看能否招到合适的甚至是优秀的人。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从以下调查资料得到佐证。
首先,从学生就业压力系数来看,据来自“中国教育在线”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本次调查,本科生9547人,占总人数的60.7%,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4754人,占总人数的30.2%;硕士生1321人,占总人数的8.4%;博士生人数相对较少,只有106人,占总人数的0.7%。调查结果是,2015年的就业压力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14年,比2013年也略高(2013年与2012年压力系数大体相当)。虽然这个调查结果不只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但就业压力平均数却包含了这些学生。
其次,从就业质量来看,据中国报告网《国务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毕业生中,各层次毕业生对薪酬满意率:硕士38.0%;本科39.3%;专科(高职)44.1%。2015年毕业生中,各层次毕业生的平均离职率分别为硕士9.3%、本科20.8%、专科(高职)39.7%。调查结果显示,薪酬满意率和平均离职率同时呈现最高趋势,基本可以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是不高的,最高的离职率即可提供证明。
最后,从就业难度来看,据社保查询网《2017年大学生就业率调查报告与分析》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预计达到795万人,同时中科院2017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当年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而与此同时,企业人才缺口却在各地区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2017年12月4日,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刘强东曾感慨说对于“富人阶层”,最痛苦、最恐慌的事恐怕不是“有钱花不掉”,而是如何破解人才短缺这个困局。2019年4月15日,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组织人事部部长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接受采访时表示,前海作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目前企业人才缺口高达7.6万。同样是这一天,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央视财经2019年4月9日消息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才市场新春首场招聘会上,一家企业推出了包括IE工程师、塑料模具工程师、涂装工艺工程师等技术岗位,招聘人数近百人,月薪达万元以上,应聘者却寥寥无几。
高等职业院校招生难已经是人所皆知的现实问题。据《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傅天明的调查报告显示,招生期间,“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就像小摊小贩一样,打着横幅,进驻各所中学”。这被戏称“地毯式地扫校”,一所所高中去跑,分发招生宣传页,摆摊设点,设立众多的奖、助学金吸引考生。可即使这样卖力,一些院校的生源依然不见成效。另据《陕西日报》记者王睿报道,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为破解生源荒,在招生时向考生这样做宣传:上高职也是上大学,专业跟着市场走,边学边干的大学教育,就业不是劣势是优势。这种宣传招式确实奏效,既确保了报考人数,又提高了报到率(2010年该校招生3955人,生源遍布省外山西、河南、湖北、宁夏、山东等省区,报到率达到91%)。可是在高等职业院校招生难的同时,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学生报考难也是个现实问题。考生填报志愿时基本上是通过高中班主任引导、朋友提供咨询、报考院校网站查询等渠道解决,有的信息闭塞的考生基本上就是靠“撞大运”随便填的。
近些年来,随着扩招政策的持续实施,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录取提档线都到了底线,山东省提档线多数年份为180分,个别年份降到170分,注册入学可能更低。面对这样的学生,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们普遍感到了教学难。面对老师们提出的基本学习要求,有的学生竟然感觉到学习难,有一段时间,“特困生”一词颇为流行,这一度成为描述学习特别困难学生的代名词。
社会认可难主要表现在大家普遍认为高等职业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甚至被贴上了差等生的标签。受传统观念影响,只要高考成绩不能上本科线,人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失败,专升本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对这种心理最好的抚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度并不高,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认可度,尚有一定难度。
学校培养难主要表现为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储备并不充足,近些年来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想达到成熟的办学模式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各学校的主要做法是加大实训力度,加大比赛训练强度,探索校企合作,笔者认为这些显性的努力确实值得推广,但是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这些隐性的内涵更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近些年,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内实训条件已基本达到了实训要求,但除了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资充裕实训条件建设完善外,其他院校仍然面临资金不足导致的实训条件跟不上办学节奏和社会需要的困境。此外,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师不足也是导致校内实训难的重要因素。对此,学校极其渴望借助企业的力量提升实训质量,可是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促进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机制,目前的校企合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尴尬。
本着消解前述悖论的原则,笔者试图从高等职业教育机制应承载的功能入手,通过功能定位进而提出机制体系的建设思路。为有效消解前述悖论,笔者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制体系需要具备“引导”和“监督”两项功能。
1.引导社会理性看待高等职业教育
虽然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了近20年,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一直没有达到理想高度。所谓的理想高度是指国家战略层面设计和期待的地位和效果。在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三次职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重要”描述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可是毋庸讳言,现实与之还相差较远。对此,在《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上,上海教育科学院原副院长马树超教授直指高职创新发展面临四大挑战,即发展自信缺失,内涵尚需提升,经费投入不足,专项引导乏力。为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出台相应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重要”落到实处,引导社会理性看待高等职业教育。
2.引导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
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政策机制的引导,否则企业缺乏参与的动力,即使参与,也仅仅是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看作廉价劳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岛市政府于2015年10月29日出台了《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将“校企合作”单列一章,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规范了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细化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对校企合作相关鼓励政策措施从法律层面做出规定,包括政府设立校企合作扶持资金、实习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由财政“买单”、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等。这就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为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各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非常罕见,这就更加凸显了机制加强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引导学校和教师研究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最终实现主体是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就需要每一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都能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是,广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性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加以引导。上海教育科学院原副院长马树超教授在《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上颇有感慨地说,2005年,国务院决定确定建100所高等职业示范校,2006年启动,每个学校一个专业500万元重点专业建设,4个专业共2000万元中央财政投入,100所高职院校2006年的启动资金是20亿元。当时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校就是拿着这批种子资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引导教师和学生热爱高等职业教育
由于传统观念的偏见,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还不够高,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们在待遇、社会地位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和家长们在面对普通专科(如师范类专科)、本科院校的专科和高职院校的专科进行选择时,从传统观念和情感上通常是把高等职业院校的专科排到末位的居多。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出台相应政策加以引导。
1.对现存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状况进行监督
教育经费是办学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高职教育经费不足也是个现实问题。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本部门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职业教育的经费。
2014年财政部和教育部颁发文件明确要求,到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然而,根据《年度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达标情况并不乐观。2016年全国990所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低于这一标准的超过60%,还有133所低于6000元,主要为地市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其中主要由行业企业举办的74所高职院校甚至低于3000元。根据教育部对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的统计,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10110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828亿元,仅占18%。上海教育科学院原副院长马树超教授认为,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半壁江山的财政投入,这是一个怪现象。鉴于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并积极加以落实,以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加以监督。
2.对企业拒绝履行高等职业教育责任的行为进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或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未按本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这些法律条文的实施,将对拒绝履行高等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可是具体落实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
3.对学校和教师违反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
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成为国民教育系列的一个重要支柱,一定有其独特的教育规律,各级管理机构在出台政策鼓励学校和教师研究并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机制对违反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行为加以监督。
4.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
目前来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业内的共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之所以高考成绩不高,未必是智力问题,一定跟行为习惯不良有关,如惰性太大,组织纪律性不强,集体观念不强,做事比较自我等,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机制加以监督。
为有针对性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机制承载的引导和监督两项功能,笔者从以下十个方面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制体系的构建思路。
建立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学制机制的基本做法是,政府出台政策促成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对子,教育厅出台呼应政策,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锻炼纳入学分管理,将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落实学生深入企业实践情况纳入对企业实施优惠和对高等职业院校考核的政策体系。
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生存状态机制的基本做法是,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并且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技术培训,限定培训期间和试用期间的最低薪资,严格要求企业执行五险一金制度。正如现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要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职业教育看成孩子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选择和途径。笔者认为,只有从待遇方面和工作环境方面彻底改善高职生的生存状况,才能真正让全社会更加重视高职生,高等职业教育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进出机制的基本做法是,省教育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等部门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出台相应政策,制定标准,加大督导和考评力度,对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限期离职,同时广纳贤才,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标准的人员通过一定程序吸纳进来,形成进出有序的动态管理机制。
倡导教科研与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的基本做法是,政府出台政策,为高等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有能力的教师和员工搭建教科研与产学研平台,培养出高等职业院校里的能工巧匠和企业里的技术讲师,真正将“旋转门”的理念落到实处。
实施人文素养辅助职业素养机制的基本做法是,省教育厅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文素养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同时人文素养也是提升整个民族品味和人文内涵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出台政策指导高职院校不要急功近利,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要从优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是职业素养,最后是职业技能。虽然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落脚点,但是,只要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功底深厚,相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将是顺理成章的事。
激励企业主动实施实践育人机制的基本做法是,省政府责令相关职能部门与教育厅联合出台政策,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中来,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企业考虑其切身利益,才能真正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用好税收、补贴等经济杠杆政策将是可行之策。
鼓励学校实施全面学分管理机制的基本做法是,不要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也不要限定我们自创的一种模式,而是要通过出台政策界定一个学分制管理的大的框架,具体执行交给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认定,这样可以适度增加学分认定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系统设计职业教育学生研修机制的基本做法是,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半工半读、不休学创业、半工或创业成功可以折算学分。另外,如果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技能比赛获奖,可以根据获奖等次折算学分;如果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自学考试通过本科课程且与专科专业相近,可以直接取得高等职业院校专科毕业证书等。
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创设机制的基本做法是,通过出台政策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评价,评定等级,向社会发布征求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激发高等职业院校师生合力,珍惜荣誉,又可以为社会选人用人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对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
确保财政经费科学投入保障机制的基本做法是,省财政厅委托社会专门机构对高职院校进行人均财产核算,对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财力差距采取分批、分期拨款补救措施,让各高等职业院校在硬件建设上处在平等竞争的同一个层面上,否则将影响科学评价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不利于调动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品牌创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