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2209)
2018年我国精铅的产量达465.6万吨,约占全球铅总产量的44%,是世界第一大精铅生产国也是第一大精铅消费国,而超过85%的金属铅被用来制造铅酸蓄电池负极材料[1]。伴随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正逐步进入电池报废高峰期,目前最多40%的报废铅酸蓄电池由正规企业接受并处置。如何有效回收广泛应用在家电、交通以及工业领域的铅酸蓄电池,减少环境污染,正逐渐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
伴随我国工业发展,铅酸蓄电池逐步进入报废的高峰期,局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有超过600万吨的旧电池报废,2012年9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2016年8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里,废铅酸蓄电池被认定为危险废物;2017年《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审议通过,明确废铅酸蓄电池的经营活动需取证经营。
目前,报废铅酸蓄电池市场回收单价在九千元每吨,而经过再生工艺处置得到的精铅价格在一万七至一万八千元左右,而在报废的原料当中,有约7%的非金属塑料,63%的金属铅,还有部分废酸水。上述成分中金属铅以及非金属塑料都可以再生利用。对于非正规回收企业,其管理成本较低,因为往往采取太高收储价格的方式或者降低精铅销售价格的方式来争取市场份额。因正规渠道资源综合利用的市场份额较小,再生铅行业潜力巨大[3]。
目前伴随政策导向的明确,蓄电池生产企业和铅冶炼企业均逐步布局铅酸蓄电池回收领域,然而我国目前对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监管较严格,手续办理的程序较复杂,建设投资较高,合规运营的成本较高,来料不稳定等因素制约了行业发展。当前再生铅行业发展还尚未成熟,各级地方政府对项目的审批都非常谨慎,导致办理手续的时间拉长,在项目立项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卡壳。
基于上述的分析,进一步导致报废蓄电池的综合回收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也欠完善,政府对违规企业的治理力度不及预期,在正规渠道与非正规生产企业之间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格局。目前我国铅酸蓄电池主要依靠个体营业户,还有少量的通过回收站进入再生渠道,回收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和欠完善,再破碎和拆解过程同样很简单粗犷,采用传统的再生工艺和装备,铅膏和铅栅并没有进行系列化的冶炼回收,在生产阶段会出现大量的铅蒸汽或者含铅粉尘逃逸进入空气,对作业环境影响巨大,及其恶劣的作业环境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健康。
合规经营意味着在企业生产和加工环节,在安全和环保方面需要展开大量的投入,在这种背景下,正规生产企业相对违规经营企业成本往往要高出很多,也导致正规企业经营压力大,产能不足。按正规生产的要求建设一家再生铅企业需要投资部低于2亿元(入门规模10Kt/a),而违规运行的小企业其生产工艺和装备非常简陋,安全和环保投入几乎没有,其运行成本较低,从而对市场形成压迫和冲击。虽然政府对这类违规企业展开了治理,但是其隐蔽性导致治理难度非常大。
在再生铅生产过程中废旧电池破碎拆分、铅膏熔炼以及低成本烟气脱硫等方面技术依然亟待进一步优化升级。铅酸蓄电池拆分过程中产生大量含铅废酸,目前行业内对于含铅废酸处置技术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铅膏熔炼方面,目前国内采用反射炉、富养底吹炉或者富氧侧吹炉,其中反射炉的低空污染问题有待优化[4],富养底吹和富养侧吹炉运行成本对产能规模提出了要求,需要上到一定规模其经济效益才能逐步体现出来;熔炼产生烟气的脱硫问题,脱硫技术已逐步成熟,但是如果在成本合理的前提下实现达标排放,是再生铅行业的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5]。
再生铅主要原料废铅酸蓄电池是消费类危险废物,国家对收集、转运、贮存、处理等重要环节都进行了严格规范和审核,设置了多重行业门槛。于2016年2月进行修订,申请单位需要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保部提交证明材料并进行现场核查,符合条件者颁发证书后方可从事各类别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
2012年8月,环保部出台了《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指标考核细则》,以2007年污染源普查确定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为基数,主要通过基础技术资料准备、数据核查验证、数据审核与核算认定三个环节来考核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五种重点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随着国家对铅蓄电池行业整治步伐的加快,铅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环保核查工作开展以来,便得到各有关部门、铅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环保部于2013年4月公布首批合规名单,历时近一年半共确定三批名单,入围企业共有50家,其中第一批10家,第二批14家,第三批26家。
国内涉及铅蓄电池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风帆股份、天能动力、骆驼股份、南都电源等企业。再生铅企业主要有豫光金铅。
目前安徽华铂、浙江天能、河南豫光以及湖南金翼等正规再生铅企业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依靠政策的逐步完善,开始在国内布局构建铅酸电池回收体系。
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坚持蓄电池制造方责任的延伸方案。本着“谁生产、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利用制造企业的力量,打造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铅酸蓄电池综合回收系统。例如国内某电池企业推出的编码方案为例,建设电池信息库,跟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轨迹,追溯它生产、流转以及收回的过程,基于编码的追踪,实现很高的电池回收率。此外还有企业采用以旧换新和押金制度,基于一定区域的回收站建立回收体系。同时联合各地具备再生铅冶炼资质的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电池生产企业也在销售电池的同时发布其回收渠道和回收站位置,甚至多家电池生产企业联合设立区域回收体系,打造产业联盟,将生产、回收以及再生产业链的各方资源整合起来为再生铅良性发展做贡献。
在电池编码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息采集系统,将电池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由各家企业对所产出的电池进行跟踪和信息收集,并按照产品规格、种类、数量、销售以及重量等维度进行统计,定期将上述数据信息汇总上报至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以便国家对再生铅行业的信息进行掌控和管理。
伴随着再生铅行业的发展,技术逐步走向成熟。行政管理部门将梳理申报手续,实现一站式的审批程序,方便项目投资和生产,显著改善企业的投建运效率。同时制定相关制度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优秀企业或者项目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税收或者人才引进方面给予鼓励,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16年底国务院发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强调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责任。电池厂向下游回收、加工环节延伸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政府将基于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对违规经营的企业重拳出击,加大执法的力度和强度,治理非法处置铅酸蓄电池的企业,为行业健康发展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给正规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不断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铅酸蓄电池正规回收队环境和生活的意义,挣钱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全民参与这场资源综合利用的行动,才能彻底遏制违规经营,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