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聪,蒋 波,邹明宋
(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99)
研究区古生代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地层区,乌兰浩特-哈尔滨地层分区,区内古生代地层仅在前他克吐幅东部零星出露二叠系下统哲斯组。中、新生代地层属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区内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广泛,主要为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白垩系下统梅勒图组以及第四系全新统[1]。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晚华力西期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是本区主构造,极为醒目,伴生燕山期北西向、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构造也较发育,近南北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断续出现。区内各构造层的褶皱轴向无明显差异,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复式背、向斜褶皱构造[2]。主要是华力西期形成挤压运动,形成褶皱构造,轴向主要为北东向。
根据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在26个异常中,没有甲类异常,乙类异常2个,丙类异常23个,丁类异常1个。按照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共生组合特征划分为热液元素类、稀有元素类以及过渡元素类、造岩元素类。
主要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1)银元素(Ag)。银元素含量变化在0.3ppm~0.8ppm为高含量带,分布在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酸性凝灰岩,局部为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3b、γ5
2-3c)和古生界地层中,在高含量带中的异常区,为NE、NW向条带状分布。0.1ppm~0.3ppm为低含量带,主要为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酸性凝灰岩(J3m)和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3c)。银元素高含量带多浓集在地层与岩体之接触带或为安山岩分布处,特别是NE、NW向异常带交叉处,推断可能与矿化有关。
(2)铜元素(Cu)。铜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在30ppm~50ppm,为高含量带,主要为上侏罗统中酸性凝灰岩、安山岩、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3a、c),呈NE、NW向分布。低含量带的变化范围在15ppm~30ppm,主要为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酸性凝灰岩、华力西中期花岗闪长岩(γδ42)、华力西晚期花岗岩(γ43)。铜元素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呈NE向相间排列,与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3)铅(Pb)。区内铅元素含量在25ppm~40ppm间,40ppm~120ppm区间为高含量带,分布于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酸性凝灰岩(Jm)、燕山早期花岗岩(γ2-3a、35中,呈不规则的条带状展布。通过上述3种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看出:各元素的低值区多分布在河谷两侧。这些现象的发生,认为主要是风成砂的稀释作用所造成。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显示一区处于铅、锌、铜、银10号乙级异常(编号4)南部,路线金属测 量 Ag0.1ppm,Cu15ppm,Pb2.0ppm,Zn60ppm,Mo1.0ppm,As15ppm~20ppm;二区处于Ag、Cu、Pb、Zn组合异常(编号7)南部,金属测量异常分别Ag 0.1ppm,Zn50ppm,Cu10ppm~15ppm,Mo0.6ppm。
(1)地质特征。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J3mn)、白音高老组(J3b)。两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玛尼吐组:主要为流纹岩,灰黑色,玻基斑状结构,流纹状构造。分布于南部和东部。白音高老组(J3b):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是工作区内主要岩性,出露范围大,分布范围广,占据了工作区50%以上的面积,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中部、北部。地层中断层及蚀变发育,岩石普遍硅化。蚀变破碎带内可见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已发现的物化探异常和矿(化)体主要赋存在该组地层中。受区域构造影响,两组地层总体走向为北东向。第四系粘土、细砂、砾石分布于沟谷中。
研究区位于区域性东西向霍林河断裂带与北东向西巴彦乌兰--王大胡子断裂带的交汇处,这两组构造共同作用控制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形成了以断裂构造为主的构造格局。研究区内地表没有出露面积性分布的岩浆岩,主要是以脉岩形式产出的燕山期花岗斑岩脉、闪长玢岩脉脉岩,数量不多,分布于中部及北部。
(2)化探异常特征。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共发现Ag、Zn、Cu等单元素异常81个;圈定9个组合异常。单元素异常以Ag、Cu、Zn、Pb、Bi、Co等异常为主。其中Ag元素异常14个,Ag平均异常强度0.46×10-6,最高达0.87×10-6;有Ag-5等9个Ⅱ级异常(具有中外带),其余为Ⅲ级异常,Ⅲ级异常以二区东南部Ag-19规模最大,呈不规则椭圆状分布。Zn元素异常7个,Zn平均异常156.2×10-6,最高达247×10-6。分布在二区南部的Zn-9异常规模最大,面积约1km2,异常值为195.57×10-6,为Ⅱ级异常。Cu元素异常11个,Cu平均异常强度为31.56×10-6,最大异常强度为45.2×10-6,均为Ⅲ级异常。组合异常以Ag、Pb、Zn、Cu元素异常组合为主。其中Ht-38组合异常规模最大,分布在二区东南部。Ht-38号组合异常:以Ag、Cu、Zn、Pb、Mo、W为主要元素组合,呈东西条带状分布在靶区南部,异常面积较大,约2.5Km2。主要由Ag-17、Zn-9、Pb-4、Cu-13等单元素异常组成,以Ag-17异常面积最大,东西向长轴近3km,南北向短轴0.5km~1.2km,异常面积约2.4km2,元素异常值为0.208×10-6,接近异常下限,为低缓异常区。Zn-9异常呈东西向椭圆形分布,长轴沿东西向展布,异常面积约0.7km2,异常平均值184.6×10-6,具有中外带,为Ⅱ级异常。Cu-13只具有外带,为Ⅲ级异常,异常平均值为36.5×10-6。各元素峰值Ag0.261×10-6,Cu45.7×10-6,Zn410.1×10-6,Pb60.1×10-6,Mo1.86×10-6,W3.89×10-6。异常区分布于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凝灰岩内,推测由构造蚀变引起。
大兴安岭多金属成矿带中南段矿产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早期,其次为华力西晚期。区内古生界地层,尤其以下二叠统地层为主要赋矿地层,其次为中生界上侏罗统地层,其中所夹的中基性火山岩又是重要的矿源地层,为成矿带内铜、钼、铅、锌、银等矿产形成的物质来源之一。
燕山期矿产形成的主要导矿构造,为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矿化多发生在北北东向构造与北东向复背斜带及东西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容矿构造主要为多次活动的北西向和东西向低级别断裂构造带,其次为南北向、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活动是区内矿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铜、钼、钨、锡矿化与燕山早期、华力西晚期的中酸性浅成杂岩体及次火山岩体关系密切。铅、锌、银矿化与燕山早期晚阶段酸性—中酸性次火山岩体、华力西晚期酸性侵入岩及上侏罗统火山岩关系密切;稀有、稀土等矿化与燕山晚期酸性,酸偏碱性侵入岩关系密切。矿产成因类型,以热液脉型为主,其次是接触交代型、斑岩型、火山岩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