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勤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勘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乌兰达坂沟金矿由肃北县经肃盐公路44km至沟口,从沟口有简易路到达矿区。是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勘院通过地质、化探和综合研究发现并评价的金矿点。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柴达木-祁连板块-南祁连早古生代褶皱带-南祁连地体[1]。
矿区位于柴达木-祁连地层大区-南祁连地层区-南祁连地层分区[1],区内地层主要有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和第四系。
党河南山地区位于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内,次级构造为乌兰达坂挤压带,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呈北西向展布。区内褶皱构造:乌兰达坂~黑刺沟脑复向斜、美丽沟向斜。大多断裂与褶皱轴线平行排列,断裂多具分叉合并现象,切割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并切入岩体之中。主要断裂有清水沟~大冰沟断裂、清水沟南~玉勒昆且尔干德“入”字型断裂。断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2]。
党河南山东段侵入岩不发育,二长花岗岩呈岩枝或岩株侵入于奥陶系。
乌兰达坂沟金矿处在南祁连金铅锌铜镍钨铬成矿带[1]。主要矿产有黑刺沟金矿、贾公台金矿、振兴梁金矿、且尔干德金矿、5672高地铜矿点[2]。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奥陶系、志留系和第四系。
(1)奥陶系。北西向展布,包括奥陶系中统盐池湾群、中上统。中统盐池湾群:主要由砾岩、砂岩、板岩等组成。中上统:主要为晶屑岩屑凝灰岩、杂砂岩、黑色板岩,底为砾岩。
(2)志留系。上统:为一套砂板岩层,由长石石英砂岩、千枚状板岩夹石英砂岩组成。中统: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由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及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细碧岩、角斑岩、大理岩、砂岩等组成。
(3)第四系。有冲洪积堆积物、残坡积物组成,分布于沟谷中。
矿区北端乌兰达坂挤压带为主构造,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呈北西向展布。
F1、F2、F3断层均为逆断层,平行分布于矿区东部,走向320°,延伸100m~260m,三条断层分别控制Au1、Au2、Au3矿体。
(1)变质作用。该区岩石均受浅变质作用改造,形成变砂岩。区内动力变质作用在断裂内较发育,岩石较破碎、构造片理发育形成碎裂岩。
(2)围岩蚀变。区内的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等。
已发现金矿体3条。Au3:赋存于奥陶系碎裂长石石英砂岩中,地表由探槽TC0、TC5、TC9控制,矿体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地表延伸200m,呈似层状产出;矿体产状230°∠69°,平均厚度2.2m,平均品位1.7×10-6。矿石中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毒砂发育。
(1)矿物成分。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毒砂。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绢云母等。
(2)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隐晶质结构、交代结构。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斑杂构造。
(3)主要金属、非金属矿物特征。黄铁矿为半自形晶粒状不均匀分布。褐铁矿为灰色,呈胶状集合体零星可见,其内见细小黄铁矿分布,为褐铁矿交代黄铁矿残余,具交代残余结构。毒砂为半自形晶长柱状、柱粒状。毒砂和黄铁矿共生,星点状不均匀分布。石英晶屑粒径均在0.5mm以下,大部分粒径在0.07mm~0.25mm左右。斜长石晶屑聚片双晶发育,为中酸性斜长石,常见粘土化、绢云母化、帘石化。
(4)矿石类型。矿石自然类型根据其岩性、蚀变、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等特征,定为浸染状、网脉状晶屑岩屑凝灰质金矿石。
矿体围岩主要为晶屑岩屑凝灰岩,含炭粉砂质板岩和石英砂岩。矿体内夹石不发育。
矿区地层岩性简单,构造发育,围岩蚀变强烈,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及其分布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矿石为不连续脉状-浸染状。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毒砂、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长石、岩屑等。
初步判断乌兰达坂沟金矿属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土壤测量Au、Sb、As元素异常直接或间接指示金矿体的存在。中奥陶统O2-3b-2岩性段中的层间破碎带是矿体赋存的层位标志。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集中出现部位,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乌兰达坂沟金矿处在南祁连金铅锌铜镍钨铬成矿带,已发现的黑刺沟金矿、贾公台金矿、振兴梁金矿、且尔干德金矿、5672高地铜矿点均与奥陶系地层、构造、岩浆岩有关[3]。而乌兰达坂沟金矿的发现与评价,改变了党河南山地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三者缺一不可的传统找寻金矿观念,对该区寻找构造蚀変岩型金矿提供了依据。
土壤测量中的Au、As、Sb元素异常直接指示了金矿体的赋存部位,已发现的金矿体均在1:1万土壤综合异常Ht-1范围内,而区内还有Ht-2和Ht-3未查证,后期开展工作后有望发现新矿体。
矿区已发现金矿体品位较低,应进一步开展工作找寻富矿层位,并通过开展钻探工程对其深部进行控制,扩大矿区内金资源量。
综上所述,乌兰达坂沟金矿后期通过系统工作有良好的找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