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洁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江苏 新沂 221400)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 mL,80%是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1],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因产妇可能对分娩过度恐惧而极度紧张,尤其是初产妇内心的担忧及顾虑比较多,最终导致子宫收缩不协调或子宫收缩乏力。因此对初产妇进行合理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与健康宣教是有积极作用的。本文重点分析预见性护理结合健康宣教对初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及效果,现分析如下。
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间我科分娩的4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中产妇年龄(20~32)岁,平均年龄(25.3+2.6)岁;观察组中产妇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6.5+2.8)岁,比较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孕妇体征标准符合本研究要求;②孕妇为初产妇;③孕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加入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妊娠合并症患者;②年龄大于35岁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常规的入院宣教,产前检查,检测胎动、宫缩情况等,产后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及出血状况,并给予紧急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具体如下:①预见性护理:产前,医护人员充分掌握产妇的基本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于初产妇,内心有太多的未知和焦虑,应给予支持与鼓励,缓解产妇紧张情绪;向产妇家属讲解分娩的过程以及分娩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做好心理准备。产中,医护人员为产妇建立1~2条静脉通路,准备好缩宫素,密切观察产妇宫缩情况和胎心胎动变化,必要时行缩宫素急救,嘱产妇深呼吸,放松情绪,使分娩过程顺利;待胎盘娩出后,及时检查胎盘及胎膜的完整性,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减少风险的发生;分娩结束后,按摩产妇子宫使子宫收缩到正常。产后,密切观察产妇产后2小时内出血情况,协助婴儿尽早吸吮,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产后产妇由于各种原因,好发“产后抑郁症”,尤其是初产妇,护理人员应多与产妇沟通交流,减轻产妇心理障碍,让产妇适当释放不良情绪,帮助产妇从低落中走出来。②健康宣教:为初产妇提供专门的咨询窗口,解答产妇在产前及产后的疑问;定期组织产妇进行健康知识的学习,让产妇充分了解并掌握妊娠及分娩相关知识、心理保健方法等;指导产妇自行调整紧张情绪,放松心态,有利于胎儿的发育以及减轻分娩的痛苦;向产妇讲解以往分娩事件经过,或让已分娩产妇分享自己的体会,以消除初产妇恐惧的心理。
(1)两组产妇护理前、护理后情绪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值越高则表明症状越严重。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以上为重度。
(2)产后出血量:通过称重法记录两组产妇2 h、24 h的出血量。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SAS(38.6±3.5)、SDS(35.8±4.1)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SAS(52.2±2.6)、SDS(50.6±3.3)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50.6±52.8)ml、产后24小时出血量(320.2±61.5)ml,对照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93.4±53.2)ml、产后24小时出血量(395.7±72.4)ml。观察组产妇产后2 h、24 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若产后出血不能及时控制也会引起较多的后遗症[3]。大多数产妇对分娩的认知不全面,从而导致焦虑紧张的情绪,影响正常分娩,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对初产妇实施预见性护理及健康宣教是十分有必要的[4],通过产前与产妇的积极沟通,讲解分娩相关知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树立信心,从而缩短产程,减轻痛苦及并发症;产中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产后指导产妇有效的按摩子宫使子宫恢复正常,并观察产后出血量。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及健康宣教对初产妇产后出血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结合健康宣教在初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能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患者产后情绪,临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