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华
(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云南 宣威 655400)
眼科属于医院内非常重要的科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眼科手术安全护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并且由于眼科患者年龄相对较大,极易出现安全隐患[1]。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本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及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差异进行对比。
选取本院眼科于2017年4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选取实施前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实施后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为43例,女性为37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4岁至78岁之间了,平均年龄为(51.25±6.30);观察组男性为42例,女性为38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4岁至79岁之间了,平均年龄为(51.46±6.13)。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眼科手术标准,排除其中伴有严重器官功能性障碍及精神类疾病史患者。对比2组患者基本资料,P>0.05,说明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眼科传统护理管理,术前对患者基本信息进行核对,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加强对患者实施生命体征检测,注意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若出现异常现象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术中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避免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1)组间风险管理小组,对以往眼科手护理风险事件进行评估,主要分为护理人员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及外界因素;(2)针对以上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对应的改善方案:①医院需要定期对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技能和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人员需要重视眼科手术医疗器械、心电监护仪及手术敷料等检查,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术后对医疗器械进行仔细清点;②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宣教,为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流程、方法,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同时需要告知患者手术治疗后可能达到的效果,避免患者对手术期望过大,而引起纠纷事件的发生;③加强环境管理,造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避免对预后造成影响[2];④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伤口,防止出现渗血、渗液现象,若出现异常则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护理文书严格规范,确保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对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将抽查结果计入最终考核成绩,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详细记录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技能考核问卷及护理知识考核问卷对其护理技能和护理知识进行评估,满分设置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人员对该项指标掌握越好[3]。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共出现5例风险事件,其中3例为感染,2例为伤口裂开,发生率为6.25%;而观察组患者共出现1例感染现象,发生率1.25%,组间比较(x2=17.251,P<0.05)当组间差异较大时,呈现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前护士护理技能评分为(81.42±5.37)分、理论知识评分为(83.25±5.18)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士护理技能评分为(93.46±3.71)分、理论知识评分为(95.28±3.41)分,组间比较(t=3.242、3.583,P<0.05)当组间差异较大时,呈现统计学意义。
眼科是风险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眼科手术中风险事件无处不在,所以眼科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管理过程[4]。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管理模式,其更加强度“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实施护理过程时通过对以往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从而起到降低眼科手术中风险事件发生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6.25%,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25%,并且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护理技能与理论知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当组间差异较大时,呈现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给予眼科手术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此护理管理措施值得在眼科手术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