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俐红,帕提曼·祖农
(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在产妇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母乳喂养技术的培训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母乳喂养技术培训的质量,与新生婴儿的喂养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现阶段的实践效果表明,受到地域文化以及临床医护人员对母乳喂养技术培训的观念不强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培训活动的完成度以及质量均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本文拟就规范化母乳喂养技术培训模式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8月期间接收的100例产妇,随机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纳入标准:(1)产后0~42 d;(2)无意识障碍;(3)此前未接受母乳喂养技术培训(4)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干预组中,产妇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3.5±0.9)岁;对照组中,产妇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1±0.7)岁。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的培训模式,即科室护理人员按照母乳喂养相关内容与操作方法的培训流程,以口述与现场演示的方式,为产妇进行相关培训内容的讲解。干预组产妇实施规范化的母乳喂养技术培训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产妇培训档案,根据档案内容与母乳喂养技术培训的相关要求,制定个体化的培训方案,具体包括本次培训的理论课程(母乳喂养宣传、相关理论指导等)与操作技能(母乳喂养技巧、人工喂养技术、人工挤奶方法、乳房护理方法)、培训方法等;(2)结合本次培训的进度与计划,制定培训学时,以12学时为以期,并根据已制定的培训内容,安排每一学时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法;(3)根据培训计划,收集与内容相符合的视频资料以及课件,尽可能丰富培训方法与培训素材;(4)以培训计划为指导,举办短期培训班,并根据医院制定的评审标准,对每一次专题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5)定期组织专家的现场技术指导等活动,为产妇提供技术支撑。
培训前后,采用科室自拟的针对母乳喂养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问卷对产妇展开问卷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8.0做处理与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培训前,干预组得分(55.3±8.5)分,对照组得分(54.8±9.5)分;培训后,干预组为(63.2±9.7)分,对照组为(57.8±9.7)分,P<0.05。
在婴幼儿的喂养活动中,母乳喂养是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机体正常发育的重要基础,同时对母亲的健康也有重要意义。1991年,WHO与UNICEF联合发起“创建爱婴医院”活动,以期通过推行相应的措施,支持母乳喂养,并改善产科服务质量。爱婴医院创建的目的,在于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与掌握程度,促使母亲以母乳喂养的方式进行婴幼儿的喂养,进而提高婴儿的健康水平。围绕母乳喂养的开展,相关的研究者积极进行了母乳喂养咨询、母乳喂养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如袁瑞芳等[1]分析了同伴指导干预的培训效果,陈晓燕[2]就护理咨询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做了论述。针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如何保证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质量,促使产妇掌握相应的喂养技术,提高母乳喂养率,是一线工作者较关注的问题。
为提高母乳喂养培训活动的质量,我院积极开展了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探讨了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提示,此种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产妇对相关理论内容与喂养技术的掌握程度。而相关文献[3-4]指出,加强母乳喂养的健康宣教,可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率。鉴于此,加强产妇的培训力度,重视母乳喂养技术的培训,以现有的经验为基础,制定完善的、规范的培训方案,对产妇的喂养技术指导以及母乳喂养率的提升等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阶段,应当采取何种培训形式,以及如何选择培训的内容,仍然需要于规范化、系统化原则之下,做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并根据产妇的反馈信息以及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情况等,调整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