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点及其批判

2019-02-09 21:15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

关 锋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国共产党有高度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在第一代领导人那里,毛泽东强调,“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页。,“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周恩来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王香平:《读历史是智慧的事——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读史人生》,《光明日报》2011年6月17日。。刘少奇警告说,不懂历史共产党就会变为“跛足的马克思主义者”*《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417页。。

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它们应成为制定规划的基础,而“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5页。。江泽民以党史为例,提出“党史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党史工作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江泽民:《在上海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5期。。胡锦涛提出,要把“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胡锦涛:《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议上的讲话》,《中共党史研究》第1995年第1期。。

对党史精通熟稔的习近平总书记,特意总结道:“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是我们党九十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但近年来有一股影响很大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挑战、破坏这个优良传统,扰乱视线,混淆视听,冲击历史共识,冲淡民族情感。据人民论坛调查,国内十大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2013年排名第二,2014年排名第七,2015年又回到第二,2016年排名第七。由此,它成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话题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做了多次重要讲话。显然,依据这些讲话,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是很重要的理论工作。

一、两种“虚无主义”:近年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界划和关键确诊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我党优良传统,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熟知党史国史并深入思考,才能“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注]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注]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8月24日。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注]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日。

可是,历史能否这样发挥作用?“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要让历史发挥作用,首先要牢记历史特别是“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注]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注]《牢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历史 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15年7月8日。,并因此敬畏历史;更重要的是,“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注]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3/c1024-27543907.html。。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作上述强调,是有深刻用意和专门针对性的,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不但愈演愈烈,甚嚣尘上,而且有了新重大变化、新重要表征、新重点方向。

有学者考证,《陈云同志给吴宗锡同志的信》刊载于1979年1月复刊后的《曲艺》第1期,明确主张“闭目不理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书,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这大概是“文革”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以正式成文的形式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界定见诸报端。所谓“传统书”,是记载了传统曲艺历史的书,是文化和历史的结合,这个界定既含有传统历史记载、历史叙事的虚无,也含有传统文化(曲艺)的虚无。这两者的确有很大交集,传统文化属于历史,是通过历史得以流传的,总体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和抽象的、整体意义上的历史大体上同构近义。历史虚无主义由此有两层所指,一则是偏向于对一个民族、国家抽象、整体意义上的“历史”进行虚无,在此历史虚无和文化虚无彼此糅合交融,更准确地说虚无历史是手段、表象,虚无民族文化、国家传统文化是实质和根本,称之为“文化虚无主义”没问题;二则是偏向于对诸如某一时段历史、某些历史事实、某些或某个历史人物等具体历史进行虚无。

也正因此,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时是第二种意义上的,有时是第一种意义上的。针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科学态度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以项南、李德生为代表的高层领导肯定它做得对,是与“完全否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注]王瑾、文世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2期。这里明确提及的“历史虚无主义”显然是第二层指向。而1986年胡启立在全国外宣工作会上强调:“我们要防止另一种倾向,有的人搞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把我们自己说得一钱不值。”[注]徐学江:《胡启立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对外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对成绩和缺点要有正确估计,要大力改进文风》,《人民日报》1986年12月4日。此处明确提及的“历史虚无主义”,显然着重于第一种意义,即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虚无,同时也是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江泽民专门强调:“任何割断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借口‘改革’而否定党的优良传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注]《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但他同时又强调,“要特别注意反对那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稍晚一点他还特意总结说:“一个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第223-224页。。这些讲话,既关注“割断党的历史”、虚无具体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关注到虚无整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但基本上还是惯于将两者并置、混合使用。

这样做有其合理性,因为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确实有相互交织、相互支撑、难以分割的一面,而且历史虚无主义根底上是文化虚无主义。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确实和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或者说重在虚无“大历史”。

时至今日,如此理解和做法就不尽合理了。详言之,随着国内外有识之士的揭露指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取得的成功,通过虚无整个民族、国家历史而虚无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不但伤害中华儿女朴素的民族情感、自尊,而且被事实严重证伪,不断式微,影响日益弱化。与此同时,近年来上述两层指向侧重点的不同日益清晰地凸显出来。换言之,虚无具体历史进程、情节、事实和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占据显要位置,影响愈大。

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把握到这一点。早在2010年7月全国党史工作总结会上,他就态度鲜明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7月22日。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重心、聚焦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它重在和旨在歪曲、虚无具体的“三史”,而非在整体意义上泛泛地、抽象地否定、虚化乃至丑化一般的中华文化演化史、民族发展史。2013年1月他更为具体地分析说:“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现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苏联、苏共的历史和我们当前的现状提醒世人,历史虚无主义核心在于“虚无”当代具体的“正史”。

虚无革命领袖无疑是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用力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有针对性地说,对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领袖,绝“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3页。。这实则告诉世人,今天我们谈论、揭批历史虚无主义,不应、不宜泛泛而谈,要有具体所指和针对性。

也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先是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时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稍后再次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注]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两次把两种“虚无主义”有意并列,一则因为二者之间确实有很深的关联,二则也想提醒我们,在新时代两者还是有必要相对分开,因为两者重心明显有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化虚无主义多次发表讲话。如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专门总结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显然,文化虚无主义重心在于解构和虚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中间当然包括中共的优秀红色文化传统,但它范围更为宽广、内容更为多样。

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合理界划具有重要意义,它实际上是立足于新时代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确诊”,对于今天精准把握它的核心题旨和关键特征,尔后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无疑具有根本的指导性。

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三衣”“三化”和意识形态本性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很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它本身善于“与时俱进”,不断地自我赋予新形式、呈现新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因由。其间,形式上的“三种外衣”、途径上的“三化”表现尤为突出,值得认真对待。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注意披戴三种外衣以乔装打扮、层层包装,或者移形变相,让人不知真假;或者改头换面,让人难识其质。

其一,学术外衣。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把学术研究神圣化,强调历史研究以“价值中立”为根本,可不顾及因果、规律和内在趋势,重心在于极力还原历史本身,尽力挖掘历史事实、史料来全面地呈现历史原貌。其结果是爬梳、整理、还原出一系列、一大堆和公认的共和国史、党史、革命史明显有别甚至迥然有异的历史事实、细节、片段,严重冲击、虚无正统历史叙事和正统观点。二是把学术创新神圣化,甚至不惜为新而新,为此在不断挖掘新史料、新细节基础上,用力“反思、新思、再思”,“奉献”出一大批新锐观点、新奇思考、新异想法,进而吁求“重写、改写、补写”共和国史、党史、革命史,竟至得出政治阴谋史、人性黑暗史、文明异变史,直接挑战、解构正统史学、史识、史论。

其二,文艺外衣。其核心在于高举高打“让历史本身更具体生动”“让历史人物更形象真实”旗帜,以“触摸历史”“感知历史”“体味历史”为常用口号,以文艺的手段和形式来“再现历史、复原历史”。其问题主要有,第一,以文艺重塑和再现历史过程中,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价值偏好等主观因素,往往缺乏合理的历史观引导和约束。换言之,个体或少数人的主观好恶容易主导“历史的再现”,甚至沦为极度的滥情和煽情。由此,所谓的人性标准经常决定着历史如何再现,历史往往被浓缩为简单的人性史、价值观念史,更准确说是人性和价值冲突史,甚或人性异化史、价值偏离史。所以,“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现象经常出现,因为人性是复杂的。第二,艺术的夸张化和典型化(典型的个体人物、细节)经常互相结合,“以小见大”不但往往严重失真,而且非常片面。由此,取得伟大成就但同时付出巨大牺牲、复杂宏阔的共和国史、党史、革命史,被文艺化为人性受到束缚压抑、人性受到戕害异化甚至人性泯灭的“单一”史,或者个别人物、人群简单的曲折生活史、不幸命运史。与此同时,历史评价标准被严重模糊化了,人们一贯认可的光明、正确、伟大的那些客观标准受到质疑,传统共和国史、党史、革命史记述、评判的合理性、正确性受到挑战和攻击。

其三,言论、舆论外衣。其核心在于极力鼓吹“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庄重的历史问题、严肃的历史研究经过“自由言论、自由思想”的加工,经常沦为个人化的解读甚至情绪化的宣泄,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我想”“我认为”“我的看法是”为借口,依据自己认为的“人之常情”“世之常理”或个人好恶来反思、反驳甚至反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情节,间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姿态,以非常轻佻的态度擅自妄评、随意訾议历史事件、人物和进程。正统的历史、公认的结论往往经过“个人思考、言说”而“变相”“变色”“变调”。

虽然这些“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开始大都是在私人空间(如私下的专题讨论、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小论坛等)进行的,但在现代传播技术作用下,很容易演变成牵涉者众多、受众面大的公共舆论,而其始作俑者往往以行使私人权利、“言者无罪”、没法阻止别人自由选择为由推卸社会责任。[注]关锋:《历史虚无主义穿了什么样的欺骗外衣》,《红旗文稿》2018年第16期。

同时,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生成、传播途径上注重学术化、日常生活化、网络化。

学术化路径,就是指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学术化而标榜自己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无禁区、科学研究重在客观、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是所谓三大“金科玉律”,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奉其为“尚方宝剑”。或者以勇于“突破禁区”的姿态研究尚未公开、有争议的史实、史料,得出否定传统定论的“惊人之见”;或者以“客观性”为圭臬努力收集历史细节、琐碎史实,冲淡正统历史叙事和史论;或者以“创新”为旨归,不断提出新论,弱化正统观点。更常见的是三者相互结合,形成合力,排挤、诘疑、拒斥关于共和国史、党史、革命史的主流观点、官方论说,为历史反面人物、反面事件翻案,丑化正面人物、正面历史事件。

问题在于,这种学术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不但因“科学研究”的名义而获得上佳的“隐身符”,一般人不敢轻易质疑,隐蔽性、蛊惑性、诱惑性都很强,而且因此获得强大的“护身符”,因为是学术研究,容易得到辩解、辩护。这也是历史虚无主义选择学术化的生成、传播路径很重要的因由,它也因之获得了巨大生存、散播空间。深层次上看,其历史观、历史研究方法、话语系统,都和唯物史观根本对立。[注]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新表现形态》,《人民论坛》2015年第27期。

所谓日常生活化路径,就是指历史虚无主义把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人们。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把历史研究、历史叙事聚焦于普通人物、人群,尽力彰显普通人回忆录、访谈录对历史再现的重要性,极力凸显普通人生活的曲折不幸、多磨多难,[注]杨军、明海英:《追踪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演变动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13日。不但严重淡化宏大事件、宏大叙事、集体记忆的重要性,而且意图以此折射所谓的社会主义革命史、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的问题、弊端乃至阴暗面,冲击其合理性、合法性。二是利用普通人一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模式、情感体验,来质疑、抨击、否定历史英雄人物、领袖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场合中的超常行为。它诉诸于普通人的日常体验,很容易赢得认同和共鸣,进而使一些普通民众质疑正统史实、史论的正确性。三是很善于利用日常娱乐、日常话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近年来,历史研究大众化逐渐兴起,影响很大,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层出不穷。有的为追求商业利润、吸引眼球不惜炮制各种荒诞情节、离奇故事来“戏说历史”,而且常常善于利用日常民众休闲娱乐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调侃、反讽、搞笑、段子等。更极端的是,对历史缺乏基本的尊重,肆意“恶搞”、恣意“胡说”,不但把历史搞得面目全非,而且把评判历史的标准搞得混乱不堪。正如有人指出的,把历史“泛娱乐化”,其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注]《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人民日报》2015年8月14日。这样一来,诋毁正面英雄人物、伟大人物,消解其正面意义和进步价值,就成了经常性选项。

历史虚无主义的日常化,使得历史虚无主义事件具有分散性、琐碎性,很容易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上纲上线、定罪定责。

所谓网络化路径,就是指历史虚无主义善于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QQ群、聊天室、直播室、贴吧、论坛以及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善于利用网络语言、网络风格、网民身份进行包装,善于揣摩利用网民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和青年网民的叛逆心理、后现代意识,来散播、传递诸如虚无共和国史、党史、革命史的言论、“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以及大众“民间艺术”、恶搞类“反艺术作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手机网民达7.53亿。近几年几次引起互联网大量网民围观的舆论争议、网络舆情的事件,大都与历史虚无主义有关。正如有学者分析的,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一是切口“小”,以小切口作大文章。二是传播“快”,借助新媒体快速传播的技术优势,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影响。三是面目“隐”,善于通过“看似无心”的言行来达到其“实则有意”的目的。[注]郭海成:《精准发力消解历史虚无主义》,《人民论坛》2018年第22期。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以上三种外衣、三条路径经常互通有无、交织错杂、相互支持。比如,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化和舆论化时,一般都善于利用所谓学术化的“新成果”来为自己站台,增加底气,而学术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经常利用文艺化的形式,如文学性的回忆录、历史小说和传记等,也常常通过“言论自由”、社会舆论的形式进行观点传播。不管是披着哪种外衣,其都很注重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注重和普通人群的亲近,注重走进日常生活,进而影响民众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惯用手法,如抓住英雄人物的某些缺点无限放大,虚构事实、制造谣诼,利用假设逆推历史,等等,一如既往地使用,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有时面目更为模糊,隐蔽性更强,政治色彩不太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注]《新设计师习近平·文化篇》,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15/c1001-26032453.html。一方面要抓住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最基本的表现,即“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另一方面要明确无误地指出其意识形态本质:“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7月22日。它在政治上有所谋求、有所意图。所谓“学术研究”的背后是“夹带私货、包藏祸心”,所谓“文艺创作”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不可告人之目的”,所谓“言论、思想自由”的背后很可能是“蓄谋已久、居心不良”。也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正确评价、定位,有力地阻遏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蔓延,称得上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因披上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外衣”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多元性、多面性同样有深刻的洞悉,强调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注]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来强化正面宣传和教育,剥除其各种“外衣”,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对于它和网络等新媒体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还特意提醒“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注]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7/c_119538788.htm。使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无所遁形、无处藏身、不起风浪。

三、政治和思想舆论的双线斗争: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应对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页。对历史虚无主义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所以,“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7月22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无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历史重任。

“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郑重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原因。”[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27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实际上已经说明新时代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最基本的立场、策略和路径,即要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上升到“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高度进行下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对照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研究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措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8日。

具体言之,这种斗争可分两个层面。其一,“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亮明态度,主动坚决开展斗争”[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日。。这里的核心就是指对待历史虚无主义要有政治斗争的意识和自觉性。其二,“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8页。。这里的核心是要在思想认识、社会舆论领域同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斗争。新时代要双线作战,要使两种斗争联动起来,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所谓政治斗争,其实质就是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政治问题来看待,有必要动员国家资源、政府机构、公共权力来采取一些实际的政治行动。新时代我们整合各种有益资源、聚合各种正面力量,做出了以下代表性的政治行动、举措:

第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保护英雄人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丑化”历史人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第二,“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了隆重活动”[注]《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五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5年1月1日。,并且将其上升到立法高度,让中华儿女始终铭记可歌可泣的近代史、抗日战争史、共和国史。

第三,制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调“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和“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歪曲党史、军史的”言行,[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2日。都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行为。党员干部在这方面一定要有自觉意识和责任感。还制订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相继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党规党纪,建立了很多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政治斗争的重要规章制度。

新时代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政治举措、国家政治活动和行为仍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一些政治色彩非常浓厚、政治诉求非常明确、态度极端性质恶劣的历史虚无主义,必须高举政治斗争的旗帜,毫不留情、绝不手软、露头就打。在这方面,新时代应在以下几处用力:其一,严格贯彻、执行上述法律法规、党纪党规,强化必要的意识形态管控、干预;其二,有需要时要继续制订专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制化形式强化政治斗争;其三,国家公祭日、纪念日的纪念、示范、普及教育意义和民族记忆功能,需要在国家政治层面进一步强化。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决定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或者说在思想认识、社会舆论领域作斗争应是新时代主战场。具体而言,有必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历史的无知、不解不信不懂问题要有效解决。一些人之所以沦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受众,甚至变为主动的再传播者,很多时候缘于他们对具体历史的无知,不了解、不清楚、不明白,缺乏辨别力、洞视力,不但轻易接受、认可对历史的随意编排、捏造和篡改,而且很可能“以讹传讹”。对他们来说,知史、懂史方会更好地信史、敬史,进而远离、自觉拒斥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注]《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7月14日。这对普通的民众同样成立。如果人们对党史、国史、军史有更好的了解、更多的认识,心中增加正能量,历史虚无主义就很难有市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注]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这是新时代我们必做的基本功课。

第二,依据主观想象或价值观念先行,要么生编硬造,要么用心“假设”推理出从未客观存在的历史,或是在某些史料、史实基础上“文艺再现”“艺术加工”出“别样的历史”“新异的历史”,或者抓住某个、某些历史材料如“救命稻草”,以偏概全、以小博大来“重评历史”“重写历史”,有意无意地曲解、肢解和误解历史,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重要招式。

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注]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注]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日。。面对以上招数,“务必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一定要有“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注]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日。

这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优良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研究基本要求的继承和运用。马克思认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恩格斯也明确地说:“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8页。,才能完成科学地把握历史的任务。全面、准确、详实的史料、史实无疑是对那些“虚构”历史、“戏说”历史、“肢解”历史所形成的历史虚无主义最有效的反驳,是最犀利最直接的武器。

第三,颇有学术味道,或者穿戴上“学术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也非常重视史实、史料和史证,以学术化的口气宣称理想状态就是“人类历史中全部最细微事实的集合终将说话”[注][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不惜成为“文献拜物教”“考证癖”。其在零碎细节、琐碎史料的考证、辨疑和整理上确实很用功夫,有时也很见功力。即使在一些舆论化的甚至文艺化的历史虚无主义那里,也强调“摆事实讲道理”,“以史实说话、让事实发声”,历史事件、历史细节的挖掘有时表面上看也“相当漂亮”。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最有迷惑性、最具蛊惑力的地方。如果这样,问题出在哪里呢?

“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获取史证、史料只是基本功,但历史研究、分析绝不能停留于此,缺乏正确的史观和方法,只能导致对历史的曲解、误解,冲击和“虚无”正确的历史。

首先,广义上说,历史是已发生事情的总和,在此意义上史实是无限的,不可能穷尽和全部还原。不少史学家主张一定要把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即实际发生事实集合的历史和后人记载、研究意义上的历史区分开。后一种才是更有意义的。这也就意味着,光靠堆集史实是堆积不出“历史”的。

其次,即使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事实,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不是等价的和匀质的。恩格斯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显然,有些史料、史实对于理解历史是“无关紧要”的。历史不能成为事实和材料的简单堆集,也不是“所有事实”的相加。马克思为此嘲笑鼓吹和张扬尽力还原历史的兰克,把历史贬低为“收集趣闻轶事和把一切重大事件归为琐碎小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23页。,成为把历史变为“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的“抽象经验主义”者。[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526页。

这也就意味着,离开正确史观、正确方法指导,占有再精细的史料、再齐全的史实、再完整的史据,也不一定能真正把握历史;相反,历史研究很可能变为依据时间先后进行的史实的黏连、堆积,历史则表现为或者是事实的偶然合成,或者是凌乱的冲突,看不到因果关系,更谈不上内在联系、普遍趋势和基本规律,难以谈及正误、是非的评判标准。正如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威廉·麦克尼尔曾总结的,这种琐碎的历史编撰学“与散乱、混杂和无意义渐行渐近”[注]转引自[英]理查德·埃文斯:《捍卫历史》,张仲民、潘玮琳、章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如果这样,我们还何从谈及历史?

而正确的史观、方法无疑主要来自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注]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日。。这里面核心之处有两点。第一点,唯物史观强调,“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提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任何历史事实、事件都不是自立和孤立的,背后总是有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结构因素的影响,有因有果,有内在联系;历史既是事件史,更是结构史。我们既应通过各种历史事实来彰显和把握历史联系、规律和趋势,又要通过历史内在联系来把握历史事实,在两者的双向互动中把握历史。列宁为此说:“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中,“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注]《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第二点,我们应在把握历史趋势、吃透历史进程主流和本质、凸显历史进步意义的前提下,来挖掘、考证、梳理和分析史料,如此一来,选择史料、史实就成了理解历史很重要的环节。在此,不能流连忘返于边边角角、细枝末节的史实和琐碎史料,不能以个人的、个别小群体的人生遭遇史、生活际遇史来代替真实的宏大历史,更不能以它们来否定正统的、公认的“大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唯物史观,针对党史研究强调,要“牢牢把握中共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反对包括用琐碎、细微的历史片段、历史碎片来“重写历史”在内的“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7月22日。;抗日战争史研究“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注]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日。。应该说,历史虚无主义恰恰违背了这些根本的要求。

强化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教育,更确切说是唯物史观的大众化、时代化、通俗化,让普通党员、群众知道唯物史观是怎么看历史的,知道历史实质上是怎么回事,知道如何合理评价历史进程、事件、时段、人物,应是新时代要着力解决的大问题。在此不但要强化唯物史观的“老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高其效果,还要特别注意“新三进”,即进网络(加大在网络上的宣传普及)、进社区(要以更为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大对基层民众的普及教育)、进媒体(要在各种媒体中普及、发声),使“老三进”和“新三进”形成互动与合力,学术研究、大学生教育、社会传播形成合力。

第四,鉴于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多种外衣,很会利用包括互联网、自媒体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注]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注]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新华网》,2014年2月2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7/c_119538788.htm。。

当然,“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36页。。建设和搞好包括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文化自信,确实是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最根本的药方。新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虚无主义的确有很深的内在关联。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在新时代理应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具体而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第一,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本性,要透过它的各种“外衣”抓住它最基本的特征和实质,即歪曲三史、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道路。第二,要把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结合起来,因为历史虚无主义大多穿戴上了“学术”“文艺”“舆论”外衣,所以思想斗争、理论斗争、宣传斗争应该成为主战场,但绝不能忽略政治斗争的重要性、必要性,更不能忘记思想、理论、宣传斗争背后的政治立场。第三,要善于综合各种手段,如学校教育、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网络媒体等。其一是搞好正面宣传教育,这里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把真实的、完整的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正面宣传好,二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的基本观点、研究分析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正面宣传好、普及好;其二是搞好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揭批,在把详实的史料和正确的历史观、方法论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充分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错误特质和政治本质。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互联网思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