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良 张民惠
华东理工大学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节俭的传统。自新中国成立起就倡导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上世纪80、90年代,又提出“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双增双节”号召。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环境,政府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简称《节能法》),于1998年1月1日起实行,并于2007年和2016年先后两次进行了修改。《节能法》明确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水作为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是节能范畴的重要部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019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了29项节水重点任务,强调“总量与强度双控”、“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方案》要求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及服务创新体系,加快节水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节水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体系;推动节水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公共机构、公共建筑、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引导和推动合同节水管理。《方案》涵盖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方案实施。
上海市教育系统开展节水工作历时长远,创建节水型学校的工作已持续十余年。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2007年,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教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节约型学校(校区)试点创建活动的通知》;2012年又联合颁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节水型学校(校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根据主管部门要求,2007-2012年,上海市80%公办高校开展并完成节约型学校(校区)的创建,节水工作全面展开,用水量明显得到控制并显著下降。期间,上海能专会每2~3月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总结、交流学校节水工作,为推进节水型学校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2年,在市水务局、市教委统一部署下,普教系统--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创建节水型学校的高潮。上海能专会应区教育局和普教分会邀请为学校提供了节能培训和经验交流,并参与评审工作,充分发挥上海能专会在节水型学校建设工作中的技术指导和推进的作用。
回顾上海节水工作的进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07年前,部分高校率先开展以完成计划用水指标为目标、更新节水器具为手段的节水工作,并通过宣传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教育系统节水工作的展开。
(2)2007-2012年,所有高校开展了节水型学校(校区)创建工作。工作从体制、队伍、制度建设、水平衡检测、生均用水量考核、节水技改、中水利用、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至2012年底,80%公办高校完成节水型学校(校区)的建设,并获得相应的荣誉。
(3)2012-2016年,节水型学校(校区)创建工作由高校转入普教和中职系统。
(4)2016年底,市水务、市教委牵头对上海教育系统节水型学校进行复评,到目前为止,通过复评的学校(校区)仅16所。
综合上述四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复评结果,发现节水工作后期不尽人意。具体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1)工作重心偏移
2010年前后是节能工作成为重点、热点和全面开展的阶段。但因传统观念、认识误区和具体操作习惯使节能存在分而治之的状态。在整个社会节能技术和设备亦趋进步、发展和应用亦趋成熟时,节能工作却削弱了节水的力度。
2)人力资源受限
随着节能工作的全面展开,各部门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且高校普遍存在轮岗换岗机制,致使人员调动频繁。同时,退休高峰期及人员替补滞后也造成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从而,学校人力、物力、财力重心开始偏移节水方面,致使已达到相当高度的节水工作趋于冷落,后续发展乏力。
3)节水新技术、新设备发展滞缓
节水领域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发展的相对滞缓,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节水管理和技术的提升。特别是中水利用技术,投入和运行成本是重要因素,其关键安全性指标需进一步提高。
相对而言,节水技改的经济效益低于其他节能项目,因此在前期项目选择时会发生偏离。
4)政策合理性的影响
上海高校初期开展节水型学校(校区)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是空前的高涨,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通过评审的学校,其用水量都有明显下降,但由此带来这些学校次年计划用水指标进行了下调。此政策影响了学校节水工作的积极性。尽管水务部门承诺学校确实因不可控因素发生超计划用水情况时可再行书面申报,水务部门可据实进行指标调整,但因校园大、人员广、活动多等是学校用水不确定性因素,用水量变化较大,直接减少年度月计划水量,对学校节水实践增加了难度,从而影响了执事者的工作积极性。
上海市政府、市教委在《上海市学校节能环保“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针对节能环保,提出了“八大工程”作为学校节能重点工作,要求各学校积极推进和实施。其中,节约用水具体内容和指标为:在“十三五”期间,在巩固全市已有节水型学校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100家节水型学校建设,全市高校和寄宿制中学节水型示范学校比例不低于25%;与市水务局联合开展节水型学校复评工作,月用水量3 000m3以上的学校应按周期每五年开展一次水平衡测试,加强学校用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二级表计量率达到97.5%;推动学校开展内部用水实时监管网络系统建设,切实把水耗纳入学校节能监管体系,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水现象;鼓励学校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推动各学校因地制宜地拓展河道水及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途径,鼓励学校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和雨水收集等建设工程。
《规划》中节水型学校建设目标明确、任务艰巨,需全市各学校加强领导、完善体制、规范制度、强化队伍、精细规划、技术创新、专有所攻、宣教并施以实现《规划》要求。
1)加强领导:
节水型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全校的工作,需校级领导的全程参与,确保资金的投入更有保障、各级部门的积极性更高、部门之间扯皮的事情更少,确保节水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
2)完善体制:
各学校要把节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建立校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针对规模大的学校建立二级院系管理架构,真正做到编制落实、责任到人。
3)规范制度:
建立规范、适应发展、切合学校实际的用水、节水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有偿使用和水费回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查漏、检修巡查制度和用水、节水考核奖惩制度。根据市节水管理部门下达的用水计划,制定学校年度节水目标,按月分解到各用水部门。落实节水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将节水目标列入考评体系,定期考核,奖惩兑现。
4)强化队伍:
节水岗位是节水工作开展的主力。目前重点高校仅有1-2名固定人员担任。节能工作全面铺开后,需扩充人员以保证节水专职。此外,学校还应建立二级管理部门和学生节水管理组织,形成管理网络,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
5)精细规划: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节水规划的工作思路和部署,为此,学校要精细规划,以争取政府和学校可能的经费,同时,需根据用水体量预留一定比例的再建设经费。节水工作应从大处规划小处落实,做到耗水大的先治理、轻重缓急有排序、突发事项有预案、亮点工程有保障。
6)技改创新:
节水技术改造包括供水系统、管网检漏、节水器具、中水回用、雨集水利用、河道水利用、海绵校园、节水智能化管理平台等,其中节水器具的技改在前期节水型学校建设中已初见成效。从上海能专会前期高校节水情况调研看,多数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上水管网漏损问题,是节水技改的短板。近年来,高灵敏度传感器的成功研发使漏损检测技术有了重大突破,通过高灵敏度传感器采集上水管道水流波动信号发现管网漏损,从而解决管网漏损,即使是小流量的漏损问题。此外,要切实采取措施,利用节水新技术解决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问题,建设节水型海绵校园。
7)专有所攻:
节水型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各方协调完成。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节水技改工作量大、人员少的情况,为此,需有计划培养和吸纳节水方面的专业人才。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选择优秀的专业队伍,充分利用社会第三方力量。在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时要注意南方和北方的经济效应,如上海界域以南需要有相当的规模才有经济效应。
要充分了解学校现状,对系统性、综合性整体规划有选择、有排序的实施,并在实施前、后进行评估,确保节水效益有据可查,节水合同的顺利进行。
8)宣教并施:
节水型学校的建设是节水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不能仅在宣传周等几个特殊的日子进行,要让节水意识、习惯行为通过宣传和教育融入每个师生的日常行为,让节水的技巧、手段和技术贯通于教学和科研,从而再服务于社会。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智慧和才能,以他们为主力军,通过学生社团、学生志愿者的各项活动推动节水宣传和教育走进社会。
节水型学校的建设和《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的执行需要依靠组织和个人。
(1)每一位节水岗位执事者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2)持续不断地健全和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切实做到节水工作有章可循、执行到位。
(3)借助基础的水平衡手段和已有的能源监管平台对全校用水合理性和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评判,对可能存在的“跑冒滴漏”状况及时进行勘察处理,尽最大可能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4)节水技改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效益,选择适合学校需求的技术,将节水技改效益最大化。
(5)积极组织和开展节水宣传和教育活动,强化节水、节能意识,将节水、节能、节约资源的工作贯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