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娜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妇科,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指患者发生盆底支持结构出现受损、退化或缺陷及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女性盆底器官给予生殖器官以依托[2],维持多项生理功能,而生殖感染、妊娠、分娩等生理活动会对盆底肌肉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造成女性生殖器官受损、盆腔器官脱垂[3]、尿失禁等不同程度的问题。此外,患者大多存在多种病情综合,为了达到对此类患者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30例盆底功能性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作出分析,具体如下。
本次研究收集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患者,年龄33岁~75岁,平均年龄(51.3±2.5)岁,均有过分娩,平均(3.0±0.5)次。其中盆腔脱垂14例,阴道前后壁膨16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情种类相同,病情程度相似,形成对照。
参照组治疗方法以非手术盆底肌锻炼为主,研究组患者则以手术治疗为主。两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对照组: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盆肌底锻炼,指导患者有意识地自主收缩盆底肌肉;生物反馈疗法,测定患者的阴道收缩力,使患者更准确把握肌力收缩方法;电刺激疗法,利用仪器刺激盆底肌肉神经,使其有规律地进行收缩。针对对照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对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安排患者进行纠正手术,包括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闭合术等,改善解剖结构的异常。
观察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阴道口宽度与阴体长度等状况,对于病情改善程度做出分析评价。
组间检验运算以统计学软件包(版本:SPSS 20.0)进行分析,对应执行t检验,当P<0.05即表明数值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比较两组中病情程度相似的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静压、盆底收缩压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均优于治疗之前,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过为期4个月至一年的随访调查,对照组患者复发率20.00%(3/1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6.67%(1/15)。
盆底的支持性作用在女性妊娠期间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子宫的增大导致盆底组织超负荷承重,分娩时盆底肌肉需要最大限度扩张,整个生产过程极容易导致盆底组织张力性松弛与肌肉损伤,盆底组织受损常导致患者患有子宫脱垂、尿失禁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妇科疾病。因此,如何针对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展开康复治疗成为妇科临床一重要研究课题。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法和盆底肌锻炼非手术治疗法,通过比较治疗效果,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可以明显改善病情,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同时辅以非手术盆底肌锻炼的方法。手术治疗时还应注意主治医师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临床经验,掌握多种手术方法,并了解每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前需要安排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准确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风险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恢复。非手术治疗方法重点在于关照患者的衣食起居以及心理压力的疏导,督促患者健康饮食,适度锻炼,注意减少盆地肌肉的过度用力,一旦出现病情严重,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总之,对于治疗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