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欣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 441200)
选取我院3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原因找出并提出对应护理对策。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41~82岁,平均为(51.13±12.27)岁,其中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分别是12例、3例,静脉血栓发病部位:左下肢、右下肢,分别是11例、4例,行子宫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及行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术的患者分别是5例、4例,其余患者中,行卵巢根治手术、行全子宫切除术、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行子宫和单侧附件切除术的患者例数分别是1例、2例、2例、1例。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为40~80岁,平均为(50.57±11.61)岁;其中11例为恶性肿瘤,4例为良性肿瘤;发病的部位为12例患者是左下肢的静脉血栓,3例患者是右下肢的静脉血栓;其中有4例患者行子宫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3例患者行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术,2例患者行卵巢根治手术,行全子宫切除术、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分别是3例患者、2例患者,其余患者中,1例患者行子宫和单侧附件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P>0.05。
多数患者可突然出现下肢肿胀及疼痛,行走和站立过程中,患者可加重疼痛[1];明显压痛部位是患者腓肠肌与腘窝处,患者明显增加体温,下肢可见浅静脉怒张。手术后3 d~10 d,是疾病高发期。
两组患者均开展手术及药物治疗[2],将溶栓导管放置于患者大隐静脉分支3~4天,开展静脉取栓,滴入尿激酶(25万U),每日2次,待良好修复患者血管内膜、患者完全消退下肢水肿后,将导管拔出并扩血管、溶栓、抗凝等,开展对症处理。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针对性护理,主要包括血栓早期的护理、治疗期的护理及血栓形成期的护理等。
血栓早期护理内容:护士应告知并监督患者绝对卧床、抬高下肢30~40°以缓解肿胀感,促进患者静脉血回流,可有效避免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扩大,另外,护士应制动患者患肢并禁止对其按摩,以避免发生栓子脱落情况,另外,护士应叮嘱并监督患者保暖,观测及记录患者患肢温度、皮肤颜色等,定期测量患肢的周径。
治疗期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应通过加压处理患者患肢来阻断静脉血回流,促进药物直接进入深静脉,可对患者血栓部位起到快速作用,另外,护士应对患者凝血时间、血小板、尿激酶原等进行重点观察,评估并确定患者出血倾向是否存在,做好记录,禁止反复穿刺患者患肢同一静脉以有效减少患者血管内膜损伤,穿刺过程中,注意穿刺角度、时间,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选择套管针、肝素钠盐水完成操作,开展无菌技术操作及相应护理,促进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有效减少。
血栓形成期护理:护士应熟悉患者临床症变化情况并给予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等情况患者开展对症处理,做好并发症预防及控制,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及护理流程,避免患者发生肺栓塞,需予以溶栓治疗,与此同时应予以静脉输液、吸氧及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告知患者应绝对卧床,减少大幅度的肢体活动。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93.33%,对比对照组66.67%,明显更高,卡方值4.52,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3.33%,卡方值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肿瘤手术后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更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若患者的栓子脱落,很有可能会使患者并发肺栓塞,继而导致猝死,一旦发生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约为70%。妇科肿瘤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主要的原因包括: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流速度慢、血管内膜的损伤、肿瘤对血管进行破坏(浸润、压迫等)。
综合以上理论及数据,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原因诸多,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发生肺栓塞的机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