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凤仙
(合肥市口腔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特点较为明显,污染严重、周转较快且体积较小等,较为容易出现清洗不彻底及去污不彻底等,可导致消毒灭菌失败[1]。对于基层机构来说,口腔器械清洗流程多数不规范,预处理效果较不理想,增加了清洗难度并降低了灭菌效果,可导致二次污染出现。基于此,临床上对如何规范口腔器械清洗流程及提升口腔器械清洗质量进行了大量研讨。此次探究中,入组48件器械,分析了口腔器械强化预处理的清洗流程效果。
自我院临床使用器械中选取48件口腔各类牙科手术器械,选取时间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根据抽签法分组,24件实验组器械中包括车针18件、口腔治疗器械5件及拔牙器械1件,24件对照组器械中包括车针17件、口腔治疗器械5件及拔牙器械2件。将2组器械入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实施传统处理方法的24件纳入对照组:将使用的器械放置于多酶液中进行浸泡,利用超声波+酶制剂对器械进行震荡、清洗,利用纯水对器械进行漂洗处理。
实施口腔器械强化预处理的24件纳入实验组:对刚使用过的器械立即使用器械保湿剂,以有效防止污渍干涸,利用手工清洗、超声波+酶制剂震荡对器械进行强化预处理,然后利用纯水漂洗器械。
使用ATP检测、细菌学检测及肉眼观察对ATP计数、细菌学计数及器械表面是否为阴性进行判定。
本组使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行x2检验(率),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分析得出,2组预处理前ATP检测阳性率均为100.00%(24/24)。实验组预处理前肉眼检测阳性率45.83%(11/24)、细菌学检测阳性率45.83%(11/24)对比对照组预处理前肉眼检测阳性率62.50%(15/24)、细菌学检测阳性率45.83%(11/24),x2=1.3427,0.0000,差异不明显(P>0.05)。实验组预处理后ATP测量合格率12.50%(3/24)、肉眼测量合格率83.33%(20/24)对比对照组预处理后ATP测量合格率0.00%(0/24)、肉眼测量合格率79.16%(19/24),差异不明显(P>0.05),x2=3.5011,0.1368。
2组清洗后肉眼检测合格率均为100.00%(24/24)。实验组预处理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70.83%(17/24)、清洗后ATP检测合格率66.66%(16/24)及细菌学检测合格率83.33%(20/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预处理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25.00%(6/24)、清洗后ATP检测合格率20.83%(5/24)及细菌学检测合格率25.00%(6/24),差异明显(P<0.05),x2=10.1009,10.2434,16.4476。
对于口腔科来说,感染风险较高,利用口腔器械强化预处理可获得理想清洗效果[3],可有效清洗污染的口腔器械,简单快捷,可促使器械消毒灭菌质量明显提升,可有效避免器械不洁诱发口腔感染,可确保患者诊疗安全。
口腔中寄居多种微生物,口腔科医师在治疗患者时多数操作均在患者口腔内进行,治疗器械频繁接触患者血液、唾液及组织等,可增加患者口腔创伤发生率,因此,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器械消毒尤为重要,消毒灭菌不合格可导致医源性感染多发[4],需对清洗流程进行改进,可有效避免因器械清洗不合格导致的灭菌不合格,从而引起交叉感染。
口腔器械结构较为复杂且体积较小,属于精密仪器,器械清洗洁净度较差,器械残留污渍、水垢、血渍及锈渍等情况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中腔隙及沟槽是发生残留的常见部位,因此,要想成功消毒灭菌,则需要对口腔器械清洗质量进行有效提升。
分析发现,口腔科患者病情复杂,感染风险与口腔器械是否良好消毒灭菌存在极大相关性,临床实践证实,口腔器械清洗流程不规范,可增加患者发生交叉感染的概率。口腔科车针可与患者血液、唾液及口腔黏膜发生直接接触,属于高危器械,若严重污染,需在诊疗结束后使用多酶湿纸巾直接擦拭并利用清水进行超声波震荡清洗,可获得理想清洗效果。
本组研究结果:实验组预处理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清洗后ATP及细菌学检测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实践证实,对口腔器械清洗流程实施强化预处理,具有可行性。
综上,口腔器械强化预处理的清洗流程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提升预处理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清洗后ATP及细菌学检测合格率,值得临床推荐。后续探讨中,需对口腔器械强化预处理的清洗流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促使本组研究临床借鉴价值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