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娟,杨慧玲,秦丽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此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且患者一旦传染无法治愈。根据对相关资料研究显示[1],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母婴及性接触等。艾滋病患者在住院期间主要临床症状为抵抗力低下,并且还会伴有较多的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选取42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其实施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陈述如下:
选取本科室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42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21例)和实验组(21例),常规组中男女比例为11:10,患者年龄范围在20—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6±2.75)岁;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12:9,患者年龄范围在20—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72±2.66)岁。纳入标准:所选患者经蛋白印记实验诊断后均符合艾滋病诊断标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实验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其中伴有严重器官衰竭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措施。给予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案,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加强对患者实施艾滋病治疗及护理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突发事件则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给予实验组患者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为以下几点:
1.2.1 组建循证护理小组
组建循证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由本科室全体护士担任,对以往护理艾滋病患者资料进行查找和整理,对以往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对相关资料研究显示,艾滋病患者护理期间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心理问题、健康宣教不足及沟通不足等。
1.2.2 针对以上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1)加强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使其做好心理准备,避免患者对自身病情过度担心而影响治疗效果;(2)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由于大部分患者在得知自身患有艾滋病时会产生自卑、绝望的心理,害怕周围人群孤立自己,因此患者极易产生暴躁、抑郁、报复变态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此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多关心患者,使其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医院的关爱,使其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3)根据患者自身病情为其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同时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食物;(4)隔离护理,加强对患者病房管理,按时进行消毒,注意对患者潜在传染性体液进行管理,例如血液、阴道分泌液及精液具有传染性液体管理,避免发生传染现象。
患者入院2周后对其采用本科室自制生活质量量表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量表共分为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社会状态3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在0—5分之间,每个维度总分在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本次研究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s)显示计量资料,采用x2来检验患者资料差异。患者资料差异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身体状态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社会状态评分分别为(65.57±10.22)、(52.80±9.36)、(51.36±10.55),常规组患者身体状态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社会状态评分分别为(53.41±12.33)、(41.95±11.72)、(40.17±13.82),组间比较x2值分别为18.293、15.261、21.51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对相关资料研究表明[2],艾滋病在我国每年超过50000例被新发现。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也随之提高。由于大部分人对艾滋病了解较少,从而出现一定的排斥心理,从而使艾滋病患者产生自卑、抑郁、暴躁等情绪,甚至部分患者会产生报复变态等心理,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使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医院的关爱,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积极采取患者提出的意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循证护理属于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其通过对以往护理及文献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查找、整理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从而使患者体验到更加优质的护理体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给予艾滋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对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延长患者寿命有重要意义。此护理方案值得在护理艾滋病患者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