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攀
2019 年8 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影股份在中影怀柔培训基地联合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影视专业骨干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班”。作为承办单位,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业务工作团队和全区部分高校影视专业教师在中影制作基地系统进行了学习参观、实操实践。学习过程中,中影股份的先进发展理念、科学经营模式、厚重企业文化、完善运营体系和高效管理架构让我们感受颇深。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所辖电影局的成立,标志着电影在文化发展战略布局中已经上升到了意识形态重点工作的高度。加强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建设,必将是推动自治区宣传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主要“作业面”之一。从国营电影厂转制至今,电影制片厂终于再次邂逅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建设电影文化产业,就是在构建和巩固集中连片的思想文化阵地。只有通过产业支撑,才能搞活电影经济、创新电影艺术、吸引电影人才、整合电影资源;才能树立起电影制片厂在内蒙古域内的龙头地位,激发潜能,发挥引导、聚合作用,及时抢占市场高地,筑牢和延伸思想文化阵地,实现引领思想的目的,完成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这项艰巨任务。
当前,除新疆天山电影厂由国家保障外,全国电影厂整体形势普遍低沉徘徊、创新不足、保障乏力。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在“断奶”“入市”后,受理念限制、机制束缚和市场冲击,产业链零散破碎,人才外流严重,经费保障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极易被市场淘汰。作为内蒙古电影生产创作的主力军,电影制片厂必须牢牢把握机遇,通过产业化建设提高能力素质,实现创新发展,才能以更高要求和更高标准承担好时代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因此,上级主管单位在实施政策支持时,应鼓励建设产业化发展项目,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通过系统帮扶建设有生机、可持续的长效产业发展项目,提高企业自身免疫力,实现自我康复。
近年来,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教育层面,内蒙古影视人才总体呈现外流趋势,这说明目前内蒙古人才保留机制还不够完善、创作生产环境还不够宽松、电影产业发展还不够健康。“留住金凤凰,要栽梧桐树”。这棵树就是系统完善的电影文化产业。今年年底,北京到内蒙古的高铁将正式通车,某种意义上讲,内蒙古加入了首都3 小时生活圈,这为内蒙古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不但有助于留住人才、吸引项目,也使内蒙古成为首都的“文化后花园”和电影生产“大后方”。只有实现电影产业化,才能营造“拴心留人、招才纳贤”的良好环境,实现人才“返流”,促进电影产业良性发展。
电影制片厂作为国有文化企业,由于保障形式单一,一直存在注资、投资、融资机制缺陷,基本依靠文化专项经费。电影生产还停留在靠小成本主旋律片刷存在感、靠到各盟市“化缘”拍摄“叫好不叫座”的民族题材影片体现自身价值的保守阶段,不敢主动介入到商业片大市场中去。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老国营电影厂的体制保障意识残留严重、容易被票房捆住手脚等问题外,还与没有文化产业基础,没有充足创作研发、生产制作经费有很大关系。只有创建出文化气氛浓、社会需求高、运营方法活、经济效益好的电影主题文化产业项目,才能转化矛盾关系,以产业项目保艺术创作,用副业运营养主业生产,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要让抓市场的有压力,让搞创作的有活力,同时形成两个“掘进面”:一面是千方百计搞运营,寻找市场空白、不断创新项目,打牢经济基础;一面是心无旁骛搞创作,增强内功,多出精品。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有动力,最终形成合力。
针对各高校提出的影视专业毕业生“学无所用、就业无门”、没有实习环境、人才流失严重等现实问题,结合电影制片厂人才形不成梯次、后备力量严重断档现状,我们初步形成了共同探索建设高校影视相关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构想。大家都意识到,要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只有依托持续充足的项目和全面坚实的产业,方能实现各取所需、融合发展的目的,否则必然会流于形式,成为无米之炊。只有建设科学完善、适应市场的文化产业项目,才能通过政治考验、工作检验、专业锻炼和市场历练,建设出讲政治、爱电影、懂艺术、有创意,善经营、能吃苦、会表达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内蒙古电影事业的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实现内蒙古电影产业化发展,是充分发挥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自我保障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市场把控能力的基础。作为文化企业,不但要立足市场,更要繁荣市场。只有建立电影文化产业项目,有了基地和平台,才能充分展现市场功能。如建立电影衍生品、收藏品、服装、道具交易、拍卖市场;电影合作经纪、剧本交易市场;设备、道具、武器租赁市场;影视表演、拍摄、后期制作人才招聘流通市场;自治区剧组和来蒙剧组群演、龙套的招募,试镜、演员海选经纪市场;代理在内蒙拍摄制片团队的广告植入、命名权、企业赞助等业务,形成功能齐全、主题突出的新型电影文化活跃浓厚的市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