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百成
目前,在实际教学与教学研究过程中,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关系的问题时,我们也碰到了不少问题,突出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对此我们着力进行了探索,并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
一、什么是“整合”?
关于“整合”,我国一些多年从事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工作方面的知名专家、教授对此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经过学习、思考、讨论,结合学校开展“整合”的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对“整合”的认识,重点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整合”的关键,二是“整合”中“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和“整合”的标准,三是“整合”的层次性或阶段性。一、“整合”的关键是技术与教学这两个要素的合理组合(当然还有技术和教学内部有关元素的合理组合);搞“整合”要根据学校实际在合理组合上下功夫。二、技术在“整合”系统的两大要素中是第二位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是“整合”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是“整合”的出发点和依据,“整合”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教学问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衡量“整合”好坏的主要标准。三、常规传统电教媒体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整合”的三个层面或三个阶段。即使在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比较普遍的情况下,每个应用层面还有其“整合”的优势,网络技术不是唯一可供应用的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不意味着要取代以前的技术应用,而是来解决原有的技术应用无法解决的问题,它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我们绝不能为网络而网络。当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必定会对“整合”提出更高要求,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更高层次的“整合”,网络技术的应用一定具有、也应该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能够避免陷入在“整合”理念和操作层面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对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就有了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对整合的载体“课件”的认识
目前,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活动中,许多教师乐意应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在开展课题研究和“整合”实践活动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不切实际,不管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一味追求技术时髦,纯文本的教学内容偏要做成课件,甚至将解题的推导解答过程也全部做到课件中,变成“黑板搬家”和“教科书搬家”,从“人灌”发展到“机灌”,这不仅导致教学成本高,而且在上课时由于学生的思维往往跟不上大屏幕上文字呈现的速度,教学容量虽然大了,但教学效果却差了;有些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过分追求课件的美观华丽,过分追求音响、动画效果,过分追求课件的完整性,而忽视了课件的内涵和实质,忽视了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一堂课下来,虽然学生大饱了眼福、耳福,但脑袋空空。经过学习、思考、实践,我们认为,多媒体课件主要在创设合适的多媒体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上真正起到辅助作用,真正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优势,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才是实用的。从日常教学实际来看,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实用型课件,而不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精品型课件上。对于这种实用型课件,不必特别美观,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不必有很丰富的信息,不必涵盖很多的知识点,只要能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或情感发展工具,在教学中实用、管用、好用即可[2]。
对于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我们结合省级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个基本认识:网络课件应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這一教育目标。网络课件教学目标明确,内容要适当,难易要适度,相关知识点应有递进的教学要求;教学素材要合理地设计、选用;网页页面要简洁,布局要合理;要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态外延,建立与相关网站的链接;一个好的网络课件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教学目标。优秀的网络课件是开设高效网络课的基础,在进行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时,必须以“整合”的标准尺度,即要体现高的教学质量与效益,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可以探索建立“教师为总导和控制,学生为主体兼自导”的教学关系,在这两个环节上有作为了,我们认为“整合”也就能趋于到位[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主要方面,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实施新课程的进程中,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莉.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143.
[2]瞿龙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245-246.
[3]刘朋敏.浅谈信息技术下教师教育理念转变的问题[J].学周刊,2018(2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