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切萨雷·贝卡利亚是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法理学家和刑罚改革者。他呼吁以更人道的方式对待囚犯,提倡改革法律并改善监狱环境。曾任米兰经济部门和司法部门的主要官员,在任期间积极推动刑事立法、司法改革,是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废除死刑的理念的法学家。
他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描述的著作。它勾勒了现代刑法原则的雏形,强调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主张无罪推定等,且在有关禁止刑讯逼供、反对秘密控告、对证人证言采信度等程序性问题上进行了专门论述。全书共有47章,虽只有短短的6万字,但它为建立现代刑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它不仅强烈抨击了当時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还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人道主义原则等。
在罪刑法定原则方面,作者深受卢梭社会契约论影响。他认为,人们签订契约将自己的部分自由让渡给国家,要求国家给予自己保护的同时可以排除外人对自己的侵害,人们向国家让渡的自由权利组合形成了惩罚权。正如书中所言,“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雏形。刑罚本质上是对犯罪者进行惩罚,形式上是对犯罪人的财产、人身自由权利进行一定限制,这种特性表明只有法律才能加以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同样表现在适用法律时,在处理具体案件时要对法律进行解释,即法律只有解释才能够适用。
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作者在书中专门提到了刑罚与犯罪相对称,主张建立同人类变化莫测的行为相适应的、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对立法者而言只要圈出这一范围,并且不打乱次序就足够了,这就是罪刑相适应原则。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不仅会侵犯犯罪人作为自然人所拥有的权利,而且也会对社会普通民众产生一种法律专断的错觉,过低则会导致惩罚力度不够,不能达到设定刑罚的目的。只有罪和刑相适应,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才能够达到刑罚的目的。
关于刑罚人道主义原则。作者在书中设专章提到刑罚的宽和。他认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严峻的刑罚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罪犯所面临的恶果越大,也就越敢于逃避刑罚。”作者还提倡废除死刑制度,他认为“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主张用劳役刑代替死刑制度。他认为劳役刑具有一种在人的精神上进行折磨的力量。再者,死刑给人们提供残酷的榜样,会毒化人们的心灵。“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者,我认为是一种荒谬的现象。”最后,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者的怜悯,而且一旦发生适用错误则无法挽回。但是作者认为有两种情形可以适用死刑:一是某人危害国家安全;二是在国家陷入混乱状态时,只有处死某人才能够预防别人犯罪。
该书出版后,在欧洲大陆上刮起了一股刑改的浪潮,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称“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清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中依然残存的野蛮内容”,而这本著作给贝卡利亚带来了一生的荣誉与学术高度。堪称为刑法领域内的必读经典著作。
(《论犯罪与刑罚(增编本)》,[意] 切萨雷·贝卡利亚 著,黄 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新书推荐
《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史》
曲青山 吴德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本书通过对胡福明、袁宝华、王梦奎、陈锦华、刘鸿儒、伍绍祖、龙新民等49位老领导、老同志的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创新社会治理:行动者的逻辑》
曾红颖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社会治理一定要解决社会问题。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社会治理政策研究,从行动者的逻辑出发,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对现象的精准理解和对问题关节点的准确把握。
《大国治理与公共政策变迁:中国的问题与经验》
唐贤兴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本书界定了大国治理的概念,提出了大国治理的性质给中国的公共政策及其变迁所规定的基本特点,并在复杂性、公共利益价值、政府间关系、社会冲突、中国的国际社会化等多个政策领域,深入地描述和分析了公共政策变迁的逻辑和路径,由此系统地归纳和解释了中国政策变迁的特定模式。
《人工智能的刑法规制及其相关法律问题》
彭文华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本书是由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彭文华教授主编的一个刑法论文集系“人工智能的刑法规制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刑法论坛的会议成果,这个会议参加者基本包括上海所有刑法名家,外地的有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武汉大学、法大及五所政法大学的教授参加。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当代法律的挑战,提出了学者的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