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

2019-02-06 03:56杨亚楠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关注新课程

杨亚楠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经历,感悟,发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问题,这也是一线教师共同面临的,很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更重要的是极具思考性,更有利于真正践行新课程!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思考;教师反思;关注

2002年我怀着满腔的热情,载着儿时的梦想,走向梦寐的三尺讲台.适逢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传统教育教学下长大的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新课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的碰撞,不断的磨合,现将13年来的所思所感梳理总结如下:

一、你关注备课究竟备什么了吗?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第一个环节,但很多新教师却对备课一知半解,以为备课就是备内容,或是只对教法、上课的预期效果等关注,导致上课效果较差,也少有创新.“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甚至“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备课不是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要点,不是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而是舍本逐末,甚至有的教师对教学大纲参悟不够透彻,导致对重点难点弱点把握不准.许多教师对大纲不屑一顾,从来不研究新课标,并对新课标带有抵触.

反思备课现状,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教案的设计也随着要有变化和改进.如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进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更具有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如何能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程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的设计将富有弹性,促使教师灵活调整.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地发生着“重心转移”和变化.

研究新课标对教其实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的“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

二、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吗?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部分课堂上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二是脱离教学实际,花架子太多.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情境化突出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可是过分追求,冥思苦想,好像没有情境就没有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上有的学生被情景所吸引,却迟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依然是主体,习惯于“满堂灌”地传授知识,一言堂现象特别严重,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得听得懂.教师觉得很简单,学生学得就容易.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运用课堂4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但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再或者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可是却是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无用问题.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華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延展、开拓问题链.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要总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而要设法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

3.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于是教师习惯于“满堂散”.在新课改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学只求“热闹”.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三、你关注课堂中的情感及生命力吗?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强调的基础问题,而教师的占主导情绪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缺失,已是数学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很多教师认为数学中仅仅存在着数学定理以及公式,不像语文、政治等人文学科具备足够的情感因素可用来对学生施情感教育.其实,这是对数学这门学科的一种错误认识.不可否认,数学具有严谨、抽象等学科特点,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就不具备积极的情感因素.如结合我国数学的发展史以及我国数学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众多伟大成就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这样一来就能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要认识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积极情感教育因素,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就能很好地促使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著名学者罗增儒教授曾说:“知识插上了情感的翅膀而更加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优秀教师,必须对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形成深刻的认识,并灵活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数学教学注入无限的“艺术风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冷静下来思考,中学数学教育究竟应该关注什么?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教育关注的问题也应该是数学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融入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记得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牢牢地烙在心底.一线的教学也曾令我一次次的迷茫,可是“不忘初心”会始终支持我继续我心爱的教育事业.用我最真实,最淳朴的感情,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备课,备学生;为学生用我的情感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我会越走越宽广,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开朗,且行且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慧,张维忠.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J].中小学数学(中学版),2008(Z2):14-15.

[2]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J].数学教学,2005(6):50.

[3]吴俊芳.不可忘记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0(1):18-20.

[4]邵桥柱.数学探究式教育的问题情境创设[J].科技信息,2013(10):360.

猜你喜欢
关注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怎样有效地上好初中英语课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