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伟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它又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学生要学好数学,更要用好数学.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数学知识为我所用,让生活因为有了数学而更有意义.
【关键词】生活;数学;问题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学科,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让所学的数学知识有用武之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我们的数学要走出课堂,让学生看得见,还要用得上.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就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了.
一、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金钥匙
(一)数学,有趣的生活问题
四年级的搭配问题,很多教师喜欢用语文知识导入:出示偏旁:亻、氵、土;出示字:也、立.用这几个偏旁和这几个字你能组成几个字?学生结合语文学习经验按顺序写出所有的字,那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就变容易了.而在搭配问题中,有关“石头、剪刀、布”的题目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或者说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趣味.而这样的问题并不是直到四年级才出现的,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就体现在这里.
(二)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小窍门
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问题,这一点在新教材上表现非常明显,这一类知识也很多,题目的设计也很多.例如,六年级教材中的打折问題,加以利用就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货比三家不吃亏.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当然要来算一算账,到哪家去最划算,能用最少的钱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生活中这样的问题更多,进入商场各类打折促销信息比比皆是,我们要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三)数学,有趣的生活游戏
数学的有趣更多体现在学生的数学小论文中.有个学生记录了自己存钱、捐钱的过程,这名学生不但会巧妙地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分类数钱,而且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了角和元之间的进率,看来生活中也是处处有数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篇小论文还被刊登在小学生数学报上.
(四)数学,减少生活小误差的法宝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小的差错,或者是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而这一切就源于学生只顾解决问题,不去想方法的正确与否,更不去想答案是否合理.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了不少的单位.例如,小明身高120( );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是( )平方厘米;课桌高( ).这类题目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这类知识时可以这样做:课前让学生调查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些单位的学习是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与生活结合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生活,解决数学问题小窍门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在日积月累中、在生活学习中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借助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爱玩、好奇是学生们的天性,好奇心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拥有了这份好奇心,拥有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基础,教师如果能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那不但是在教数学,更是在教会学生学数学.
(一)跟着“动画片”学数学
“可能性”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入了动画片《守株待兔》,学生讨论:“农夫会等到兔子吗?你想跟这个农夫说些什么?”学生此时纷纷发言.学生的发言虽然各不相同,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再有兔子撞上树桩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此时,笔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还有这些可能发生的事吗?有一定会发生的事吗?
(二)跟着“生活经验”学数学
“认识人民币”一课中人民币面值的换算是个难点,笔者利用学生超市购物的生活经验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三位同学买标价1元的笔,一人付了10枚1角的硬币,一人付了1张1元的纸币,一人付了两张5角的纸币,他们付的钱够吗?回答后再追问:你还可以怎样付款呢?让学生利用人民币的进率学会多种付钱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身边.
(三)跟着“生活场景”学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光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教学,特别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数学?数学不是简单的计算,数学的意义在于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在于“用数学”.
春日郊游,登山途中遇到挑山工在往山上挑石头,眼前就是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石块有多重?一次需要多少时间?让我们来猜师傅一天能挣多少钱?
生病吃药了,数学就在眼前:一盒药有几片?一天吃几片?药品为什么这样设计?
在生活实际中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数学美在它丰富的内涵;美在它灵活的运用;美在它的规律性;又美在它的无处不在.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用得上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良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9(5):87,105.
[2]晁德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