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译 吴文可
10月17日,由国家药监局主办的“2019年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暨第四届中国药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办。河南省也于10月30日启动了“安全用药月”系列宣传活动。
为普及药品知识,提示公众关注用药安全,指导公众安全合理用药,中国药学会面向药学专家征集了108条安全用药知识点,结合临床经验和公众关注度,梳理出了十条用药提示,并于今年的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上发布。《大河健康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对这十条用药提示进行了解读。
提示一:家庭药箱常整理,安全储药很重要
2018年发布的《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显示,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存有备用药品。
郑州市中医院制剂室副主任金运隆介绍,家庭自备的药品一般是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疾病的,例如感冒药、腹泻药等。一些有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还会储存一些治疗慢性病的药物,如降压药、胰岛素等。
金运隆表示,经常整理家庭药箱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过期药品,还能及时清理因受潮或其他原因变质的药品,并且能够熟悉药物在药箱中的位置,方便使用。
另外,还要做到安全储存药物。金运隆表示,在家中随意放置、储存药物,无法保证环境适宜药物保存,再加上孩子和老人对药物的辨识能力低,容易出现误服、误用的现象。
那么,如何正确地在家中储存药物呢?
1.避免在家中储存过多种类、过多数量的药物。大多数人不是专业的医务人员,对不同药物储存方法等知识了解得不多,并且储存过多的药物容易造成浪费。
2.储存药物前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宜储存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
提示二:药名相近药效远,服药需要看分明
药名听起来相近的药物有很多,例如利血平和利血生、消心痛和消炎痛等。这些看似名称相近的药物,药效却大不相同。河南省人民医院主管药师宋志玉介绍,利血平是降压药,主要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而利血生则是一种促白细胞增生药;消心痛属于抗心绞痛药,而消炎痛则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消炎药。
宋志玉表示,服药时首先要看清楚药物的名称,药名相近的药物一定要分辨清楚,药名谬之一字,药效可能差之千里。其次,需要看药物的规格、适应证以及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最后,需要看药物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确定服用的药在有效期内。
另外,宋志玉介绍,通常人们所说的“健”字号、“药”字号和“消”字号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健”字号代表保健品,“消”字號代表卫生消毒用品,只有“药”字号才是药品。因此,购买药物时一定要认准“国药准字”的标识。
提示三:儿童发烧需降温,合理使用退烧药
孩子一发烧,家长就急着用药。孩子的体温升高,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孩子使用退烧药。对于这种现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贾西燕表示,发热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孩子出现发热,家长不能急于退热,应先明确发热原因,再做合理的治疗。
作为家长,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意味着免疫系统正在对病原体做出积极反应。若腋温不超过38.5℃,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单纯发热对孩子的身体影响不大,可以先不使用退热药物,试试擦浴、冰袋法等物理降温方式来促进散热。若体温超过38.5℃,可以使用退烧药降温。儿童常用的退烧药物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种,市面上有口服液和栓剂,家长可根据情况,选用任意一种药物。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于反复、持续的发热,应当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采取对因治疗,才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提示四:多药共用须谨慎,提高用药依从性
在郑州市二七区福华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籍孟丽看来,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亟待提高。前段时间,辖区里有个80多岁的高血压患者,晚上自测血压为190/110mmHg。为了降压,他自行将10mg的心痛定碾碎舌下含化,加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小时后血压降至110/65mmHg,5小时后血压又升至150/100mmHg。老人不放心,又自行舌下含化一片心痛定,加服厄贝沙坦一片。服药不久,老人就感到头晕,双下肢无力,来到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监测血压为95/60mmHg。随后,医生及时予以对症治疗后,老人才转危为安。这就是典型的患者自作主张,擅自增加药量导致的不良后果。
老年患者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一体多病、多病共存是老年患者的两大特点。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多脏器、多系统病变,且大部分老年人对一些药物的代谢能力比较差,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因此,在选药、给药以及用药依从性方面需要多加关注。
据籍孟丽粗略统计,门诊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占4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也有30%,三者都有的占20%。在用药方面,涉及降压、降糖、稳定斑块、抗血小板形成的药物等,有的患者每天至少需要服用4种药物。
合并用药风险大,漏服、服药剂量不准都可能导致用药依从性降低。因此,安全用药提倡“能少用药就少用、能不用药就不用”。
提示五:激素治疗应注意,合理使用是良药
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例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甲减的甲状腺激素、治疗男性性功能低下的雄激素、治疗女性月经紊乱的雌孕激素、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以及有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作用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苏河表示,激素类药物药效明确,合理使用便多了一件与病魔战斗的武器。例如,因为产后大出血造成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产妇,缺乏多种激素引起产后没有奶水、不来月经、衰弱多病甚至失去生育功能,这类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合理使用多种激素药物,是可以康复的。
但是,一旦激素类药物被错误使用,将是破坏人体健康的“恶魔”。以临床应用广泛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例,一定要掌握好适应证,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会引起人体血糖、血压升高,加速人体钙质流失,造成骨质疏松,甚至是股骨头坏死,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容易感染各类疾病。
因此,张苏河提醒,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对症用药,既不能随意乱用激素类药物,也不能“谈激素色变”,完全将其“拒之门外”。
提示六:改善骨质疏松,不能仅依靠补钙
骨骼组织中有两种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前者是形成骨头的,后者是破坏骨头的。这两种细胞在骨骼组织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35岁之前,骨骼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占上风”,骨量也呈上升趋势;40岁之后,破骨细胞逐渐“占上风”,这就意味着破坏骨头的能力逐渐增强,骨量慢慢丢失。
“我们年轻的时候挣了钱往银行里存,到一定阶段后,挣钱能力小了,但是花钱的机会多了,花得多、挣得少,存款就越来越少。就像骨头一样,破骨细胞多了,成骨细胞少了,时间一长,骨头就慢慢变得疏松了。”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亚寒形象地说。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要让银行账户里的钱越存越多,到老了之后才有的花。骨骼也是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即使丢失,只要总量大,就不至于过早地出现骨质疏松。
疼痛、乏力、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其中多数骨折是由摔倒引起的。在众多骨折中,髋关节骨折因其死亡率非常高,又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王亚寒表示,不少人陷入“得了骨质疏松,单纯补钙就行了”的误区。其实,人体骨骼的形成就像盖房子一样,钙相当于盖房用的砖。只补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搬砖的工人——维生素D。只有当搬砖的工人和砖都到位了,房子才能盖起来。只补钙而不补充维生素D,会导致钙吸收不良。
那么,如何科学应对骨质疏松呢?王亚寒总结出了“不吃外迈”原则——不盲从、吃饭补、户外晒、迈开腿。
1.不盲从。要根据个人情况科学补钙。
2.提倡食补,食补不够时才额外补充,但也要适量。
3.晒太阳是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途径,每天接受30~40分钟的日照,非常重要。
4.规律的运动可以强健骨骼,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提示七:服华法林需监测,抗血栓要遵医嘱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能够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是一种抗凝血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被用来治疗血栓。
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周健介绍,过量使用华法林可导致人体出血,还可能引起骨质疏松、血管钙化等不良反应。每个人对口服药物的利用率不一样,再加上一些食物如卷心菜、莴苣、葱、芦笋、菠菜、动物肝脏、牛肉等富含维生素K,会影响华法林的疗效。另外,同时服用部分抗生素、降糖药、降脂药等药物也会影响华法林的药效。因此,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需要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不同疾病应用口服抗凝剂时,凝血功能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允许范围是不同的,例如,治疗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时,INR的允许范围是2.0~3.0;治疗肺梗塞时,INR的允许范围是2.0~4.0;治疗动脉血栓形成時,INR的允许范围是3.0~4.0。
周健强调,抗血栓一定要谨遵医嘱。普通人既不懂如何监测凝血功能,又不了解抗凝药物的禁忌证,一旦不按医嘱服药,极易出现危险情况。以华法林为例,妊娠期自行服药极易通过胎盘导致畸胎及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另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有出血倾向、充血性心力衰竭、月经过多、先兆流产等情况的患者需要慎用华法林;老年人服用华法林时应酌情减量。
提示八:科学应对心绞痛,硝酸甘油要用对
提起心脏病人的“救命药”,非硝酸甘油莫属。它的作用机理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减轻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的阻力。当心绞痛发作时,患者舌下含服1片,2~3分钟即可起效,效果大约维持30分钟。若含服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建议隔5分钟再舌下含服一次,最多连续含服3次。为保证药效,含服硝酸甘油时,应尽量采用坐姿。
郑州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赵育洁表示,如果连续服用3次硝酸甘油症状仍未缓解,应立刻停止服药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注意向医生描述已服硝酸甘油的剂量。
但是,硝酸甘油也不是万能的。赵育洁说,对于有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以及院外有晕厥发生的患者,需禁用或慎用硝酸甘油,避免诱发晕厥。
关于硝酸甘油的保存,不少患者偏向于贴身保存,这种保存方式是不科学的。由于硝酸甘油的物理、化学性质都不稳定,要求存放在20℃以下的地方,且用棕色瓶子避光保存。人的体温在36℃~37℃,贴身保存可能会促进药物的挥发,影响药物的疗效。
提示九:规律服用降压药,生活方式做辅助
河南省医学会高血压防治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赵海鹰介绍,降压药物按每种药的首字母可分为A、B、C、D、α等几类。
其中,A类是指英文名字以字母A开头的药物,药名后缀一般为“普利”“沙坦”。它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A类降压药主要有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坎地沙坦、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
B类是指英文名字以字母B开头的降压药,药名后缀多数为“洛尔”,主要是β-阻滞剂。B类降压药主要有卡维地洛、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
C类是指英文名字以字母C开头的降压药,药名后缀一般为“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C类降压药主要有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尼群地平等。
D类是指英文名字以字母D开头的降压药,主要是利尿剂。D类降压药品有吲达帕胺、氢氯噻嗪等。
α类是指α受体阻断药,例如特拉唑嗪,能够舒张小动脉和静脉,对立位和卧位血压均有降低作用。
不规律服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风险更大。不规律服药,不监测血压,凭自己的感觉吃药,血压忽高忽低,很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破裂,危及生命。赵海鹰提醒,患者一定不能有“只要吃过药就行了”的想法,要养成定时监测血压的习惯,根据医嘱合理用药,将血压稳定控制在安全水平。
提示十:长期服药要复诊,根据病情来调整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品。河南省人民医院主管药师宋志玉告诉记者,长期服药的患者要注意复诊,主要是为了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用药量,并做相应的处理。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根据病情自行增减药量的情况,不及时复诊可能会导致患者用药过量或剂量不足,进而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降糖药用药过量可能会导致低血糖,而剂量长期不足会造成血糖持续升高,继发酮症酸中毒等代谢紊乱,甚至出现昏迷等危重并发症。
当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也是有必要的。宋志玉介绍,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一般情况下,医生会让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然后定期复查,根据甲状腺功能调整甲状腺素片的剂量。这是因为,一旦服药剂量不够,患者会持续甲减,引起全身低代谢综合征。而一旦服药过量,会出现甲亢,引起患者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出现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以及体重减少等情况。(来源:《大河健康报》发布日期: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