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利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正逐步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素养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新一代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读图”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读图”,鼓励学生积极应用“读图”与创造读图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读图”能力和视觉素养。
关键词:视觉素养;“读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A-0059-0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正逐步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视觉文化时代。电脑、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世界有了时代性的变化,它们将图像、动画、视频结合于一身,成为广泛的视觉载体。人们由以前的被动接受图像信息转为主动处理与传递。由于图像的生动性与易读性,使人们越来越喜爱通过图像交流信息,于是视觉文化时代到来了(也称之为“读图”时代)。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书中阐述道:“视觉文化是指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的文化形态。” [1]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视觉素养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之一。
视觉素养也是新一代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素之一。教育家J.戴伯斯把视觉素养从低向高科学地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以下笔者将依照J.戴伯斯对视觉素养的认知规律,对怎样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阐述个人的感受与见解。视觉素养也被理解为“读图”的能力,由于“读图”更为形象、通俗,因此在以下的文章中,笔者就把视觉素养称为“读图”。
一、树立“读图”的意识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视觉感知能力是视觉素养的基础,是“读图”的基础,它要求看者能敏锐地感知各种视觉信息。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的意识,提高“读图”的敏感性呢?
(一)引起“读图”的有意注意
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熟视无睹时,我们也称之为视觉疲劳,即对某事物看得过于频繁而失去了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设置一些新颖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在教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三课《开机与关机》时,笔者将桌面的背景设置为学生喜爱的卡通图片,在开机时,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 教师在Windows画图、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以及网页的制作的教学中,都可以设置生动、富有趣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创设“读图”的情境,提高学生视觉感知的敏锐性,引起有意注意。
(二)树立有意味的“读图”意识
通过新颖的图片引起学生视觉的注意,仅仅是教学的开始。大部分学生往往将图片一看而过,并没有真正“读图”,即主动读出图片中所包含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有意味的“读图”意识。例如在认识回收站图标的教学中,教师问:“认一认这个图标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垃圾桶。”教师接着问:“想一想这个图标会是用来表示什么用途?”学生:“装垃圾。”教师:“对了,你真棒!在电脑里也会产生很多没有用的文件,我们就会把它们放进这个垃圾桶里。”通過引导学生先将图标的本义读懂,再理解它在电脑图标中所代表的含义,使他们能轻松地读懂图标。通过这样不断引导、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对“读图”就会越来越感兴趣了,“读图”意识也明显增强。
(三)从生活中树立“读图”的意识
生活中很多图像是经过专业设计人员精心设计的,这些图像不仅有着美观的造型,还蕴涵着许多丰富有趣的内容。于是,笔者将学校周围的一些有趣的、精美的图片用照相机拍摄收集起来展示给学生看,如卫生间标志、交通标志(见图1)等等,让学生自由表达读图的感受。
除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阅读生活中的各种图像信息,笔者还根据课本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从大自然中感受图像信息。如在教学生认识冷暖色时,笔者出示冷色调色块和暖色调色块后问学生:“如果让你表现夏天的炎热,你会用哪个系列的色块呢?为什么?”学生就会联系夏天的生活情景表述天气的炎热,并能够联系到暖色就像火辣辣的太阳,正确地选择用暖色表现夏天,反之用冷色表现冬天。联系生活“读图”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教学中根据需要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读懂图像的造型与色彩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理解“读图”
“读图”能力主要是运用视觉图像的审美规律,理解图像通过图形、符号、色彩等方式表达的图像内涵。如运用造型艺术中点、线、面的构成规律,读懂图像的构成,运用色彩的规律读懂图像所表达的情感等。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者应具备这些基本的视觉素养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讲授、渗透,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
(一)“读”造型
点、线、面是视觉艺术中造型的基本三要素,是学生学习视觉艺术的基本对象,也是学生表现形象的主体图像语言。由于点、线、面的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不必向学生直接介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与具体的图像相结合,介绍点、线、面的不同视觉效果,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造型特点和不同的视觉感受。
如在Windows画图的教学中,教师在画好的水面上添加几个小小的圆形后,引导学生“小水珠就像活泼的孩子在河面上调皮地奔跑,画面就会显得十分生动、活泼,这就是小圆点的作用”,让点的造型特点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了解与掌握。
线条是最重要的造型要素,它不但可以表现极强的形式美感,还能表现丰富的情感。不同的线条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水平线给人广阔、宁静感;垂直线给人升腾、挺拔的感觉;流动的曲线会使人感到变化、柔和、优美、愉悦的感觉等。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8课《家乡山水真秀丽》学习中,本课要求学生学习几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用这些工具画出简单的图形。线条是最重要的造型要素, Windows画图也根据线条的不同特征,设置了铅笔、刷子和曲线三种绘制线条的工具。这些工具绘制出的线条可粗可细,可直可弯,其中铅笔工具画出来的线条较枯涩,曲线工具画出的线条流畅。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初步体会铅笔、刷子和曲线的使用方法,然后出示几组简单而具有对比性的线条,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给人带来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见图2):笔直的线条给人坚硬的感觉,弯曲的线条给人柔软的感觉,粗粗的线条给人厚重的感觉等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线条的粗细、长短、曲折、浓淡的变化。接着,笔者出示一幅线条组合而成的图画(见图3),让学生通过画面理解“为什么不同物体的绘制要选用不同的工具来画”,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学生对线条的审美能力。当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线条的艺术美时,他们不仅能更好地读懂图像中线条所表达的视觉语言,在实际的制作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应用起来。
点、线、面并非只有在画图中才有,在Word文档中,一个字是点,一个小插图是点,一行字是线,一排图也是线,一篇文章还可以形成一块面等等,总之,点、线、面是相对存在,也相互转化的。我们要将点、线、面的审美规律积极、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的教与学中去,普遍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视觉修养。
(二)“读”色彩
学生对色彩的感觉是直接的、非理性的,他们大多喜爱鲜艳、明亮的色彩,不喜爱灰暗、深沉的色彩。针对小学生色彩心理感知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那些适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易于掌握的色彩审美知识,例如同类色组成的和谐图像、对比鲜明的图像、冷暖色调的图像等。当学生理解了这些色彩知识,在画图、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中同样可以灵活应用。
1.和谐的色彩与对比的色彩
(1)和谐的色彩。和谐的色彩是指整个的色彩配置统一、和谐,能使人的视觉产生愉悦感。和谐的色彩一般指在色环上相对接近的色彩,如橙色和红色黄色、绿色和黄色、蓝色和紫色等,还有同色系的色彩,如粉红、大红、桃红等,这些颜色搭配在一起不仅和谐而且富有层次感。从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由同色系构成的配色方法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教学中采用欣赏范例结合集体订正的方法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Word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用同色系的颜色设置文字,使页面产生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实效。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四册第2课《我给文字穿新衣》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将字体设置得五花八门,文字颜色的设置更是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于是,笔者先出示几张字体、字号、文字色彩设置都较为和谐的作业让学生欣赏,再出示一些字体、文字颜色非常花哨的作業让学生进行对比、评价,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并不是页面上文字的颜色越多越好看,而是运用那些比较接近的色彩设置文字的颜色,更能使页面产生美观、和谐的感觉。
(2)对比的色彩。明度对比和冷暖对比运用是学生较容易掌握的。色彩的明度对比是指色彩的深浅对比,色彩冷暖对比是指冷色与暖色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喜爱将背景设置得非常鲜艳、美丽,使人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页面的文章,或者把背景颜色设置得与文字颜色较为接近,让人看不清页面上的文字。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色彩知识,不懂得运用色彩对比的知识设置背景与页面内容的色彩,即一般深色的文字下设置浅色的背景,在冷色的背景下设置暖色的背景。因为色彩的深浅与冷暖比较容易被学生辨识,设置的方法也很简单,所以只需教师轻轻点拨,学生便能轻松掌握。
2.从生活中感受色彩信息
在生活和大自然中蕴含着许多美,色彩美就是其中之一。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生活和大自然中所蕴藏的色彩美,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发现色彩美。例如:用多种色调显示同一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色调带来的季节特点和心理变化,如由红、橙、黄联想到日落、秋天、落叶、橙子等,由蓝色、绿色联想到大海、森林、蓝天、草地,等等。总之,我们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力,体验色彩的艺术美。
(三)“读”构图
读懂“构图”是培养小学生视觉修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们面对一张空白的页面或画纸时,需要对自己即将表现的图像、文字等画面的各种构成元素进行有意味的安排,使页面或画纸中的形象不仅显得有序美观,且能突出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构图。构图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作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每幅作品中的构图都必然蕴含着作者意味深长的构思与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构图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形式多种多样。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审美需求,笔者主要选择了两种基本构图形式:对称式与均衡式,进行教学。
对称式构图的画面一般是上下或左右的图像形状、数量、大小、排列一一对应,画面结构比较简单,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笔者主要以展示优秀的对称式构图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使学生充分理解其庄严、和谐、静止的审美特性。而均衡式构图是将画面不同大小、不同数量、不同形状的图像进行均衡地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它不像对称式构图那样循规蹈矩,是可以根据作者的创作需要灵活调整的,因而显得生动而富有变化。这种构图形式变化多样,学生仅仅通过欣赏是不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笔者用提醒学生后退观看感受的直观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观看,感受画面是否平衡,是否有失重、倾斜的感觉。此外,笔者还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制成范例,在学生制作前,与页面设置均衡、美观的范例同时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比较哪张更好一些。学生一般都会选择均衡、美观的作业,这时笔者再细释其中的原因,介绍均衡式构图的原理并展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当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就能较为容易地认识均衡式构图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也能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三、应用“读图”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视觉艺术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一)用图像展开交流学习
视觉信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读图交流信息。因此,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身边的图像信息并展开交流。如在Windows画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画一朵开心的花朵”,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画出了各自心目中开心的花朵。随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交叉欣赏同学的作业,使他们见到了形态多样的开心花朵。最后,笔者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总结: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有人喜爱鲜艳的,有人喜爱淡雅的,所以图像的世界色彩缤纷、千姿百态;相同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图像进行传递;在用图像交流信息时,要注意尊重他人的喜好,抓住图像信息的特点,读懂图像信息。
(二)在生活中拓展应用与创造
生活是最大的素材库,也是最广阔的学习天地。如今我们的生活处处被图像所包围,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主动读懂身边的图像信息,才能真正实现“读图”的意义。此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图像信息为生活服务。电脑灵活的操作性以及方便易用的特点,有利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FrontPage网页制作以及画图中,每根线条、每个文字与图像的色彩都可以轻松地调配、改变等,这些便捷的操作为学生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
面對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现代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往往比成人更具有创造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在培养小学生“读图”能力的同时,我们更应时时注意引导、保护、挖掘小学生珍贵而丰富的想象力,积极营造宽松、积极、探索的课堂气氛,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让学生思考,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14.
责任编辑:李韦
Cultivating Pupils Ability of Reading Pictures in the Background of Visual Culture
XUE Li
(Nanhua No. 3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4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are gradually entering a new era, that is, an era of visual culture. Therefore, the visual accomplishment is getting indispensable for modern people, which is also the basic accomplishment for the teenage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reading pictures and visual accomplishments, teachers may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ir awareness of reading pictures and help them interpret the pictures. Meanwhile, teachers may employ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make an active use of and to create “reading pictures”.
Key words: visual accomplishment; ability of reading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