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挑大梁 风花雪月醉大理

2019-02-05 06:14王雪
当代党员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五华郑家洱海

王雪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在清清洱海边,有这样一块“立此存照”石碑。这是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踏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时所留。

洱海浩瀚、苍山云绕,绿水青山、庭院悠悠。浓浓的乡愁味让总书记不禁感慨:“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

立此存照,就是希望过几年再来时,洱海水更干净、更清澈。

党建引领挑大梁,风花雪月醉大理。

不只是古生村,依托扎实的党建工作,大理镇五华社区、洱源县郑家庄村也实现了华丽转身,长出了“魔法树”,开出了“民族团结之花”……

“党建+生态保护”:千年古村乡愁浓

清晨的湾桥镇古生村,格外安静。

滩地管理员何开纯和杨长举起了个大早,奔向洱海边。

昨晚起风了,沿湖淤积的水草、水藻和杂物特别多。何开纯和杨长举互相看了一眼,默契地挽起袖子开始打捞。

他们一人站在水中,用网兜和钉耙将一团团裹杂着烂树叶和漂浮杂物的水草拉上岸,一人负责把打捞物运到垃圾箱,不一会儿,水草和漂浮垃圾就如小山般高了。

“这些水草杂物每天都要及时清运,留在岸边腐烂了会影响洱海水质。”杨长举说,“每天都要打捞,不打捞完心里就不踏实。洱海真的污染了,子孙也就没活路了。”

“守住青山绿水、留住最美乡愁”,这是每一位古生村人牢记在心的共识。

“前些年,村子里还有些不好的现象。”提起过往,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直摇头。那时的古生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环保意识差,乱扔乱倒垃圾,公共场所打晒农作物,无序建房等现象突出。

切肤之痛,让古生村意识到:改变迫在眉睫。

为此,古生村一边成立古生自然村村民理事会和监事会,将有威望、能力强的党员和热心村务、熟悉村情、有责任心的村民共同组成“两会”成员,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一边又建立涵盖镇、村、组、党员、农户五级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除了洱海滩地,包括河道、村内主干道都实现了定人、定时、定点的保洁制度。

“先锋模范作用也不可忽视。”何桥坤说。

古生村党支部将年轻有文化、德高望重的支部党员组成党员义务宣传服务队,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到群众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规民约,督促村民遵守,使村容环境长效机制得到有效实施。

村民何利成经营的客栈,曾在洱海保护治理“三线”划定的生态搬迁拆迁范围。

一开始何利成并不同意拆迁,但是看到党员带头拆了,他也没再说二话,同意拆除。

“虽然这次拆除会影响客栈的经营,造成很大损失,但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得到更多,我也相信党和政府会带领我们发展得越来越好。”何利成笑道。

随着环保举措的落实和村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古生村开始蝶变。

“过去中心广场上的垃圾乱堆乱放,到这里来活动的村民比较少。”村民杨昔宝说,“现在绿化好了,加上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清扫,中心广场干干净净,村民们都爱到广场上休闲,大家交流多,关系更亲近了。”

现在,何利成每天都要在自家小院里坐一坐,不时和往来的游客闲谈几句。

“洱海如果被污染了,谁还愿意在这里生活?”何利成说,就是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大家随时来都能看到,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

“党建+民生服务”:温情长出“魔法树”

大理古城南门,游客如织。

沿着一条小巷,走进大理镇五华社区居委会,只见这个白族四合院宽敞明亮,一棵挂着红色“微心愿”卡片的桂花树十分显眼。

“子女不在身边,年纪已大,想要有人陪着聊聊天。”

“希望能有人给我提供一个闲置的热水壶。”

“我想要一条漂亮的裙子。”

……

原来,这是一棵“魔法树”,想要什么,许个愿,或许就能实现。

“群众每一个微小的心愿,我们都会尽力帮助完成。”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春霞说,有些居民不善言辞,时常会将诉求写成纸条转给社区工作人员。

思来想去,社区决定将院里的桂花树打造成为“魔法树”,每收到群众的合理诉求后,就整理好形成“微心愿”,然后挂在树上让党员干部自行认领,进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魔法樹”的背后,是五华社区全面回应和解决社区居民需求而汇聚起来的红色力量。

五华社区地处大理古城核心区,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居住着回、汉、白等13个民族,人口众多、人员流动大,是一个典型的外来人口和社区居民混合杂居的人口密集型社区。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城市治理的新需求,五华社区党总支部以“走”为方式,做“实”微服务,引领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联动发力,形成了“服务之花、团结之花、和谐之花、文明之花、幸福之花”的“五朵金花”齐放的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城市多元共治的党建新格局。

“魔法树”长出来了,“红色驿站”开起来了,“成长驿站”建起来了……依托党建服务,五华社区凝聚起巨大的红色力量,使得旧貌换新颜。

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大理古城寸土寸金,铺面租金较贵,而五华社区却把原来的办公场所建成统一规范、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将其中20多个摊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租给社区内生活困难和下岗、失业的少数民族群众来经营旅游产品、地图书刊、水果等,使100多名下岗失业的少数民族群众有了奔头。

利民惠民铸“金花”。近年来,五华社区先后被授予州级、省级“文明社区”“和谐社区”“民主法治社区”等称号,赢得了老百姓的好口碑。

“党建+民族团结”:7个民族一家亲

不是一个民族,却似一家人;不是一家人,却情同手足。7个民族一家亲,说的就是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

郑家庄最初仅居住着汉族、白族。50多年前,一位以游牧为生的藏族牧民带着妻儿老小,赶着牛羊,一路游牧来到了郑家庄并定居于此。不久后,一戶傣族人家也来此安家落户。

藏族牧民去世后,他的儿子何国祥子承父业,继续在这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经过数十年的繁衍生息,村子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民族数量逐步增加为藏、汉、傣、白、纳西、傈僳、彝共7个民族。

郑家庄各民族间团结和谐的种子就此播下,而播下这团结和谐种子的,就是郑家庄的党员干部。

1998年,郑家庄自然村成立党支部,何国祥主动挑起担子,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支部班子,走出了一条“强堡垒、兴产业、聚民心、促发展,党群共建新农村”的新路子。

针对多民族杂居特点,郑家庄成立了“1名党支部书记+2名村民小组长+7个民族的议事代表”的10人议事小组,确保7个民族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议事决策,从源头上杜绝了民族之间在公共事务处理上的矛盾纠纷。

不仅如此,为不让一户人家掉队,郑家庄还把有致富能力和条件的7名党员组成党员帮扶小组,重点挂钩帮扶困难户,并特别注重以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党员干部的无私帮助,使各族群众更加信赖党支部,党支部在群众中的亲和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团结和谐的基础也更加牢固。

真情缔造新生活,共织和谐幸福梦。

“我们郑家庄就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各族村民亲如兄弟。”何国祥说,在党建的引领下,多年来,郑家庄各民族始终以诚相待、用爱相互包容,不论什么民族,不论哪一家,只要有难事,村民们都不分彼此、互相帮助。遇到集体的事,不管有多忙,大家都一定会参加——

1991年,汉族村民郑晓东的孙子寸镇源不幸被烫伤急需住院,昂贵的医药费难倒这个家庭,四邻五舍闻讯后纷纷解囊相助,为寸镇源筹集了6000多元。

2006年,村里决定硬化2.4公里的入村道路,因资金短缺,村民主动投工投劳,不计报酬,短短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节省了约45万元资金。

2009年春节,受村民资助、医好孙子的郑晓东打了两大筐饵块,挨家挨户将自己民族的年货送给大家以示感谢,各家也回赠了礼物。

何国祥知道后,索性组织全村在广场上举行了一个“长街宴”,7个民族一家亲,共同欢庆新春佳节……

如今的郑家庄村美如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成为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村”之一。一个生态环境优良、农村经济繁荣、文化蓬勃发展、乡风民风淳朴的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正在洱海之畔崛起。

猜你喜欢
五华郑家洱海
雨中郑家的向日葵
洱海月下
五华狮雄山遗址的考古收获及其性质——与《五华狮雄山》考古报告作者的商榷
洱海,好美
忆孔明
洱海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开业
郑家佐输水箱涵浅埋暗挖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