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荷芽
[摘 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结构与科研部门服务的关键部门,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主要用于信息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增值。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趋势明显,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这就致使图书馆建设相对滞后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基于此,应该怎样加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拓展其业务范围,使其能够与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自动化建设相适应,创建独具特色的职业院校图书馆。立足于职业院校图书馆,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前的職业院校图书馆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基于职业教育导向下的职业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展开叙述。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导向;职业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50-02
高职院校是职业院校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担负为社会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需求的高科技人才重任。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教学部门与科研部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主要为广大师生查阅知识、传播知识提供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罗了学校、社会等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是信息收藏的“CPU”。教学中的很多困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便于师生查阅自身知识库以外的知识。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应该以高职教育教学发展为基础,明晰建设方向,找准定位。依据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读者的查阅特点,实施特色化建设,展现职业特色。图书馆的特色建设,其实质为实现资源收集、整理、传播、利用、开发以及加工的增值过程。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现状,继而提出了职业教育导向下图书馆的特色建设建议,以此助推图书馆建设的“又快又好”。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之“症”
(一)图书馆收藏特色弱化
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招已经成为近几年的显著特征,为有效应对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硬件设施方面有所加强,图书种类和数量得到了改善。然而,伴随的问题就是图书的特色项目建设较为薄弱,重点专业建设不突出,使得图书馆的特色被弱化。由于图书购买的不科学性,造成学校特色文献库未能建立,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无从展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购进图书资源时,因为经济问题的存在,会出现所购买图书资源陈旧、滞后或印刷质量较差的情况,与当前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人类进入新纪元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新闻、信息等更新异常加快,很多内容或设施已经与当前发展形势格格不入。鉴于此,笔者认为图书馆收藏应该以时代发展要求为依据,尽可能提高图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阅读,为师生读者灌输知识提供信息化平台。
(二)图书馆服务功能滞后
根据过去的相关数据统计,国内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平均建筑面积已经达到1.4平方米,馆藏的平均数据大约为70万册。尽管图书馆规模始终处于扩大的趋势,不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图书馆传统工作思维的束缚,导致有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还是沿用了过去的“藏—存—借—还”的流程中。与之相随的就是文献开发的深度不足,和其他院校的沟通交流有所匮乏,使得图书馆的发展和高职院校发展格格不入。图书馆也可以采取先进的管理方式,给读者介绍图书馆文化的变迁,有新书时及时提醒,便于大家借书,提高图书的应用效率,发挥图书馆的价值。
(三)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当
近些年以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规模处于不断地扩大状态下,各个地区的高职院校工作人员也有所调整,不过人员的组织结构还是有不妥之处。其主要可以概括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限,尤其是处于高层次的专业人员,个人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更是有限。高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是来源于学校中的行政、教师或是工勤人员,由于不是所学图书情报专业,也只是可以进行简单的阅览与流通管理工作,一旦涉及较深的知识,就可能难以胜任。
二、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建议
(一)图书馆文献资料的职教特色
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处于实时更新的状态中,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部分能够达到要求的高校图书馆,大都以大通透、大开间的形式呈现,以此能够实现文献资料的融合。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的读者群体为高校的学生与职教员工,学生所占比例偏多,按照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需求,笔者认为在图书馆的职业特色建设方面,可以从文献资料入手,使其能够满足实际的阅读需求,具体如下。
1.划分技能鉴定阅览区
高职院校教育主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所掌握技能作为核心,加之以“多证书”制度的辅助。鉴于此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很多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各类考试,获得相应的技能鉴定认可,个别专业还会将此专业证书作为未来就业的上岗证。为便于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图书馆可以根据文献的具体用途,设立技能鉴定阅览区,将这方面的图书归于此处,方便学生课下查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工作就业的实际需求。
2.设立职场规范阅览区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终极目标是为了给企业培养专业性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外,还应该适时了解职场的规范、企业文化与工艺标准,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学校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职业规范、行业规范、工艺标准以及企业文化等文献资料集中在一处,同样让学生可以集中阅读。学生可以在学校设立的阅览区内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应届生来说,更是极有必要,能够为其更好地出入职场奠定基础。
(二)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职教特色
现代社会信息化、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异常迅猛,各个领域所提供的服务成为衡量综合质量的要素之一。那么,我们就需要设想,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中应该怎样体现职教特色,让其能够更好地与职业教育目标相融合呢?这就需要高校的工作人员进行深思熟虑,认真考虑如何让服务更加贴近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将职业特色融于服务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幾点入手。
1.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其特点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高校教师队伍完善的显著特点,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大批次的学生实习于企事业单位或是其他企业成为常态。因为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这些学生对图书馆文献的利用率极低,无法体会到更为优质的图书馆服务。由于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中与“工学结合”相融的信息服务有很大的欠缺,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可以有效扩大文献的借阅范围,采取较为快捷、先进的方式助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体为:(1)借助互联网、电子邮件、微信以及信函等方式,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延伸至学生实习范围内,让学生不仅在校内能够感受到学校的服务,在校外同样能够享受到来自母校的优质服务,及时查阅所需的文献资料。借阅流程可以设定网上程序,让学生上网即可实现自由借阅。(2)高校可以选择学校与实习地区居中的位置,设立节约点,将文献资料采用流动方式,轮流放于各点,便于查阅。
2.图书馆主页中蕴含职教特色
图书馆借阅系统的主页是网络虚拟世界的第一道门,是广大师生对本校图书馆形成第一认知的重要门户。从图书馆主页中我们可以看到,该馆的文献储藏、建馆风格、服务先进性等重要信息。高职院校设置主页时不应该盲目模仿本科院校,而是应该以职教特色为原则。对此,笔者认为设计者可以将本院的精品课程以链接的形式与主页相连,增加“职教动态”与“行业信息”两个板块,滚动推送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社会行业发展动态,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使其能够实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此举有助于高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构建图书馆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区,早已不是图书馆界的新鲜话题。但多数高校图书馆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真正实现对外开放,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有深度的服务的图书馆并不多。本科院校中也只有清华大学、深圳大学等和少数行业性强的学校进行了尝试。高职院校图书馆近年来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但真正取得实效的少之又少。
4.以学生职业需求为依据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有其明显特点。一方面多数高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不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较高的人生目标,上高职院校只是因为受高考分数限制的无奈之举。这就决定了他们进校后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缺乏强烈的求知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紧紧围绕他们的阅读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读书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和方针政策,加上高职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心存侥幸,寄希望于在朝夕之间完成,是不现实的。其不仅需要考虑到具体建设、馆藏建设以及人员建设等,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要以职业教育为导向,通过对职业素养以及技能鉴定等服务的不断完善,打造真正具有职教特色的高职院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谢敏.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的实践: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0(4):64-67.
[2]吴恺凯.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探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6(2):73-75.
[3]王燕.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4).
[4]吴恺凯.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探讨: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两个中心”的建设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