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也逐渐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时代也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期。信息化是当前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其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当前,国内的信息化体制变得越来越健全,这就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职业院校中的图书馆是学校知识的关键,不管是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还是对学校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对图书馆中的管理和服务是有着一定重要性的。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10-02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优化和完善,主要目标为培养技术型以及实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且职业院校中的图书馆也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怎样更好地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已经成为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院校中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一)纸质图书受到约束,借阅量减少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电子设施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中的广大师生作为主体人群,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以及自身的阅读习惯已经开始从纸质杂志、报纸向电子阅读设备的方向转变,这也就造成学校图书馆中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不断降低。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传统形势下的阅读方式逐渐产生了变化,职业院校中师生不管是在学术方面遇到问题还是在其他方面遇到问题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进行查询,不会受到任何条件的约束。并且纸质图书馆的借阅形式相对繁琐,使图书馆中的书籍借阅量大大降低。
(二)图书馆中的人才素养相对较低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就是对信息化人才进行的培养,也就是对信息化专业性人才所进行的培养以及对教师队伍的创建。教育的信息化不只需要图书馆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对信息化服务进行评价以及管理,尽可能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各种需要[1]。并且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全面性的信息化服务需要图书馆中具备能够对新型技术以及外语进行掌握的创新、复合型的高效人才。
(三)缺少合作意识,服务成效不佳
在职业院校的图书馆中,服务内容主要有文献传递、信息查阅、资料咨询等,并且这些服务内容和职业院校中的各个部门以及单位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因此,要想对图书馆中的服务内容加以优化,就一定要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目前,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中,团队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的缺失,使服务成效并不显著。例如,在图书馆和电子商务平台对先进的数字化资源进行宣传和推广的时候,大多都是利用学校中的网站或者是以张贴的形式进行,并未主动积极地邀请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对数字化资源信息进行大力弘扬和宣传[2]。虽然图书馆中的服务模式能够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进而进行不断发展和创新,但是多数的高校师生对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有些甚至不知道图书馆实行了数字化的改进,因此也就造成了职业院校中图书馆的服务成效没有获得理想的目标。
(四)管理机制的落后性无法适应现代需求
由于职业院校的起步比较缓慢,所以办学条件也相对较差,尽管最近几年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图书馆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并且软硬件设施也获得了极为显著的变化,但是在管理制度层面依旧按照传统模式进行,主要围绕馆长责任制进行,将传统形式下的书刊以及藏书当作重点业务;对机构的设置也过于简洁,大体上都是将流通部和采编部当作主体,经费的主要渠道依旧是学校中的固定拨款;服务的整体性目标也只是约束于师生之间的科研和教学。开馆时间较短,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还会造成图书馆中空间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单纯枯燥的管理制度进一步降低了图书馆在进行办学过程中的被认可程度,同时也变成约束图书馆发展的一大阻碍。
二、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人本思想,倡导人文关怀
职业院校中的图书馆不仅仅是辅教部门,同时也是具有一定服务型职能的部门,怎样使这些职能进行充分展现,给予广大读者更好的服务,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理念进行改变。人性化的服务要求图书馆相应的服务工作按照“服务至上、读者第一”的准则实行,并且还要尊重读者、了解读者。同时人性化服务也需要图书馆从服务的形象向着实效性的方向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3]。
(二)提供多元化服务,突显职业性需求
个性化服务在人本思想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现形式。个性化服务也就是按照广大读者的特征以及不同要求,给予读者一定的信息环境,其中也涵盖有着特殊性的检索手段,存储个性化的信息要求,创建出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有着个性化的信息处理途径等。职业院校中图书馆的个性化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某一专业所进行的个性化服务。职业院校的本质就是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文化也是校园中的重要文化,应该对图书馆中的各种配置加以关注。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弘扬各种专业性的图书资料以及信息,按照专业的不同要求进行采购和收藏[4]。另一方面是按照广大读者的要求实行的个性化服务。读者的阅读要求有着一定的多样性,因此图书馆中的服务也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多样性要求,关注师生之间相应的阅读记录信息,仔细研究和分析他们的阅读爱好,进而按照不同要求为读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突破传统借阅形式,增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实现流通服务的基本前提条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得到大规模使用,使图书馆中的各项功能获得了优化。信息化的传播和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用户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得到相应的信息。就信息知识传播发展以及文化服务的层面而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予学习者以及研究者越来越多的丰富多样的服务,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对纸质资源以及图书馆的依赖。不管是学生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还是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都和图书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强化信息化的创建,极大地满足读者的各项要求,是信息化服务中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四)实行开放性管理
开放性管理也就是图书馆的开放和图书信息的开放。网络数字化环境下促使职业院校中图书馆中的服务内容获得了一定的改变,不仅如此,其手段以及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知识性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职业院校中图书馆的发展应该服务型图书馆朝着数字化背景下的服务型图书馆进行转变,使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创建方面所具有的优点进行充分的展现,密切联系学校中的专业、课程体制创建的各种要求对相应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收藏。使用信息化管理逐渐替代人工管理,从本质上优化管理工作模式,使馆藏中各种文献资源以及价值进行充分展现,进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五)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创建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为了能够达到开放性管理和服务的目标,职业院校中的图书馆一定要对管理的软件以及硬件进行发展和优化,进一步强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等一系列硬件设备的创建,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加以利用,更深层次地开发和利用相应的电子以及网络化资源,还可以引进相应的管理设施,比如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网络资源以及数字化的创建等,进而推动特色数据库的创建。
(六)实行机构重组,优化业务流程
职业院校中图书馆的结构规划以图书馆的服务性为中心进行。并且从图书馆中相应的职能以及人员的现实状况入手,创建出扁平化的图书馆组织框架,对内部岗位进行有效调节,优化业务程序,并且在工作体制、组织机构以及评判准则等层面创建出可以确保相应的服务职能深入贯彻落实的体制[5]。同时也要对重组之后的岗位的人员要求以及岗位职责进行清晰明确的设计,培养出整体性素养较高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及人员交替机制等方式,完善人才队伍,并且在图书馆中还应该配备专业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专业性人员,进而切实地增强职业院校图书馆中的整体性竞争能力。
(七)整体性的提高图书馆员的素养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对图书馆员所进行的专业性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应该按照图书馆中的现实状况,不断增强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尽可能地强化图书馆员的计算机水平以及外语水平,优化和完善图书馆员的知识框架,使图书馆员的整体性素养获得一定提高。并且还应该创建出相应的“学科馆员”制度,进而极大满足专业师生对图书馆的各种要求,更深层次地满足信息化服务的需要。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图书馆和科研、学校教学等之间的相互关联,主动参加和支持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创新[6]。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图书馆中的网络管理质量以及服务质量。这样一来才能够形成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团队,进而推动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职业院校中图书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当前,在信息化的潮流下,职业院校中的图书馆只有创建出全新的服务观念,建设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全新的管理模式,才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对信息化加以利用,创建出相应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和进步,从而给予学生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秦琴.信息化技術支持下的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J].卷宗,2017(10):56-57.
[2]王文中.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创新: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多元化主动信息服务”模式为例[J]. 2018,9(22):14-15,18.
[3]刘磊.新常态下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分析[C]// “决策论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7(4):69.
[4]张克英.试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神州,2018(7):284.
[5]徐天琴.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J].科学中国人,2017(20):113.
[6]颜炳华.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1):212.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