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畏
摘 要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精神生活的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作为多元化家庭结构的有机组成之一的单亲家庭正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宽容。越来越的学者正在对单亲家庭的儿童品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化程度、单亲父母等方面进行着多方位的研究。笔者以研究方法和社会化困境的成因为主线对近二十五年的文献进行梳理、提炼并加以评述,最后给出一些浅见并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单亲家庭 儿童品格 社会化困境 成因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据央视新闻2014年5月15日报道:“我国1至2人的微型家庭大幅增加,3至4人小型家庭户明显减少。单人家庭迅速增长,2010年30岁以上未婚者中独居家庭比例达43.2%。单亲家庭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为2396万户,成因以离异为主,70%为单亲母亲家庭。”通过对比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明晰的界定,但认可度比较高的一种解释是:“夫妻因离异、丧偶等原因导致的仅有一方与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2国内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困境成因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这个维度来看:
2.1偏向于逻辑推演的思辨研究
“家庭教育在儿童的人格成长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养育风格对孩子的生活风格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缩小版,单亲家庭同样如此,那么由此可见“社会”这个词作为一个运动的过程就发展成了“社会化”。社会化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发展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这里强调了三个关键词:“交互”、“发展”、“改变”。那么单亲家庭儿童作为研究“儿童社会化”的主体被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由父或母、学校、社会的不恰当的观念和方法造成的。
2.2偏向于实证分析的调查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日臻先进,部分学者开始通过实证调研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原因进行着系统论证。中国研究离婚问题的专家、北京大学博士吴德清指出:离婚家庭儿童可能在生活安排、心理正常发育、学习成绩、儿童品行等四个方面承受不良后果。这些原因为相关目标、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国外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困境成因的研究
3.1偏向于质性的描述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一些美国学者就重视研究单亲儿童的教育问题,由吴玲编译的一份关于单亲儿童教育的期刊论文有几点举措比较值得我们借鉴。该研究强调儿童社会适应性困境主要是由于儿童没有真正的了解家庭真实情况、家庭情感交流的频率较低、学校为儿童创造的陪伴形式和时间较少等方面。针对这些原因美国学者提出了相应措施,如:淡化因单亲造成了不良情绪,在阅读方面用孩子的视角来涉及离异方面的书籍,通过大声读给儿童们听并与他们讨论让儿童了解家庭的情况,并教会他们正视这样的问题。
3.2偏向于量化的调查、统计分析研究
作为西方历史上最好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的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50年就强调儿童要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俄罗斯学者在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单亲儿童的两项研究儿童对离婚心理上不適应的调查报告(遇重大问题时的倾诉者和完全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就业倾向对比)显示:(1)社会的不稳定和家庭变故会重创儿童的人格;(2)单亲家庭经济上较完全家庭差,但儿童能较现实的看待来自家庭的有限供给;(3)在行为形成了对父母的攻击性;(4)单亲家庭的男童较女童更容易受伤。
4评析
4.1对国内研究的若干思考
4.1.1儿童观方面
以上国内方面的研究通过不同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研究成果已较好的服务于此类群体的儿童更好的社会化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如通过调查得出的儿童的心理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手段进行引导或纠正。)
4.1.2传统家庭文化方面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儿童社会化的问题研究大多为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分析。从宏观上看,传统文化在社会急剧转型中的一些多元化问题上仍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和等级尊卑观念影响着各种社会角色对单亲儿童的态度。
4.2对国外研究的思考
笔者认为,受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特定的国家环境影响,作为研究本体的单亲家庭自身对待一些家庭结构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可能更开放性和倾向于理性。在对待“儿童观”和“家庭文化”方面在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5研究不足与展望
5.1不足之处
(1)研究方法有待多元化。在肯定研究取得的成绩的同时,通过梳理近二十五年的研究发现,现有的研究偏向于现状分析和逻辑推理、论证等。而较少部分侧重于量化研究等可以从个体推广到一般的普适性的实证研究。
(2)信息处理和分析方面可以再“深加工”。无论是调查研究、访谈研究还是理论研究,主观色彩较浓。
(3)相比国外相关研究,受国内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主客观因素制约,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学校教育却常得不到研究者的重视。
5.2展望
单亲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是个很有价值也是较热门的研究课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会给予更多关怀,研究者也可以通过更多研究方法,从更开阔的维度和视角加以研究,并且得出更加“落地”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钟思嘉,赵梅如.单亲父母成功教子方案[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