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岳飞是“猪精”转世的一种解释

2019-02-03 09:31李帅吴克峰
名家名作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杨万里秦桧中庸

李帅 吴克峰

[摘 要]宋人笔记《独醒杂志》记载岳飞为“猪精”转世,然而猪在传统文化中地位不高、形象不美,从《中兴四将图》反映的岳飞相貌来看,很难产生岳飞是“猪精”的联想;从《独醒杂志》的辑录者曾敏行的生平来看,也不可能是为了取悦秦桧而编出以“猪精”诋毁岳飞形象的故事。岳飞的命运是中庸传统文化下的一种宿命。“猪精”转世说背后,正是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

[关  键  词]岳飞;文化传统;猪精;中庸之道

宋人笔记小说《独醒杂志》里有一则关于岳飞的笔记是这样写的:

岳公微时,尝于长安道上遇一相者曰舒翁,熟视之曰:“子异日当贵显,总重兵,然死非其命。”公曰:“何谓也?”翁曰:“第识之,子猪精也,猪硕大必被害,子贵显则睥睨者众矣。”①

这一则笔记,颇让人心生疑窦。在我們的文化里,猪不是一个吉祥与高贵的物种——不仅不吉祥不高贵,甚至还很龌龊,很蠢笨。作为例证,“笨得像猪一样”,“蠢得像猪一样”,或者“蠢猪”“笨猪”之类说法,至今还被我们广泛使用。而诗情画意里,也鲜有以猪为题材的。并且,被宰割是其必然的命运。

军纪严明,爱民如子,百战百胜,战功卓著,文韬武略兼具,三十几岁即已位极人臣的岳飞,何以在同时代人的笔记小说里会有这样一种“岳飞是猪精”的说法?我们推断,要么岳飞果真是猪相,要么该笔记作者为秦桧同党,有意轻慢岳飞。

笔者费了很大周折去考证岳飞的相貌是不是像猪,也果真查到了约与岳飞同时期的著名画家刘松年画的《中兴四将图》。②刘松年是宫廷画家,为宫廷服务,他所画的岳飞,个子不高(岳飞一米七左右的身高),面容白皙,大头,小眼,燕颔虎颈,膀阔腰圆,一派儒将风范。这个相貌,应该是和岳飞最接近的相貌,或者说,岳飞就长这个样子。如果不是有上述笔记先入为主,笔者相信十个人看了这幅岳飞像,有十个人不会联想到猪相。即便有上述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认为把岳飞说成猪相,殊为勉强。有论者说“眼小头大腰圆肚子鼓”是猪相,可当我们仔细观察各种猪的时候,会发现猪的眼睛并不能算小。况且,一米七左右的身高,在今天也算中等身材,算不上矮个子,相者舒翁见到岳飞下此断语的时候,笔记中明确说是“微时”,也即尚未发达的时候。推算一下,应该是在岳飞23岁第三次投军之前,正当青春之时,更可能是在第一次投军前。③凭常识判断,这时的岳飞肚子圆不到哪里去。猪相之说,可以休矣。

史书记载,岳飞冤死,震惊朝野。全国基本的舆论是对朝廷的愤懑,对秦桧等的詈骂和对岳飞的同情。而从这则笔记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不到这种应该有的愤懑与同情,我们看到的是岳飞命该如此。那么这则笔记小说的作者是否是秦桧同党呢?

查考相关资料,《独醒杂志》的作者曾敏行,生于1118年,卒于1175年。④岳飞1142年蒙冤去世时,他24岁,已成年;秦桧1155年去世时,他37岁,正值壮年。曾敏行是吉州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字达臣,号独醒道人等,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曾光庭,曾任右文林郎、零陵知县等。曾敏行从小聪明颖慧,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但在他20岁那年,却因病致残。按照当时成例,不能应科举。没有了科举的羁绊,曾敏行得以凭自己的志趣博览群书,于朝廷典章、稗官杂记、书法、绘画、建筑以及阴阳五行,皆有所涉猎。他与当时名士胡铨、杨万里、谢谔相友善。杨万里说他是“少刻意于问学,慨然有志于当世,非素隐者也”⑤。他为人坦荡,慷慨好义,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称他是“以文学行义,有声江西”。

曾敏行生活的时代,正是宋朝历史中权奸误国、异族入侵的动乱苦难时期。他目睹了由北宋衰败到南宋偏安偷生的种种丑行,也看到了爱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他漫游期间,“凡所见闻皆笔于册”,并以笔记体的形式记录下来,积存了大量笔记资料。1185年,他的儿子曾三聘将其生前留存下来的笔记加以整理,编成历史轶事典故笔记《独醒杂志》,共10卷255条。该笔记由杨万里作序,周必大、谢锷和尤袤等人题《跋》。杨万里在序中说:“盖人物之淑慝,议论之予夺,事功之成败,其载之无谀笔也。下至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是皆近世贤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传也,盖有予之所见闻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以予所见闻者无不信,知予之所不知者无不信也。后之览者,岂无取于此书乎?”①此书后来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四库全书》称它是“书中多记两宋轶闻,可补史传之阙,间及杂事,亦足广见闻”。清代鲍廷博称赞该书是“词简而言赅,识高而论卓”。

曾敏行去世后,当时名士樊仁远作《浮云居士曾公行状》,胡铨作《浮云居士曾达臣哀词》,杨万里先后作《曾达臣挽词》二首、《丁酉初春和张钦夫榕溪阁五言曾达臣挽词》等诗。诗人赵蕃因与曾敏行交情深厚,曾作《挽曾达臣》。诗曰:“邱壑岂遗物,市朝宁污尘。士当明大节,天下弃斯民。玉笥游仙梦,浮云阅世身。襄阳独耆旧,他国顾无人。”高度赞扬了曾敏行的道德文章。

上述曾敏行的相关史料,与我们阅读《独醒杂志》所得的印象是一致的。曾敏行秉持儒家道统,臧否人物,褒贬时事,实可谓得春秋笔法。

岳飞死后20年,冤屈得以昭雪。又五年,曾敏行去世。而前此十五年的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去世。换句话说,曾敏行在世的时候,既经历了秦桧的死亡,也看到了岳飞的平反。他既不是秦桧的同党,也没有同情秦桧的理由。《独醒杂志》成书于淳熙十二年(1185)。编辑者曾敏行的儿子没有觉得这则笔记会有损岳飞形象,作序的杨万里,题跋的周必大、谢谔和尤袤等当时诸多名士也不觉有异。这可真是奇怪。

岳飞既非猪相,曾敏行又不大可能谄媚秦桧,那这则笔记小说中关于岳飞猪精转世的说法,就只能到儒家的中庸哲学里去寻找答案了。

宋代是儒学中兴的时代。宋朝初年,出现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这样杰出的儒学学者。他们一方面接续了儒家的道统,一方面又发展出“得君行道”这样的新天地。而其中庸的世界观,被广泛接受。甚至时至今日,中庸哲学依旧“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胡适语)。

“中庸”是以“中”为至道、以“中”为美的哲学理念,它的基本含义是“执其两端而允中”。通常人们把“不偏不倚”“适度适合”视为“中”。如果把这个“中”转化为生活智慧,则其核心是讲究“恰如其分”。传统文化认为,人处在与周围世界动态平衡的宇宙中,个体的行为会对外部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在采取行动、决断时,个体要具有“中庸”意识,充分考虑到会对整体的和谐及平衡带来何种影响。如何做到“中庸”?儒家对君主或弟子门生的一些建议、忠告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如“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或者用《尚書·皋陶谟》里的话来讲,则是要做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慕,礼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寒,强而义”。

用这种“中庸”观念审视岳飞,会发现史书中的岳飞与传说中的完满的岳飞在形象上有较大差异。作为武将的岳飞,作战果敢、勇猛,敢作敢为,胆识过人。这大概也是武将的一般特点。但将这种特点带到战场之外,则未必就是优点,尤其是在与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的接洽中也呈现出这种特点的时候,则很容易被最高统治者认为是受到了冒犯。而这样的例子,以笔者有限的视野,竟然找到了三个。

第一个例子是岳飞越职言事。宋高宗因没有子嗣而过继了两个儿子,但却迟迟不肯从里面挑选一个立为皇储。一个偶然的机会,岳飞见到了其中的赵瑗(即宋孝宗),觉得他一表人才,认为“中兴基本,其在是乎”①,于是面见高宗,请求高宗立赵瑗为太子。而皇储的废立,是朝廷大事。历朝历代,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都忌讳皇室子弟私下结交手握重兵的武将朝臣。岳飞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他在上奏之前,也不会不考虑这样做的后果。但他依旧不避嫌疑,不计后果,直抒胸臆,以为这样做,乃是尽忠于朝廷。高宗大为不满,斥责他:“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②后人评价此事时也说:“嗟夫!鹏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取死宜哉!”③

第二个例子,是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一日,高宗把岳飞召至“寝阁”,向岳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准备将刘光世所部交给岳飞统率。岳飞异常激动。在南宋中兴四将中,岳家军最有战斗力,但人数最少。刘光世的军队更是两倍于岳家军。岳飞认为有了刘光世的军队,三年即可收复失地。他随即写了《乞出师札子》给皇帝,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提出要“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百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但后来高宗置“前议”于不顾,下诏给岳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岳飞非常失望,遂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复,在宋金局势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愤而离职。皇帝派专人召他回京,一番安抚后,对他发出了严厉警告:“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④

第三个例子是绍兴十一年(1141),金再次攻击南宋,但兵力少于宋军。南宋朝廷决定诸军合围打败金军,但岳飞抗命,未及时出兵并赶到指定地点,从而使南宋朝廷失去最好的一次收复中原的机会。这次抗命,成为秦桧等上疏弹劾岳飞“谋反”的主要罪状。

由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岳飞的性格中有一种桀骜不驯。这种性格特点的好处是有爆发力、原创力,不拘成法,在非常环境中可以开辟出新的道路来。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属于开拓进取型的。但这样的性格特点的坏处是难以被驾驭,比较不容易被管理。这样的性格特点,不仅容易打破君臣之间、同僚之间既有的和谐平衡关系,而且往往还会制造与加剧矛盾,并招致皇帝、同僚的不满和攻击。在大敌当前,朝廷用人之际,最高统治者或许还可以忍受这种部属的桀骜不驯,但一旦情况变得缓和,在所有的文化中,没有哪个统治者会喜欢这样的部下;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没有哪个统治者会容忍这样的部下。

那么,此时的岳飞应该如何呢?手握重兵,誉满天下,遭受猜忌、嫉妒,本是人之常情。所谓“皎皎者易污”,所谓“堤出于岸,木秀于林”,所谓“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他也许应该如后世的曾国藩那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皇帝面前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才是,应该韬光养晦才是。或者如后世的李鸿章,弄个贪腐的把柄给朝廷,以换取朝廷的放心使用才是。但如果岳飞真的这样了,那么他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冲天豪气,就将不复存在,他的百战百胜的盖世奇功,也将无从建立。

因此,尽管岳飞自认为,后人也认为他对皇帝、对宋室忠心耿耿,战功卓著,短短十余年征战,即位列三公,位极人臣,但因为这种性格、性情,而不能容于南宋最高统治者,正是中庸文化传统下的宿命。中庸之道,与其说是圣人的创造,毋宁说是圣人对既往经验的总结与归纳。笔记里舒翁断言他“猪硕大,子贵显则睥睨者众矣”的背后所反映的,也许就是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

作者简介:李帅(1986—),山东青岛人,古代文学专业博士,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与文化。

吴克峰(1968—),山东济南人,法学博士,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政治文化。

作者单位:1.重庆文理学院;2.南开大学

注释:

①岳珂:《建储辨》,载《鄂国金佗续编》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34页。

②熊克:《中兴小纪》卷21,广雅书局,光绪十七年二月版。

③张戒:《默记》,载《鄂国金佗粹编》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30页。

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814页。

注释:

①曾敏行:《独醒杂志》卷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②该画是否为刘松年所画,有争议,但画上有乾隆御笔,大多数文博学家以为真。

③岳飞曾三次投军。第一次是在1122年,应征“敢战士”,但不久即因父亲岳和病故,回到家乡汤阴县。1124年再次应募,不久升偏校,但因越职言事被削职。1126年第三次投军,因军功补承信郎一职。自此开始其短暂一生的辉煌军事生涯。

④比较岳飞(1103—1142),秦桧(1090—1155)。

⑤杨万里:《独醒杂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注释:

①杨万里:《独醒杂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猜你喜欢
杨万里秦桧中庸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无题
无题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