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式红木小件制作技艺的历史与传承

2019-02-02 04:10王金祥
天工 2019年9期
关键词:南通技艺传承

王金祥

[摘要]红木小件的木工技术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史前文化时期。从海安县西北部的青墩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在5000多年前,那里就有古人居住,他们生活在这片地势较低的潮湿地区,已掌握了筑巢居住的技术。通过讲述通式红木小件制作技艺历史与传承,唤起人们对红木制品的记忆和重视。

[关键词]南通;红木小件;技艺;传承;历史

一、通式红木的历史渊源

20世纪70年代,经过两次发掘,南通出土了上千件石器、陶器、骨器和玉器实物,分别收藏在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和海安博物馆内。从这些出土的物品看,当时的先人已掌握了很好的切割、切削、打磨、雕凿和钻孔技术,这些出土的实物能充分佐证南通的雕刻工艺源于新石器时代,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或许有人会说上述看法不一定准确,怀疑通式红木小件历史可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说法。因为一无出土实物佐证,二无重要历史典籍记载。同时在浩瀚的典籍中关于南通工艺的文字尚没有发现,所以不能将南通的通式红木小件历史追溯那么久远。其实,现在海安县博物馆中就陈列了一个小巧的玉斧复制品,原件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据测定,这件从南莫镇青墩出土的文物,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是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据考古专家讲,它也是一种象征图腾的神秘物件。可以想象,5000多年前的人类已能将玉石雕琢得光洁小巧,能在坚硬的石质器具上钻成小孔,斧头和斧柄还能组装。可以推测想象,在这工艺之前,人类对于质地较软的材料应当先已应用,在掌握了成功的应用工艺,如切削、打磨、雕凿、钻孔以后,才可能对质地更加坚实的玉石进行施工。而且这种能在玉石上雕凿、钻孔时,可能已经开始掌握冶金技术了。否则,坚硬的玉石上顺利地钻个小型光洁小孔是不可想象的。关于这一学术问题,我们今后还可以探讨。追溯南通红木小件史,并非是要硬性将通式红木小件套上历史久远的帽子。

在中国古代,重文轻技决定了古典书籍的内容,木工属于匠人,社会地位低下,他们事迹和作品是不被士大夫和文人重视的,所以古书中见不到南通木工文字就不奇怪了。就南通古典小件产品存世物件,可追溯到明朝,例如,如皋水明楼中冒辟疆家的一些古老家具及摆件。

再从南通的地理条件来讲,当地的气候也不允许远古木器存世。因为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冲击平原,西北部地区是西周以后春秋时代由沙洲拼接成陆地的,仅2000多年。而且南通地势平坦,海拔平均3m~5m,西北还属里下河水网地区,东部靠海,南部沿江,地下水位较高,属亚热带气候,比较湿润,所以不谈史前有工艺实物遗存,就是数百年前的明代家具和建筑都很少。保存在地下古墓和沉船中的木质物品都已腐烂面目全非,见不到留存完整的实物了。因此,追溯通式红木小件的历史,只能从南通地区很早出土的实物寻找雕刻技艺和它的历史。

南通青墩古人掌握了一定木工技艺,而且是刻在木质材料上,在海安博物馆陈列的当年挖掘照片可证实。20世纪70年代发掘青墩遗址时,挖掘人员见到不少碳化的木质建材,从它的埋藏遗物组合分析,是先人搭建的架空栖住的房屋,其搭建的树材已有卯榫结构的雏形。可见那时的先人已掌握了较多的木结构建筑技术,而且能架空于地面的草房,尽管这些草棚简陋,仅能用卯榫结构搭建居舍,但那时他们雕刻用多种玉石、纺锤、石刀、石斧等物品,这些玉石器具都有或多或少的雕刻图纹。再看当时出土的史前人类使用过众多的陶器实物和陶器碎片纹样,也是那么丰富,有波浪纹、曲线纹、卷草纹等图形,说明史前人类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掌握了简单的图画、图案绘刻技术。所以,南通也是我国史前掌握雕刻技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些雕刻技术也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精美技术最早也是在图腾崇拜物上使用。这就是笔者在探寻南通通式红木小件历史时,参观海安县博物馆中见到众多史前雕刻实物时推理出来的。因此,笔者认为南通通式红木小件的历史应当理性的推断,是有科学依据的。

二、通式红木小件工艺风格的演变

南通是长江下游泥沙冲击成的平原,它沿江靠海,古称通州。在以往是众多大小不等的沙洲,所以交通不便,经济也欠发达。但它也是一块福地,历代少兵灾,百姓生活安定。由于南临苏州,清雍正前一度还隶属扬州府管辖。南通交通不便,城乡经济都维持自给自足,泥工木工等匠人大多数驻守家乡,很少远途打工,这就造就了各地泥瓦木工的工匠技术有区域性特征。当然,在过去也有商贾交流、文人往来和官员升降调度,其货运往来、家庭搬迁和小木器的随身携带,都对当地木业技术带来影响。

古通州设置在后周年间,建城前就筹建了光孝塔,如皋在唐代也有建塔,这证实当年的木工就有较高技艺了,这些宝塔中也用了不少精湛的木工艺术。这对南通以后的红木小件也有深远影响。元代这些技艺发展较慢,同时因木质物品易腐易损毁,所以南通很少有元代以前家具和木工小件物件存世。

南通的红木把玩小件,明清以来存世的作品渐多。尤其这些小件物品在南通博物院就收藏了十几大木箱,这其中以文房四宝和闺阁佳人物品居多。当然也有富商、地主和官宦人家的小件陈设品。从物品的外形风格来看,明代的物品比较简洁,线条硬朗。例如,在如皋水绘园内部冒氏家就遗有多件明代红木雕刻作品,而且都很精美,其中一件为陈列在客厅中的影壁,是紫檀木制成的,其线条非常简练,基座上的纹样图案使用了平雕、透雕等多种工艺,雕刻的线条粗细有度,曲线、弧线伸张有力,其吉祥图案和饰线中的叶脉深浅相宜,其一招一式都有大家手笔之美。

从南通收藏的红木小件作品看,清代早期作品也比較简约,用材较瘦,骨感较强,能显示中国文人清丽孤傲的风范。例如,南通文人芦心竹家的几件文房用品都能衬托主人风格。而清代中后期作品就逐渐向繁华富丽方向发展。

至于短暂的民国年间,南通在张謇带领下,民族产业围绕大生集团一起发展。整个南通市都在大兴土木,尤以模范马路、桃坞路和唐家闸街道以及高级职员住院等兴建,都需要大量高档家具配套,那些用红木制作成的小件也纷纷到那里落户。这些作品受时代影响也有一些海派风格。例如,濠南别业、濠阳小筑都是张状元住宅,其家具和小件陈列品就有典型的海派风格。桌面边沿不再是单调的直线直角,往往是曲线弧角、调匙脚。坐椅也加了皮垫,外形也多弧形,有西方家具风格。

自明清到民国,南通红木小件的设计都与时代接轨,其工艺也在不断进步。南通木作匠人在社会进程中长期练习,他们南承江南“苏作”工艺,西接“维场”风格,终于在历史长河中形成自己的工艺特点,其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制作出很多精美的实用产品,所以能被大众所接受和欢迎。尤其是红木作小件更是享誉中外,而且通式红木小件以往还是外贸免检产品。

改革开放后,南通红木小件有三处集散地,如海门麒麟镇、皋林芝镇、南通市周边,制作工匠几百号人之多。

三、通式红木小件工艺的传承

红木小件的制作人员与传统木工队伍,都是以传统的师徒或父兄传艺相结合的办法传承至今。这些以传统师徒传承方法培养的工匠队伍,是目前通式红木小件制作的主体,也是非遗文化保护的骨干。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近现代也有了各种国营和民营企业和专业技工学校。自此,这些企业也以各种形式培养了不少专业人员。例如,20世纪,南通红木雕刻乐器厂、平东红木工艺品厂等集体和社办厂,培养了众多工艺人员。后来体制改革后,工厂虽然解体了,但留下了不少专业人才,许多人员还是南通红木小件队伍的领军人物。

经过院校学习或培训的红木小件人员,其艺术素质相对要比民间培养的人员高,因为他们经过更专业、更系统地学习和培训。例如,南通工艺美术学校在1959年就有一个红木小件专业班,由专业教师教课,而且画家陈定九先生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亲自为学生上课,使学生不但学习文化课及小件工艺知识,同时也受到系统的艺术教育。虽然该校曾停办过多年,但复校后又培养了不少学生。有一批优秀学生先后选入南通红木雕刻乐器厂工作,很多人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吴学忠先生在担任南通红木雕刻乐器厂技术科长时,发动众多技术工人创作,自己也带头示范设计,许多红木小件新产品纷纷被外商选中而大量出口。这些成绩使南通红木小件的声名大振,也将如何不断仓0新设计的思想扩散到众多社办企业中,他的创作思想流传至今,在行业中有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

南通市通作家具博物馆

(编辑:刘莉琴)

猜你喜欢
南通技艺传承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展览纪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
怎样提高健身球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