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花鸟薄意雕刻艺术一定要说到薄意雕刻大师林清卿(1876-1948),他对薄意雕刻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刻当相石,凡石色巧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则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诤隋。”林清卿将画理运用到薄意的构图之中,雕刻时十分注重笔墨韵味的表现,处处都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国画功底,如山石皴法的“墨韵”,树枝顶端的“顿笔”和水边芦草坚挺的“笔力”,无不精妙至极。林清卿的薄意作品是一幅幅优美的中国画,人们都说:“欣赏清师的薄意,可以有作品与画的双重享受。”所以花鸟薄意雕刻艺术与绘画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薄意”是寿山石雕诸多雕刻技艺中的一种独门别类地表现手法,也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中少有的以技法要求与审美取向相结合而命名一种雕刻技艺。“薄意”与画像石、砖剔地雕、留青竹刻虽材质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不同的传统工艺品种之间相互渗透的结果,也是传统雕刻技艺源流的延伸和发展。薄意雕刻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传统的凸出的绘画,即用极浅薄浮雕,雕刻薄且富有画意。薄意犹如一幅中国画,取材十分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内容,各种故事情节、吉祥寓意更是薄意经常表现的题材。薄意雕刻要求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绰绰,以具远观色,近看雕工的特殊艺术效果。最适用于质佳而材小的珍贵冻石的装饰,备受金石书画家欣赏,它是寿山石印章独特的表现技法之一。
薄意雕刻在清代已经兴起。龚礼逸在其所著的《寿山石谱》(1933年)中论及寿山石雕刻名家周彬时说:“周尚均,名彬……间刻写意山水,树木用大浑点,谓之薄意。”周彬擅长印章钮饰雕刻,在石章印台四周雕刻浅浮雕锦褥纹、博古纹等,或饰以花鸟兰竹等题材的浅浮雕图案,这些雕饰虽以印章为依附,但作为审美对象已经具有独立性,以此开创薄意雕刻风气。清同治、光绪年间福州西门外凤尾乡的潘玉茂、潘玉进兄弟,继承周尚均遗风并结合“阴刻”技法,在印章石四周雕饰图案来遮掩、修饰石材的瑕疵,雕刻层从浅浮雕走向日趋扁平、单薄,完成了浅浮雕到薄意的过渡。
寿山石雕薄意技法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与林清卿是分不开的。林清卿出自寿山石雕“西门”流派,师从陈可应,其人好学上进,艺术视野较其他民间雕刻艺人要开阔得多。林清卿曾师从专业画家学习书画,在官宦士族家庭担任“秀工”期间多与士子文人往来交流,从而深谙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精神。更重要的是林清卿善于融会贯通,他将书画艺术的画理、意蕴与寿山石清丽脱俗的薄意雕刻技法进行了很好地结合,以刀为笔,刻石如同运墨。在他的刀下,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皆可以赋予诗情与风韵,从《羲之爱鹅》《米芾拜石》《赤壁夜游》到《落日归帆》《芦雁苇塘》《密林深壑》《黄菊雏鸡》等作品,可以发现,从表现题材到美学趣味,林清卿的寿山薄意雕刻艺术受传统书画艺术的影响非常深远。
寿山石雕薄意艺术对山水性灵与文人风雅题材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历史典故和名流轶事为题材,常见的有取材自屈原于汨罗江忧国忧民的“屈子行吟”,有取材自苏轼《前赤壁赋》的“夜游赤壁”,有取材自陶渊明归隐终南山的“东篱采菊”,有取材自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植梅养鹤的“梅妻鹤子”,有取材自书法家王羲之的“羲之爱鹅”和“曲水流觞”,取材自书法家米芾的“米颠拜石”,还有“夜宴桃李园”“抱琴访友”“太白醉酒”“庄周梦蝶”“王质烂柯”以及“商山四皓”“竹林七贤”“香山九老”“扬州八怪”等等。一类是从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中,撷取经典的画面意境与故事隋景,进行创造性的再现。如“松下问童子”“桃源洞天”“春江水暖”“渔歌唱晚”“山居秋暝”“寒林幽居”“寒江独钓”“踏雪寻梅”“渔樵问答”“夜泊秦淮”等。一类是以山水风景、四时花鸟为象征,传达诗情画意或人格寄寓。如“梅雀争春”“荷塘鸳鸯”“黄菊雏鸡”“岁寒三友”(竹、梅、兰),以及“四君子”(梅竹兰松)、“四爱”(春季牡丹、夏季荷花、秋季菊花、冬季梅花)等。
我最喜爱创作有关四时花鸟、山水风景的薄意雕刻作品。经过长期的寿山石雕刻创作,我渐渐总结出一些创作寿山石薄意花鸟的心得。
刀法是寿山石花鸟薄意雕创作技法中既灵活、又抽象的艺术手法。如果说构图章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经由模仿学习而得,那么其妙难以言喻的刀法,则必须从长期的实际创作中锻炼才能有所心得。花鸟薄意雕刻需要纯熟且灵活多变的刀法,“勒线”“剔地”“开纹”的行刀均要有独到之处,“勒线”必须落刀准确。“剔地”的厚度要恰到好处,要讲究分寸,“深一点有流俗的刺手感,浅一点又缺乏立体感”。剔地的用刀很关键,如用半圆刀,景物不够洁晰,如用平刀,景物和底地呈直角又火气太重。我善用小圆刀剔地,这样景物既明显又使底地成为有机的依托。在对某些细节的特殊处理方面最考验花乌薄意雕刻师的功力,如我创作的作品《云中奇景》里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奇松树枝顶端的“顿笔”;例如另一件作品牛蛋黄《竹》,将一块纯黄牛蛋石雕成竹子,在竹叶的尖部雕出一个“回锋”;作品《游鱼》在平静的湖水中刻画出坚挺的荷叶与畅游的游鱼,在荷叶的边缘仿照天然荷叶边缘的褶皱,细节处理都很精妙。底地要讲究平整,例如,我的作品《树枝交影玉玲珑》就刻画了一棵古桩梅花,梅枝的疤结和花叶蛀洞的小小底地都非常之平,让人看起来既清晰又富有空间感。在对薄意景物表面的刻画更为重要,对梅花枝干疤节、花瓣、花托等均以小圆刀开纹,运刀疏密有致,刀笔生花;作品《云中奇景》中对烟、云、山石等则使用圆刀或半圆刀,刀法圆顺浑朴,刚柔相济,左右逢源;而对作品牛蛋黄《竹》里的竹叶多保留光面,竹竿的根部与底地相融,细致地刻画出了竹根,并刻了一棵小笋尖,使作品更有墨趣和立体感。在作品《金鱼》中,细致地刻画出—条活灵活现的金鱼,连鱼鳞都清晰可见,同时利用石头天然的纹路,好似湖中波光粼粼的水纹,观赏时借助光线的变化,巧妙地把作品雕活了。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珍贵的寿山石原石往往存在美中不足之处,譬如有裂痕、石格、石纹、砂丁、瑕疵等。这就决定了雕刻家在薄意创作时,首先就是根据石材的各种局限,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考虑以何种形式、构图才能用巧色、避裂痕、掩瑕疵,以求天工巧夺,化腐朽为神奇。我创作的花乌薄意雕印章作品《梅兰竹菊》曾获福州雕奖大奖并获得出版,就是巧妙地利用了构图的特点巧妙出新。而作品《云中奇景》与牛蛋黄《竹》则利用此点,将弯弯的石纹加工成云烟雾霞,顿时觉得意境独到。
“薄意”的一些題材内容经常需要创作者不断反复创作,因每一块石材的色彩、格裂都不同,需要因材施艺,每件作品都需要别出心裁,但也都是同工异曲。并非一定是没有什么裂痕的佳石刻得比有裂痕的就好。面对空白完好的石材,很多时候反倒是无所“依托”,反而编造不出出奇精妙的形式构图来。倒是面对杂色、裂痕,就整天想着如何利用,越是有局限、有难度的东西,其最后的构思就越精妙。
总之,薄意花鸟、山水艺术的创作应与绘画功底密不可分,需要善用各种类型的刀具且刀法纯熟、细节方面需要逐一精心刻画,再对不同的石材针对其存在的美中不足如裂痕、石格、石纹、砂丁、瑕疵等进行处理。这尤其需要雕刻家在创作时,可以根据石材的各种局限,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以求“化腐朽为神奇”。花鸟、山水薄意艺术的创作、品鉴及欣赏内容博大精深,它需要广大雕刻艺术家不断去探讨、实践,也需要艺术评论家、收藏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品鉴和总结。
[作者简介]
陈晓鸿,女,1971年12月出生,福建福州人。长期从事寿山石雕刻艺术,尤其专工于花鸟薄意艺术创作,其作品清新婉约,清新脱俗,具有独到的诗情画意和江南女性所独有的知性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好感受。常以荷花、荷叶、青竹、山水入刻,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荷香清远》《雨荷》《残荷》《四时花语》《梅兰竹菊》《节节高》《清香》等。早年即有大量作品发表于《八闽瑰宝》等专著,系《八闽瑰宝》大型画册系列作品主创人员之一,在闽港等地久负盛名。多件作品荣获海峡两岸多地比赛大奖。现为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理事,中级雕刻艺术师。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