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2019-02-02 03:55刘占兰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幼教课题

刘占兰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刊以专辑的方式,特邀一些理论工作者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个性化教育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来管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回顾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化,提振对未来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信心。这个专辑将分两期刊登,敬请关注。

陈鹤琴先生曾在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指出:“幼儿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要摸索出一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之路,必须十分重视和切实开展对幼儿教育的科学实验研究,以促进全民族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广大幼教工作者以极高的热情进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推动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促进了中国特色学前教育体系逐渐确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生与发展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我国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通过直接领导和规划引领,引导着研究方向。与此同时,群众性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成立以来,它有序组织和推进了群众性的学术研究。因此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一直是“双轮驱动”,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路探索,不断前行,推动着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教育部门统一领导,群众性研究活跃(1949~1977年)

1949年10月,教育部初等教育司下设“第二处”(后改称“幼教独立处”)负责全国幼儿教育工作,指导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政策基点。1950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广大幼教工作者学习苏联学前教育经验,同时聘请苏联专家为顾问,让他们定期参与教育部对全国幼儿教育情况的分析指导,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讲座,为大学教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幼教干部、幼儿师范学校和幼儿园工作人员等各个层面的幼教工作者讲授幼儿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等。〔1〕

1951年和1952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和《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两个重要法规,为探索中国本土的幼儿教育指出了方向。1953年,教育部幼教处设立“幼儿教育研究室”,汇编了一些指导性材料,如《幼儿园教养员工作经验》《农村幼儿园设备和活动》等,各直辖市的教育局也仿照设立幼儿教育研究室,组织幼儿园总结、交流和推广优良经验。

1954年5月,教育部成立了“编改幼儿园教学纲要草案委员会”,特聘苏联专家为顾问,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组负责《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以下简称《指南(初稿)》)的编写工作,并吸纳其他层次的幼教工作者参与这项工作。《指南(初稿)》于1956年完成,由教育部发至各地征求意见。〔2〕《指南(初稿)》的编写吸取了苏联的优质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经验,推动了各地的研究探索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1954年10月,教育部组织召开“北京、天津两市幼儿园教养员工作经验交流会”,揭开了总结中国本土经验的序幕。会上,幼儿园教养员和高校教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分享。会议还强调要学习苏联幼儿教育的精神实质,“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3〕会后,教育部发出《关于组织幼儿教育工作者收集和总结经验的通知》。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幼儿教育义务视导员进行视导工作的办法》,试图组织有经验的园长和教师作为义务视导员传播优良经验,帮助幼儿园提高工作质量。

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群众性的自发研究并存,研究工作和推进实践相结合,学习苏联和本土创造并重,是这一时期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突出特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指南(初稿)》未经正式颁布就停用。“文革”期间,幼儿园教育研究停滞。

(二)国家规划发展,群众性组织推进研究(1978年以来)

1978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并设幼儿教育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幼教研究机构。随后,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其中,有些省、市设立了幼儿教育研究机构,有些省、市在教育科学研究所内设有专职幼教科研人员。〔4〕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研和科研形成合力,县级教研室也配备了专职幼教教研员。各地基本上形成了省、地(市)、县(区)三级幼教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央和地方幼教科研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协作研究项目,培养了大批幼教科研人才,带动了全国很多地区幼教科研工作的开展。〔5〕此外,许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研究室。理论工作者和幼儿园实践工作者相结合,促使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1.国家设立规划课题,引导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1979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规划研究项目,协调全国教育科研工作,引领研究发展方向。“六五”规划中学前教育领域没有独立立项课题,“七五”规划中确立了2项学前教育专题研究、2项相关研究。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从“七五”规划开始的。“六五”至“九五”规划的20年间,学前教育立项课题逐渐增加,累计数量为36项。

进入新世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十五”期间,学前教育各类立项课题数量猛增到73项,是过去20年总数的两倍,包括国家一般、教育部重点、青年专项等不同类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仍然是研究的主要力量,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幼儿园也积极参与,形成了研究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

“十一五”期間,为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效果,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新需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采取每年度立项的新方式,学前教育每年度都有4~10项课题立项,5年间总计34项。“十二五”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的重要时期,立项课题数量较“十一五”显著增加,达到57项。“十三五”是学前教育普惠性、规范性发展的关键时期,2016~2019年学前教育立项就达到80多项,预计“十三五”学前教育规划课题数量将超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总和。

从课题负责人所在省(市、自治区),即课题来源地来看,课题来源覆盖地区在“七五”至“九五”期间较少,到近10年来覆盖20多个省份。其中,多项课题是多个省份协作进行的大型研究,带动了参与省市广大幼教工作者开展研究的积极性,增强了科研力量。

2.全国各地成立学术团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研究

1979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章程》指出:学会的性质为全国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宗旨是组织幼儿教育科研队伍,研究幼儿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科学,提高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质量,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1985年4月,学会第二届理事会进一步商定了共同研究的新项目,并组织发动会员开展学术研究活动。1987年,学会加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开展国际交流。同年,会刊《学前教育研究》创刊,成为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1992年2月,经民政部批准,学会更名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成为全国一级学会。1996年,研究会成立了五个专业委员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学前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又成立了学前教育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各专业委员负责规划、指导学术研究,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

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需要,研究会开始有计划地规划和组织广大会员开展研究,制定和发布课题指南,规范立项和指导程序。“十五”“十一五”规划中立项课题700多项,“十二五”规划中立项课题330多项,“十三五”规划中立项课题已达649项。研究会引导和推动了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广泛开展。

二、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与作用

70年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一直呼应着社会和教育的变迁,为不同时期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观点支撑、实践经验支持和政策制定依据,在推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优质发展,探索和形成中国特色学前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继承与改造、借鉴与发展(1949~1977年)

据1953年教育部幼儿教育处的幼儿教育研究室工作计划记载〔6〕,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更好地贯彻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家长能正确地教育子女。”主要工作方式是:“收集、总结、推广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优良经验;有计划地进行专题研究;编写、翻译出版有关指导性业务书籍等。”研究方法虽然以总结经验为主,但也表明新中国幼儿教育科研机构和研究工作的萌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工作主要是学习苏联幼儿教育科学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试验,总结推广。教育部一方面聘请苏联专家在高校任教,让他们讲授专业课程,指导相关专业课程和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还组织人员翻译出版了许多苏联专家的理论著作,在全国幼儿教育界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儿童心理学的热潮;另一方面指导我国的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在幼儿园开展实验研究,进行观摩教学,分析教育活动,这对全国各地幼教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我国幼教工作者也立足本土不断探索和研究、创造和总结经验。当时,对于老解放区的经验,虽然没有及时整理和大力推广,但“保教合一”的教育方针以及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教育幼儿创作教材和玩具的精神,则与苏联经验一道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影响。〔7〕

(二)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初步探索(1978~1990年)

改革开放之后的10多年间,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历史经验,把我国幼儿教育提高到新水平;研究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吸取其精华;探索新时期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为决策部门修订我国幼儿教育的方针和教育目标、教育纲要、教材和教法等提供科學依据;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具有我国幼儿特点和社会主义特点的幼儿教育研究成果。〔8〕

“六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立项的学前教育只有一项,其研究只涉及了3~6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从“七五”开始,国家开始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史慧中研究员主持的“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和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主持的“农村幼儿教育研究”是首批在国家教育科学规划中获得独立立项的学前教育课题,这开启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新的历程,引领着学前教育研究的方向和路径。1985年,学会拟定的“共同性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幼儿园的作息制度、课程结构、德育和各科教学、幼儿园游戏和玩具等的科学性研究〔9〕,这些研究促进了立足本土的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

(三)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初步建立(1991~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是重树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时代。

1989年国家发布了《幼儿园管理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0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缔约国,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又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些法规、文件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新方向、新要求,学前教育全面改革和科学发展的时代到来了。

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学前教育立项课题来看,“八五”期间主要聚焦当代学前教育原理、幼儿素质教育、农村幼儿教育体系、幼儿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与培养、艺术教育改革、幼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九五”期间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的幼教理论体系建设、农村社会变迁与幼儿教育发展、幼儿园课程政策与体系、儿童发展等。研究会立项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幼儿教育的整体改革,但更多地聚焦幼儿园教育实践,涉及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重点课题包括:幼儿园整体教育改革,幼儿园游戏、品德、音乐、美术、数学教育,幼儿园生活与保育的科学性,幼儿园工作的评价,等等。课题还涉及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和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

综合分析可见,这10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研究会立项课题共同搭建了立足中国本土和国情的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双重平台,回应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学前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四)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丰富与深化(2001~2010年)

进入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初步形成,它体现了新的儿童观、发展观、学习观和教育观,基本确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模式。这一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十分活跃。

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学前教育立项课题来看,“十五”期间主要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实施,深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由于新理念、新观念的确立,聚焦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转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过程与方式变革成为重点之一;分科教学被打破,多项课题聚焦游戏与课程关系、幼儿游戏、玩具材料提供以及各领域教育研究及幼儿发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十一五”期间,关注了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改革发展,学前教育市场化、成本分担、管理等政策,幼儿学习与发展标准、入学准备,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教师准入、教师教育课程等宏观和中观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研究会立项的课题涉及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从事业发展和教育政策,到幼儿园管理、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微观的实践研究占绝大多数,涉及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与生活、儿童发展、师幼互动等各个方面,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细致程度前所未有。

综合分析可见,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既关注了中观和微观层面,也开始关注宏观的政策研究。研究内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全面细致和丰富深入。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广泛参与,研究成为幼儿园工作的常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研科研深入人心,并渗透于日常工作之中。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不断丰富和深化。

(五)中国特色学前教育政策体系的探索与构建(2011~2019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事业单位的改革给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2000~2010年的市场化、社会化探索,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管理和办园体制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乃至学前教育的性质定位等诸多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为此,2010年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政策研究成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新热点。

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来看,“十二五”学前教育立项课题近一半聚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涉及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供给模式,学前教育治理、成本分担、财政投入方式,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等各个层面的政策问题研究。“十三五”课题中仍有近四成研究学前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及推进策略、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基本质量保障、非营利性民办园制度建设、幼儿园集团化管理效能与机制等宏观和中观研究。此外,为适应我国新形势、新变化,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学前教育供给和教育改革、精准扶贫和“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学前教育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政策与实践等,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安吉幼儿园游戏的发生学研究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研究会在“十二五”期间也专门设立了政策研究重点攻关项目,如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机制与政策,职后幼教师资培训的标准、模式与课程,普惠性幼儿园的基本标准和维持系统等。有不少一般课题也聚焦政策研究。此外,幼儿园安全防护与安全教育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十三五”课题在传统选题的基础上,仍有一些政策方面的研究,如区域学前教育均衡普及、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等;有很多研究聚焦幼兒园课程建设,特别是园本课程开发,如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课程模式的探索也十分活跃,如游戏化课程、生态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生活实践课程等;幼儿的学习与个性化的支持、区域活动与游戏、幼儿园文化创建等也成为关注点。

综合分析可见,近10年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前教育政策的形成和体系的建立。至此,以实践为主体、以理论和政策为两翼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内容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并将继续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学前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三、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经验

没有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就没有科学的学前教育。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的长河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发生较晚,但发展较快,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政府规划发展和群众性学术研究“双轮驱动”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充满活力的重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各级政府的教育规划、科研和教研机构的引领,发挥了方向性、指导性的作用;随着规划课题数量的增加,课题承担者从科研单位、大学为主,逐渐发展为行政、教研部门和基层幼儿园参与的新局面。在研究会的组织和引领下,基层幼儿园和广大一线教师十分活跃,成为研究的主要力量。正是政府规划发展和群众性学术研究“双轮驱动”,促进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这种“双轮驱动”也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双向互动与融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不再束之高阁,真正走向了基层,走进了幼儿园实践场,走到了教师中间。一方面,教师们用研究的视角、专业的眼光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开始走进教育现场,到幼儿园中和教师一起来改进实践,特别是近20年来的许多研究都植根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取了理论创新的生动源泉;前瞻性的理论转化成了生动具体的教育实践,促进了保教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重点课题是提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形成创新性成果的有效方式

回顾和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重点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以及方式与方法上,总能给广大幼教工作者以多方面的启示和引导,从而使不同阶段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朝着科学化、规范性和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研究会的立项课题,特别是重点研究课题,引导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全面学习苏联,到构建立足本土以“三学六法”为基本框架的幼儿园教育体系,再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五大领域为内容框架的幼儿园保育教育体系,中国学前教育体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走向本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研究成为理论和实践深化与创新的引擎和助力器。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不同时期,都有其占主流的研究范式:从经验研究到调查研究,进一步到实验研究、质性研究,再到如今多种研究范式并存。任何一种新方法的引入,我们都能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研究会重点立项的课题中找到可以参考的例证。正是这些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课题,成为引领研究规范、促进方法创新的范例。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助推中国特色学前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任务是改造和发展旧教育、借鉴苏联经验和探索本土的经验。“七五”期间,为适应社会经济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前教育领域的重点课题是有关适应我国新时期特点提高幼教质量方面的研究,旨在探讨从学前期开始就为培养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八五”期间,为改变以往应试教育模式,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式、新课程框架成为时代需要,学前教育的国家重点项目是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研究,旨在探讨从幼儿阶段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九五”期间,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则是以当时教育部刚刚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导,在全国范围内研究幼儿园如何打破几十年来分科教学的单一模式,探索多元化的幼儿园教育模式。

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回应了教育变革中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无论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立项课题,还是研究会立项的重点课题,均围绕国家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策问题、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广泛开展研究。一系列科学研究正在对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安全规范、公平优质的发展,作出科学的回答和积极的贡献。

面向未来,更加要立足中国本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丰富和完善中国学前教育的政策体系,梳理和深化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总结和提炼中国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兼顾现实性问题和基础性问题开展研究,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为研究重点,形成覆盖0~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畴,不断推进中国学前教育的科学化和优质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7〕〔8〕新中國幼儿教育50年简史(内部资料).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印制,1999:14,16,226-227.

〔2〕〔3〕〔5〕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29-330,328-329,378-379.

〔4〕〔6〕〔9〕孙爱月.当代中国幼儿教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229,228,231.

(本文照片由上海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提供)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幼教课题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Competition
第三届亚洲幼教峰会评出十位“最美幼教人”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