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娟
一桩难求、充电慢、充电不安全成为一种普遍现状,智能化、安全化、科技化成为充电桩破局关键。
随着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随之配套的充电问题也日益暴露。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仅为3.5 : 1,充电设施布局仍不够合理,公共充电桩使用率只有12%。另外,也有数据显示:八成烧车都是在充电过程中或刚充完电的状态下发生,充电安全成为电池安全后的第二大安全隐患。
从技术上看,当前充电的短板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充电时间较长,削弱了电动汽车的使用效率;第二,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充电桩难找,兼容性较差等方面;第三,智能化水平低,不便于大规模部署管理;第四,充电安全问题突出。
可以说,“一桩难求、充电慢、充电不安全”成为一种普遍现状。如何加大对充电桩的布局,成为整个产业的当务之急。
在“2019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来自电网、能源、充电桩运营商、半导体企业等充电桩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给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充电需互联互通
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建直言,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充电桩很多建在地下,如部分大型综合体的地下停车位上,在负二层甚至负三层,但具体找到充电桩也很难,并且充电要收高昂的停车费。
可以说,充电桩分布不均造成很多充电桩闲置,加上燃油车占位严重,充电桩运营未实现互联互通等原因,国内充电桩虽然数量提升了,但依然存在“一桩难求”的困境。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特来电、小桔充电等均建有属于自己的充电网络,但这远远不够,多位业内人士坦言,要推进充电网络互联互通,电动车主无需下载多个充电APP,充电价格也能更透明,拉近充电服务供给侧、需求侧距离,优化充电桩的使用提高利用率。
目前由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成立的第三方平台联兴科技正在致力于这项工作的推进。
联兴科技充电服务中心总经理黄山直言,目前联行科技的充电服务已覆盖全国270余个城市,打通全国近百家运营商的充电服务,覆盖全国80%以上公共充电桩站,超过20万根公共充电桩实现深度互联互通;全面支持扫码、充电和付款流程。
充电安全难题如何解?
对于当下频发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引发安全隐患,充电安全成为摆在车企、桩企、运营企业、电池企业等亟需解决的难题。
中國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主任张帆指出,充电站的基础平台的在线检测中安全监管是重中之重,并希望生产企业与运营企业重视充电设施的安全。国家电网十分重视充电安全,完成了三级安全认定,并定期开展攻防演练,发现漏洞,提高平台安全防护的能力。
运营端同样重视充电安全。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直言“安全已经成为影响电动车发展的最大阻碍。”特来电的统计数据显示,八成烧车都是在充电过程中或刚充完电的状态下发生,主因是电池和BMS引发故障,因此必须要提前预防,把事故抑制在萌芽阶段。
对此,于德翔的观点是运营端需多举措实现安全防护。目前,特来电CMS主动防护+大数据安全防护建立电动汽车充电双重安全防护体系。
当CMS主动防护在检测到异常时,会触发主动防护及时终止充电订单,保护充电安全。特来电CMS主动防护技术体系具体包含了充电电压不匹配、控制器通信故障、电池过温、电池低温、电池温度异常、电池过充等11种技术指标。
此外,特来电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第二级安全防护体系,该平台每天内部数据量达到180亿笔,当前存储数据5TB。每笔充电数据在大数据平台都会被甄别,异常数据会产生报警,如果触发了主动防护的11种指标之一,则会被停止充电。如某辆车一段时间内连续触发主动防护(停止充电),那么这个行为将会被通知用户、运维岗与安全岗,进行相关的检修检测。
另外,吕建建议,要建立完善安全的责任体系,明确充电安全的责任主体。并制定相关的标注体系,通过技术、科技手段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同时加强安全监测,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鉴定,包括整个平台的一些防护,平台安全等。
运用黑科技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确保充电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充电功率、缩短充电时间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但在发展技术路线上各有不同,主要涵盖碳化硅大功率器件、无线充电、电网互动V2G技术三种。
早在2017年5月,高通宣布完成电动汽车行驶中进行无线充电的试验,即在路上增加感应式充电设备,这样汽车就可以边开车边充电。与大多数感应充电不同,高通 Halo 技术隔空提供高能量传输,适用于多种车型。采用多线圈设计,即使充电板未对准车辆也仍然可以进行高效的能量传输。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超表示,无线充电可实现即停即充十分便利,且没有金属件裸露在外,充电设施不存在磨损漏电等问题,因此安全性更高,加上无线充电安装在地下,在节省空间等多重优势拉动下,无线充电也成为下一代充电技术的趋势之一。
此外,在智能网联化趋势下,自动驾驶与自动泊车成为可能,自动化充电技术应运而生,包括最后一公里泊车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下,自动化充电技术解决智能网联汽车无人化运作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