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莹
摘要:在早期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本是一个因炫耀才智而被宙斯惩罚的神,其形象并不高大。但在后世文学流转中,其文学形象却嬗变为一个为自由而战、与强权抗争的人类殉道者的形象。究其原因,和西方的崇尚民主自由的政治文化体制渊源及以悲为美的文学审美有关。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形象嬗变;政治体制;文学审美
一、文学形象嬗变
普罗米修斯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他是自由、顽强不屈、为人类与强权抗争的英雄,然而这并不是他的最初形象。神话时代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并不怎么光辉,相反更像是一个阴谋家。在赫希俄德的笔下,普罗米修斯虽然是智慧的化身,但是他却喜欢炫耀自己的聪明。也正是因为他和宙斯比赛聪明才智,故意蒙骗宙斯,最终惹怒了宙斯,而拒绝给人类火种,这才有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的故事。而普的盗火行为更是惹怒宙斯,宙斯派一个灾星潘多拉去惩罚人类,而普罗米修斯则被宙斯绑缚于高加索山上,受风吹日晒,并且每天有一只饿鹰去啄食他的肝脏,日复一日。
在赫希俄德的神话中,宙斯是公正威严的代表,而普罗米修斯则像一个跳梁小丑。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本来很幸福,后来的不幸全部来自于普罗米修斯犯下的错。而普罗米修斯的错为何要人类来承担,赫希俄德没有说明。按后来的神话创作者们的说法,普罗米修斯之所以会在分牛肉上蒙骗宙斯,是因为普罗米修斯代表人类,他偏爱人类。普罗米修斯为何会偏爱人类呢?因为他创造了人类,所以他才会冒险去盗火种给人类。这些后续的神话补充,显然已经在美化普罗米修斯的形象。
到了埃斯库罗斯的笔下,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终于有了一个彻底的反转。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现在仅存《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部,但正是这仅存的一部悲剧,终于开启了普罗米修斯感动世人的大幕。剧中,普罗米修斯面对宙斯欲毁灭人类的阴谋,挺身而出,揭穿并公开谴责宙斯;他怜悯人类,热爱人类,盗火慧人,终被暴怒的宙斯惩罚,却终不屈服。在埃斯库罗斯的笔下,普罗米修斯是正义的化身,是人类的殉道者,彻底洗刷了神话中的猥琐,成了一个悲剧英雄形象,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漫長的中世纪,普罗米修斯形象一度沉寂,但是到了狂飙突进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时期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得到了最完美和最理想的呈现。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歌德,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拜伦、雪莱都在诗篇中以饱满的热情歌颂过普罗米修斯。在歌德笔下,普罗米修斯是自由不羁且富于创造力的;在拜伦笔下,普罗米修斯桀骜不驯,虽然失去了自由,但是却默默忍受所有痛苦,任何酷刑都不能使他屈服。在雪莱笔下,普罗米修斯则获得了彻底的胜利,宙斯被彻底打败,普罗米修斯获得了自由之身,他仁慈、他隐忍、他胸怀博大,甚至连敌人都宽恕,堪比基督耶稣。
从普罗米修斯文学形象的嬗变中,我们发现,普罗米修斯逐渐由神话中的阴暗面走向了光明,经过埃斯库罗斯的文学定性后,后世的大文豪们无比钟爱他,为他高唱赞歌,逐渐把他推向了文学的圣坛,他成了反对强权、反对专制、自由意志的代名词。
二、形象嬗变原因探寻
为何普罗米修斯的文学形象有如此大的反转?究其深层的原因,笔者认为和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文学审美有很大的关系。
(一)政治体制渊源:反对强权、崇尚民主
与东方的君主专制相对应的,是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希腊的雅典城邦不仅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而且在它的鼎盛时期,雅典的民主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人民大会,所有年满18岁的雅典公民都是人民大会的成员。雅典人在政治上是完全平等的。所有自由人不但共同参与国家的管理,就是对美的追求、美的创造,也是由大多数人所享受,而不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是不曾有过的。
希腊的城邦民主制深深影响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使得西方在历史发展中,很少出现专制政治局面,即使在中世纪,因社会结构不同,最高权力先后受到来自教会、商人同盟、自治城市以及封建领主等各个领域的制约,使得西方社会中的最高权力绝不可能达到“唯我独尊”的局面。可以说民主政治和法治思想在西方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没有了专制强权的高压,也就有了精神自由的文学土壤。崇尚民主、自由成为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核心精神。西方的文学家们敢于在作品中大声赞美歌颂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所以抗争过宙斯的普罗米修斯被埃斯库罗斯发现了,也被后来的歌德、拜伦及雪莱发现了,他们盛赞他与生俱来的不合作精神,抗争精神。一个不怀好意的小神在他们的笔下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这是普罗米修斯的幸运,当然幸运的不止他一个,比如撒旦。在西方文学里,撒旦是恶魔的代名词。然而17世纪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在他的代表作《失乐园》中却将撒旦塑造成了一位高大的英雄,他有勇有谋,反抗上帝的权威,即使失败了,仍不气馁。这个叛逆者形象被诗人注入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和不屈豪情,诗人盛赞了他反抗专制的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另外一个幸运儿是该隐,在《圣经》中,该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杀人犯,他因为嫉妒上帝偏爱自己的弟弟亚伯,而杀死了亚伯,他也因此而遭受上帝的惩罚,被驱逐,终身过着流浪的生活。所以,自《圣经》以来,该隐就是邪恶的,而拜伦偏偏要颠覆这个既定的形象。拜伦在剧作《该隐》中把他改造成了一个敢于反抗上帝暴政的年轻人类的形象。
可以说普罗米修斯每一次在文学形象上的重大嬗变都跟当时的政治变革有关,每当在社会出现大变革时,他就会被文学家们重新挖掘出来,他和宙斯的抗争总是被用来隐射当时不合理的政治制度,隐含了作家的政治理想。他不断的被重塑过程,即折射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过程。埃斯库罗斯的时代正是雅典民主制创立早期,他目睹了希腊政治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变迁,而他本人也是极力拥护民主制度,提倡民主精神的,因此他的很多剧本中都体现了民主精神,他的很多剧作都可视作他政治主张的宣言。《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即反映了当时的奴隶主民主派和专制暴君的斗争。在普罗米修斯身上有着代表当时历史前进力量的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反抗专制暴君的坚强决心,寄托着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愿望。而到了18世纪,发生了狂飙突进运动,其政治背景就是反对专制、要求民族团结。这场运动要求与现实秩序彻底决裂的精神使得普罗米修斯再次进入文学家的视野。歌德笔下普罗米修斯放大了人的概念,神的地位和作用被缩小。歌德认为人是最伟大的,没有什么能凌驾于人的权力之上,因此他的普罗米修斯没有被宙斯绑缚过,他的普罗米修斯是不屈的,比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可以说是更进了一步。雪莱创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时候,正值欧洲神圣同盟和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黑暗统治时期,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镇压,激起了诗人极大的愤慨,于是创作了这一诗剧,表达他反抗暴政的思想。并且他为普罗米修斯设计了战斗的、胜利性的结局,最后整个宇宙都沐浴在胜利和爱的光辉之下,人类万物幸福欢欣。显然,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既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家反抗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精神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又集中体现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立场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文学审美:以悲为美
与中国人喜欢大团圆不同,西方人素来就有欣赏悲剧的文化根基。从古希腊时代在祭祀酒神的仪式上歌唱酒神所蒙受的苦难开始,到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笔下的命运悲剧,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到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二十世纪的哲理悲剧,西方悲剧经历了完美的发展轨迹。同时经过众多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等人的阐释、建构、积累,西方悲剧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一套文艺理论,悲剧精神也已经成为西方文学内质的一种体现,甚至被认为是最高审美。西方文学热衷表达悲剧主人公在面对超强的苦难时表现出的超强的承受力和永不放弃的激情抗争,且是一悲到底,形成了单一、持久、强烈、震撼人心的文学审美效果。普罗米修斯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得益于埃斯库罗斯悲剧的重新塑造。在赫希俄德的笔下,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算不上光彩的角色。这样的一个形象,若置之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他的下场估计比鲧还要悲惨。然而幸运的是,他诞生于希腊神话,在这样一片以悲为美的文学国度里,普罗米修斯身上那些污点被一一抹去了,而他和宙斯的对立、他的被惩罚、他被绑缚于高加索山上痛苦的哀号等等那些具有悲剧意味的因子被埃斯库罗斯发现并被成倍地放大。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敢于和必然的强大的力量所作的殊死搏斗、强烈的存在的勇气以及不屈不饶的精神。正是西方的文学土壤、埃斯库罗斯的天才悲剧之笔才最终孕育了西方悲剧文学的经典形象——伟大的人类的殉道者普罗米修斯,同时这一悲剧形象以及其自身承载的悲剧精神也被后世的文学家如歌德、拜伦、歌德等很好地继承下去,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新时代的普罗米修斯形象。
参考文献:
[1]《工作与时日神普》[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M].商务印书馆,1991,11.
[2]《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古希腊]埃斯库罗斯著,罗念生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5.
[3]《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英国]雪莱著,邵浔美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57,08.
[4]《失乐园》[英国]弥尔顿著,刘捷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