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教授成了中国“网红”

2019-02-01 02:08袁全贾钊
小康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红科普化学

袁全 贾钊

在人人都渴望变成“网红”的短视频平台上,保持热度很难。一个白胡子外国老头却独辟蹊径,靠扎实的化学实验直播异军突起,短短数月就“吸粉”200多万。

他叫David Evans,中文名字戴伟,今年60岁,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化学家。视频里他总是戴着一副护目镜,穿一件白大褂,体态丰满,面带微笑,常被小朋友说成“肯德基爷爷”。

在视频里,他摇晃手中的烧瓶,里边的液体因为震荡与瓶中空气接触,不断变化颜色;他在洗洁精中加入双氧水和催化剂,瞬间产生的大量气泡,从试管中奔涌而出,直顶天花板;他还表演吸入密度比空气低的氦气,让声带震动的速度加快,声音变得像唐老鸭。

戴伟中文流利,语言幽默,视频里常传来小朋友的尖叫和欢呼。他最受欢迎的视频拥有上千万的点击量。

好奇中国

从少年时代起,戴伟就有两大爱好。一是化学,他常在自己家做实验。而除此之外,就是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70年代初,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对他来说这还是一个“神秘国度”。

他周围的人对中国的了解大多始于尼克松访华。求知欲极强的戴伟特意到使馆订阅了《北京周报》杂志,从中了解到中国的方方面面。

他被中国吸引,“我想了解中国。”

戴伟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之后成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1987年,一个国际化学大会在南京召开,戴伟作为代表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

此后的每一年,戴伟都会来中国一趟。慢慢地,他发现城市物质逐渐丰富了,新楼拔地而起,人民也富起来了。他越来越喜欢这个日新月异的国度。

“这和英国很不一样。”戴伟说。1996年,他辞去了英国大学的工作,决定在北京定居。

他成了北京化工大学的老师和研究员。他开始自学中文,去各地旅游,每年春节还受邀到同事的农村老家过年。尽管条件艰苦,但村民们总是热情慷慨地接待他这个“老外”。他记得有一个孩子见他是满头金发,便喊他孙悟空。

戴伟很受感动,他希望他参与的研究能为中国老百姓脱贫致富做出贡献。在一个科研项目中,他和中国研究者设计了一款用于塑料大棚薄膜的新型添加剂,可以提升大棚的保温性能,让农作物长得高,产量大。他还参与研发新型电缆阻燃材料,让电缆即使着了火也能降低烟雾浓度,更加安全。

戴伟利用闲暇时间为青少年做科普。

因为贡献卓著,戴伟于2004年被聘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的主席;2005年,他获得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是唯一颁发给外国人的科技奖励。三年后,在英国,戴伟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他对颁奖的查尔斯王储说,欢迎您到中国来。

那些曾经认为戴伟疯了的英国朋友也为他的远见点赞,有的还请他帮忙联系与中方的合作。今天,中国的科技实力也迅速提高。戴伟所在的科研团队,当年只有简陋仪器的实验室,如今已配备了价值上亿元的设备。科研队伍从过去的几个人,发展到了上百人。

“过去别人认为我是来帮助中国的,现在,中英的科技合作是一种互补了。”戴伟说,中国的很多优势是英国不具备的。他现在正帮忙促成一个中英泰三国合作的科研项目。

执着科普

定居中国后的22年时间里,戴伟逐渐能讲出流利的中文,儿话音也说得地道。近来,他又开始“学雷锋”,利用闲暇时间为青少年做科普。

这份新事业源自一次偶然的发现。那次,他受邀为中学生做科普实验,发现同学们表现得很吃惊,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化学实验一样。

原来,在中国的课堂上,即便是大城市里的重点中学,学生在化学课上做实验的机会也不多,更不用说偏远的农村地区。化学元素、理论、方程式都是靠学生死记硬背,学起来很枯燥。

但戴伟认为,“化学的乐趣就是动手做实验。”于是从2011年开始,戴伟每个月都带研究生去北京周边的打工子弟学校做化学实验。那里小朋友求知的眼神让他想到了曾经的自己。

当年介绍戴伟来北京化工大学的段雪教授说,没想到戴伟在科普上坚持了下来,已经把兴趣当作了事业。

戴维希望通过实验让人们喜欢化学,消除对化学的误解,认识到化学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在中小学,戴伟的实验总是受到好评。他喜欢讲笑话、打比喻。比如把催化剂比作雷锋,把冒烟的烧瓶比作阿拉丁神灯,把气体泡沫比作大象的牙膏。有趣的表演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短视频的流行,让他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

然而他的直播并不轻松。别看镜头前只有几分钟,背后却要付出很多:搬仪器、洗设备、准备道具、清理实验室……戴伟常累得满身是汗。

但他乐此不疲,因为他坚信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科学家做科普的优势是保证准确。他说英国大科学家法拉第也曾每个周末为老百姓义务做科普,“现在我也想和他一样。”

有观众称赞他是“魔术师”“魔法师”。但戴伟认为自己不懂魔法,也不是魔术师,因为魔术师绝不会说出魔术的秘密。他自己只是一名老师,做实验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通过化學实验激发人们思考、研究,并传递科学知识。

戴伟认为互联网是做科普的理想平台。当他得知像快手、抖音这样的短视频APP在中国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十分火爆时,他就更来了干劲儿,因为这可以让很多平时没有机会操作实验的学生看到科学的乐趣和神奇。

即便已经60岁,戴伟并没有打算休息。北京化工大学刚刚给他在遍布重点实验室的科学楼里修建了一间现代化的科普教室。他也加入了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科普协会,准备继续为更多学生做科普。

戴伟还期待着与中国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编辑/余弘阳

猜你喜欢
网红科普化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