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丽晓 悉诚天一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廊坊 065000
给排水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社会民众节能环保意识的强化,其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否科学予以了较高的关注度。建筑企业能否在给排水的过程中,坚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加大对节水措施的应用力度,实现对环保理念的迎合,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因此,探索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节能减排的意义,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任何经济活动的保障,水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领域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只有保证水资源能够被持续供应,才能够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在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节能减排,如此才能够使水资源得到保护。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水资源,但是,就近年来对水资源的统计情况来看,水资源数量正在呈现出逐年递减的状态,甚至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水资源的短缺,不仅会导致人们生活用水不足,也会导致地方经济无法得到发展,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改善我国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必须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最大限度保证水资源不会被浪费,以保证水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设环保型社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要求,所以,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就一定要做好各项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工作,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节能减排设计就是为了满足这一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当中,经常运用到的节水措施,主要思路在于加装节水设备的方式,提高系统的节水能力。常见的节水设备由浮球阀、卫生器具配件等。浮球阀设备主要应用在水箱内部,通过控制水箱水位的方式,实现给排水系统节水能力的提升。现代建筑中,水箱设备一般被安放于建筑物顶层或者屋顶置,将浮球阀加入水箱内部,浮球阀能够调节水箱水位,避免水箱内部水含量过多或过少,同时借助人工控制策略,实现实时调整。设备选用方面,浮球阀设备在建筑市场当中十分常见,因此建筑施工在进行选择时,有着较为宽裕的选择空间。老式的浮球阀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在水箱当中,人工控制方式可以借助逆向开启操作来实现对水箱水位的调节,实现节水功能;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更高节水能力和应用便捷性的浮球阀投入到市场之中,建筑施工可以根据建筑项目的具体特征进行选择。例如,市场当中常见的导阀控制阀装置,就弥补了以往浮球阀存在的缺陷,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是性能表现极佳,符合多种类型的建筑水箱应用。给排水系统当中的耗水量控制方面,除了进行浮球阀设计之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原有卫生器具的方式,实现有效的水量消耗管控。以往建筑在好水方面,由于卫生器具的选型错误或者使用消耗水平高,容易出现水资源浪费现象去。其中居民建筑卫生间的渗漏、冒水、漏水问题的出现,都可以追溯到卫生器具的选用方面,大部分卫生器具并没有充分考量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特点,无法对卫生器具本身的耗水情况做出统计和计算,部分卫生器具还存在密封性不足等问题,在居民房屋建筑当中,都容易引起给排水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在给排水系统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卫生器具的选型,通过选用新型的节能卫生器具方式,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控制。例如,市场当中常见的节水型坐便器,在进行冲水时,就可以通过节能调控方式,节省大量的耗水量。统计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卫生器具设备,节能型设备节水水平可超过20%,在节水能力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
首先需要进行专门的热水节能设计。居民建筑中给排水系统的能源消耗体现在热水加热的过程之中。对于系统设计来说,可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热水加热方式,来实现能量节约。笔者提出供水系统内部的加热过程消耗的能量和水流频率较大,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加装热水存储设备或者调整热水运转环节等方式,实现管道保温能力的提升,以此来避免热水热量的流失,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此外太阳能作为一种情结的、可再生的能源,在现阶段太阳能热水设备的开发和广泛应用环境下,可以直接接入到建筑物给排水系统内部,为供水系统提供强劲的能源支持。大规模的建筑群体在选择太阳能设备时,而可以采用集中加热方式,通过装设真空管太阳能系统,实现高效的设备利用率,同时,也能够对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冷热不均、上下水位频繁切换等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在二次供水系统方面,传统水泵与水箱相互结合的供水方式,除了不利于水资源调控,通过是还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因此给排水系统设计需要引入二次供水系统。现阶段,建筑当中采用的二次供水系统主要应用变频设备,通过变频控制策略促使频率能够根据具体的用水需求进行调节,从而实现电能和水能的节约。
综上所述,要想努力缓解水资源供应矛盾,首先就要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合理设计建筑工程中的排水系统,提升人民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使水资源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有效地循环利用,从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