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海明 广州市虎门公路渡口所 广东广州 51000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行业取得了更深入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的饱和,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增大,多数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工程的安全管理,导致工程竣工后出现诸多安全问题,增加企业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强化建筑工程的安全标准化管理非常重要。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标准化的安全管理尤为关键。制定完善的岗位安全行为准则、安全生产责任制,能规范施工行为,满足标准化的管理需求。同时,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也非常重要。通过开展安全检查、救援演练、安全技术交底等培训,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规避安全隐患的发生。
在选拔岗位人员时,必须经过严格、系统的培训,只有考核合格才能正式上岗。要求员工除要具备安全操作证书外,还要熟悉工作流程,能灵活处理施工期间的突发情况。实际施工中,不但要遵守操作规范,还要遵循现场的施工标准,及时做好防范措施,尽最大限度的排除一切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
现场操作是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也是安全事故和隐患频发的环节。为满足安全标准化管理需求,施工现场的管理需注意这样几点:(1)合理规划生活区、办公区和施工区,整齐摆放施工设施,严格区分物料,利用标识的方式规范消防、临水设施。(2)分析施工现场的特性,及时消除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防范安全隐患[1]。
现阶段,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权威性的法规,建筑行业内部也发布了和安全标准化管理相关的法规,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综合性的管理体系。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多将工作重点放在工程施工上,虽然能规范施工流程,提高管理效果,但是却遗留了诸多隐患。另一方面,工程所涉及的安全技术方案、安全管理等问题,未得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缺乏真实的论证,在修订、编制上也不够完善,还存在很多需要弥补的缺陷。
从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上来看,多数企业员工并不了解管理体系,不重视对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管理人员多根据施工过程,制定标准化的管控措施。以某电厂施工平台倒塌为例,由于施工单位盲目追赶工期,仅凭工作经验作业,最终引发安全事故,该案例真实的反映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未将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贯穿全程。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只有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机构,才能保证各环节都重视安全生产。但是从当前来看,部分企业仅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管理,导致组织机构不完善,影响安全管理工作开展。
在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若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就会出现行政部门忽视企业不良行为的现象,导致国家政策空洞,阻碍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将工程项目的相关性、整体性作为重点,涵盖工程的立项、勘察设计等环节,并制定规范性的实施细则,切实满足安全管理要求[2]。同时,还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认知,制定和落实安全教育培训措施,创设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引导全体员工深入了解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施工现场要有着详细的图纸说明,明确标识出办公区域、消防区域,临时搭建的宿舍要符合安全、环保要求,基础配套设施要齐全,方便施工人员正常生活。施工现场的设备和物料要按规定管理,按图纸位置准确放置,材料的保存要满足标准,预防材料损坏或丢失。对于安全防护标准化管理来讲,管理人员要制定规范化的安全防护预案,要求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帽,定期检查防护网、脚手架,确保安全施工。详细、准确的记录施工信息,各层次人员做好现场资料的整理、收集工作,确保监理、施工和建设单位的资料齐全,为后续施工和检验提供依据。评价机制是对安全管理的评价,能反映出工程的安全指标是否在可控范围内,主体单位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处理发现的施工问题。对于完成度好的项目,及时进行表扬。对于完成度差的项目,及时进行整改,提高整个工程的安全系数和施工质量。
要想满足安全管理的要求,就要保证管理组织的完善性。将项目经理作为主要负责人,来监管安全标准化工作。组建安全检查办公室,严格挑选工作人员,确保每位员工都持有有效部门证明书。具体工作中,监管人员要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合理调控人力资源[3]。将安全职责落实到人,从源头上避免安全隐患。监管部门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切实做好安全检查和防护工作。
为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主动性,需要建立规范化的激励机制,从施工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对施工作业成果进行评价,并和薪资待遇挂钩。对于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精神、物质上的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的建筑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标准化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给建筑企业带来严重影响。对此,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构建标准化的组织机构,建立激励机制,并将安全标准化管理贯穿工程的整个过程,便于及时治理隐患问题,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推动建筑工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