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金菊、李东会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0
陆巷始建于南宋【2】,因其为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陆巷古村落是“香山帮”建筑现存比较完好的一个古村落,王氏宗族的繁衍生息使得这个村落具有浓厚的传统建筑和谐氛围,也因其蕴藏的独特的文化底蕴而被众多文人墨客而青睐。陆巷古村依山傍水的规划格局,明清典型官宦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及村落聚居形态等都原始的保留了当年的设计伊始的状态。陆巷古村也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被称为太湖第一传统村落。【3】
“香山帮”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会馆、寺观、园林、宅邸、府署、佛塔、祠堂等【1】,苏州东山陆巷中的香山帮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宅邸建筑。现存建筑包括遂高堂,怀古堂,以及宝俭堂等,均为王氏宗族的家族遗址。
怀古堂位于陆巷古街正中,为明代王鏊家族祭祖之地,属祠堂类建筑。整体为三进院落式布局,现大门楠木大厅、花厅、前院、上院、花园等一应俱全。入门,拾级而上,见粒园。粒园虽小,内部却别有洞天,墙角满植花木,卵石铺地,假山亭台流水一应俱全。旁边是桂林轩,此名缘于前楼曾广种桂花,香味甚异,沁人心脾。此楼功能为茶室,上下二层,下层摆放着怀古堂之镇宅之宝“九蟒屏风”。传说为王鏊座位后之屏风。五爪为龙,四爪为蟒,这也暗示了王鏊的地位之显赫。
遂高堂是王鏊胞弟王铨的故居,为宅邸类建筑,也是陆巷内最为古老的一幢明朝建筑。遂高堂之名源于王鏊诗句中的“输与伊人一着高”之句。【4】 整体也为三进院落式布局。大厅、前楼、后楼依次排布,厢房分布两侧。方砖斜纹铺地,青石杵头式柱础,粗壮梁柱,柱头卷杀,柱间月梁穿插枋相连,虽多幢建筑均已不复存在,但从现存遂和堂的内部结构铺地,足以见其规模建设宏大精巧。
陆巷村南端的宝俭堂为南宋左丞相,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文学家,词人叶梦得的故居,为宅邸类建筑。宝俭堂内叠石掇山,栽种花木,趣味盎然,江南园林的意境在这里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三条轴线由南向北延伸,中轴线上排布门厅、大厅、楼厅,东侧有钟楼,楼房与东花园,西侧为花厅与书房,保留着官宦人家宅第相连的格局。占地不大,但小巧精雅,生动体现了园林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
江南传统建筑的环境布置总是与意境相关联的。意境美是人对空间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感受,它表达的是人与建筑之间的情感互动,体现人的审美需要、人的精神、思想和情感本质。【5】以陆巷中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看,建筑与环境形成的意境美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怀古堂包含桂林轩与聚仙厅两座建筑,桂林轩与聚仙厅以花园相隔,花园内布置亭台楼榭,假山湖石,一应俱全,聚仙厅与进门处均设置天井,使得建筑空间有虚有实,有遮挡有通透,层层的门洞让人有无限探寻的好奇心。宅院与建筑之间,建筑与人之间,都处于一种有机的组合,游人穿越其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动态的美感,这种于人来讲就是这个空间赋予的意境之美。
宝俭堂的存在本就是意境的体现,它的主人叶梦得在经历官场的沉浮之后,晚年选择栖居在这个江南小镇上,选择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中感叹年华的逝去,本就是一幅英雄迟暮时的释然抒怀图。此中意境,不言而明。这种隐逸的情怀也被融入进了建筑以及园子的建造中。
香山帮工种丰富多样,做法精巧奇特,包括木作、水作、砖作、木雕、石雕等多个工种,所以香山帮的建筑装饰变化多样,寓意丰富,多表示吉祥等寓意。
陆巷古村的外部装饰以砖雕、木雕和石雕为主,如怀古堂进门就有四块砖雕,描绘的是太湖的山水美景。宝俭堂的落地长窗的雕刻也极尽精美,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样,雕刻于银杏木之上,意趣盎然又不单调。内部大厅立柱官帽翅上雕刻有仙鹤等图样,寓意当过一品官员。遂高堂的照墙上面饰有菱形纹、笔锭等精美图案;平梁正中雕刻着云龙纹的双线纹和山雾云,线条细腻圆润。而走马板上的图案则以折枝花为主,桁条上以包袱棉为主,有金、红、黑、白诸色。【4】
以香山帮为代表的传统江南建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源流而衍生出不一样的文化底蕴,从而造就了这些富有灵气的建筑群。它们的美,美在自身独特的营造技巧,美在与环境相协共生,美在超脱自然的意境之外。陆巷古村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实与虚的对比、人文艺术气息的合理运用,环境中的情景交融【6】等都体现出了江南传统建筑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这对于我们当代建筑的美学创作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