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微课程是一种片段化的学习资源,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等知识点讲授、动手实践、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开展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整合的有机结合体,是当前一种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程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结合的实施和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以生为本、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欣赏·评述”是小学美术学习中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欣赏和评述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述自己对美的理解。在部分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缺乏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表述能力,其原因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图像识读浮于表面和美术评价能力薄弱。
1.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和评述的参与度不高,面对陌生的美术作品,无法用相应的美术语言进行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老师为了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讲授的形式进行美术作品解读,以老师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和体验的过程,导致学生面对各种美术作品时,不能激起学习兴趣,无法走进美术作品中进行欣赏交流。
2.图像识读浮于表面
学生因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面对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只能对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对象、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进行单一的识读,不能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
美术作品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创作意图等方面。学生面对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不能理解和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内涵。老师在面对学生单一的图像识读,缺乏一定的引导、设问和小结,没有为学生构建图像识读的路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候,往往从单一的一个角度来形成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3.美术评价能力薄弱
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对美术作品的图像识读单一,认识不全面,不能够从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学生在美术作品评价时候,以“很美”“漂亮”“有创意”等通俗的评价语言来阐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很少使用“构图”“色调”“纹样”“意境”等美术术语来进行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欣赏·评述”是小学美术课程中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微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内化欣赏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1.自主选择构建,多样化学习资源
微课程资源根据学习内容,构建开发适合学生认知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微课程资源的学习,内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拓宽学生的认知层面。
例如,苏少版美术《非洲雕刻艺术》一课中,学生对非洲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物产环境等一概不知,非洲雕刻到底美不美?为什么美?学生怎样去欣赏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带着种种疑问用旅行的形式打开PAD移动终端,视频分5个栏目(历史地理、物产环境、舞蹈与鼓、风土人情、作品赏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打开任一个栏目,直观了解了当地的人文自然,通过虚拟旅游场景让孩子去了解非洲,学生的主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欣赏之后再用不同任务驱动,资料包内有问有答,知识点介绍,学生根据图片、声频寻找答案,视频可以反复观看学习,需要帮助老师可以个别辅导,最后问题导向追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有目的地欣赏,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形成以下几方面的认知过程。
环境方面高温、沙漠、封闭,由此皮肤黝黑。文化方面:以打猎为生、沿袭了古老的习俗。舞蹈方面:节奏强烈、野性奔放。风俗方面:男人外出狩猎,妇女持家带孩,重物顶于头顶。造型方面:人物(头发细卷、嘴唇厚重、长脸大眼)、动物造型夸张、变形,充满神秘感。
学生自主选择微课程学习资源,从一个方面来开展自主学习,节约了大量时间,把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微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为介绍多元文化、不同艺术提供了便利。
2.任务驱动,内化学习资源
学生面对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内化知识过程,需要一定的学习导向,不能盲目学习。任务驱动是教师围绕相关的学习资源,设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资源学习来自主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相关任务的过程。
例如,苏少版《玉石文化(二)》一课中,玉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玉石文化这一课中包括了玉石造型之美、制作之美和文化之美等三方面内容。玉石造型之美是能够通过图像观察,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但是玉石的制作之美和文化之美,所蕴含的美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距离。如何让学生认知玉石,了解玉石,掌握玉石欣赏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面对大量的玉石文化微课程资源,如何进行有效学习,需要通过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玉石作品进行欣赏比较,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根据作品,完成答题卡。
(1)这些玉石作品中主要有哪些内容?
(2)这些玉石作品都用到了哪些造型方法呢?
任务二:欣赏挂饰奥运会奖牌与平安瓶合图,再看摆饰白菜与鱼合图。
(1)这四款玉石作品中有哪些特别的色彩呢?
(2)这些玉树作品用了什么方法表现的?用到了哪些雕刻方法呢?
(3)这四款玉石蕴含怎样的寓意呢?
学生通过微课程资源学习,了解玉石作品的表现内容、造型方法、图案色彩、雕刻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玉石形式途径。微课程资源的运用,先学后教,关注学研,围绕重难点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短小精悍但要素全面,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解决了一个知识点问题,通过欣赏自我内化,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有所提高,替代了教师传递,然而再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文化的提升,这是一个知识的递进过程,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方式,将备课、授课过程变为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充分为教学服务。
3.学以致用,生成个性化评价资源
学生通过微课程资源学习,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能够从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阐述,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维度。同时,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自己对美术作品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创作表现、分享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评价资源。
例如,苏少版《有生命的石头》一课中,学生面对熟悉而陌生的石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用相应的美术语言进行表述和评价。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本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课外知识和一定的美术欣赏评价能力。教师需要把已有的美术欣赏知识梳理串连起来,让他们把感兴趣并且能够跟着老师走进课堂情境中去突破难点,但教师又不能讲的高深莫测,为了让学生领悟石头的生命力,从认识石头(品种颜色肌理形状)、石头文化、石头价值、猜石奥秘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石头的兴趣。
教师利用微课程资源,设置不同形状、颜色的石头,让学生挑选喜欢的石头在电脑上以石代纸,因石想象,正看、反看,倒看,斜看、侧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观察石头的不同特征,找到最佳的绘画角度构思、上色、完稿。最后,利用网络点赞评选最佳创意奖、慧眼奖、进步奖等。以点赞完成评价过程,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石头也渐渐侵入了情感,将普通的石头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一件件有“生命”的艺术品。
学生通过微课程资源评价了解石头的文化含义,学会欣赏石雕的美,感悟到石头的文化、价值,还要让学生走出来,动手设计一枚有生命的石画、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在这个的基础上,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作品百花齐放。所以,培养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通过微课程在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关注“学”研,有的放矢结合,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