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强
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是彰显国力的大型国际盛会。云集于此的外国展商离不开翻译的帮助以及各种英文标志,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上海。
笔者发现,进博會入口处的地图中将“您现在的位置”翻译成“current location”,这反映出在汉译英过程中中文译者喜欢用大词的习惯。其实以英文为母语的人反而更倾向于把小词用活。在美国很多公园里的地图上都标有“现在的位置”,常见的说法是“You are here”。几个都是小词,幼儿园的孩子也能看懂,而“current location”恐怕要中学生才能明白。汉译英中使用大词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融入”很容易被译为“integrated into”,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通常会用“to be part of the world economy”。来中国的外国游客并不都是英语母语者,要让只懂一点儿英文的人能很快找到方向、获取城市信息,是我们在标志语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又让我想到上海提出的城市口号“海纳百川,大气谦和”,以求打造全球卓越城市。如果一个标志能让英语水平不高的外国人都看明白,才能做到真正的“海纳百川”。地铁站的进博会宣传栏内“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英文翻译是:“Be tolerant to diversity, humble atmosphere”。暂且不追究是否为官方译文,这样的英文翻译也不太妥当。首先口号应该简单,能用一个词最好,短语次之,谓语结构是最不能接受的。这里的“be tolerant to diversity”显然不够简洁。此外,词汇本身的词义也不对应。
“tolerant”在英文词典中的解释是:Showing willingness to allow the existence of opinions or behaviour that one does not necessarily agree with.
如此看来,“tolerant”一词更多是用于忍受一些难以接受但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例如:This job requires a tolerant person who is used to dealing with complaints and angry customers. / He has a tolerant acceptance of the terrible way his wife has always treated him.
上海提出的“海纳百川”应该指“包容”而不是“容忍”,英文里比较中性的“inclusiveness”一词经常用在社会包容发展,接纳多元化的上下文中,而且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包容性社会发展的意思。或者也可以单用“diversity”一词描述上海的多元化格局。
后半句“大气谦和”译成“humble atmosphere”,感觉完全是字对字翻译,搭配不当。“humble”在词典中的释义是:
1. not proud or haughty
2. reflecting, expressing, or offered in a spirit of deference or submission
翻译要考虑上下文,英文也要结构对称,并且衔接连贯。此外,标志语翻译还要考虑音节对仗、简洁易懂、容易记忆等要求。上文“海纳百川”如果译成“inclusiveness”,下文最好找一个形式对应的名词。“大气谦和”是指在城市自身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处理好与其他城市及地区的关系,体现出一个开放城市具有的国际大都市的广博胸怀。只有拥有这样的胸怀,才能产生向心力和辐射力,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从根本上说,大气谦和的精神,是一种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更为远大的眼光。笔者认为可以用“openness”或者“humility”一词概括。所以整个口号可以简单译为“inclusiveness and openness”,或者“diversity and humility”,既体现出中文内涵,又符合英文表达习惯,音节上也朗朗上口。
翻译是要求严格的命题作文,译者要按照原语的意思进行文字创造,在遣词造句的同时还要始终沿着原文内涵的中心线,既不能偏离太远,造成翻译不足或者翻译过度,也不能字字对应而忽略字里行间的意义或牺牲目的语行文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