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园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在承德,庆新春逛庙会,是人们感受年味儿的不二选择,在普宁寺外的广场上,一场场盛大的民俗歌舞竞相登场,为春节增添独属于承德的色彩与韵味。
新年之际,受大学同学邀请,去了承德看这一场庙会。在没到达承德之前,我虽对于民俗文化抱有很大兴趣,却在这兴趣中有几分挑剔。虽然生长在北方,但对于北方民间著名的舞蹈——秧歌,我实在没有那么喜爱,总觉得锣鼓太嘈杂,舞者的白粉胭脂太过浓艳,因此,对于北方传统庙会,我反而没有那么期待,对同学的邀请,也存着几分应酬之感。谁知到了承德,亲眼得见庙会的盛景,我才知道北方庙会的红火与热闹,才知道那紧锣密鼓与扭转腾挪中承载了怎样的风情。
这一场庙会说是要从正月初一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我最开始听到庙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心下还有几分奇怪。不过就是庙会,时间线拉得太长,哪里会有这么多人前来观看呢?我这次来的时间可不算早,这庙会也持续了几日之久,这一趟承德之旅还能有什么热闹呢?似乎是瞧着我一路上兴致缺缺,朋友告诉我,这次的庙会场地是在普宁寺景区外的一个广场,可以近距离接触北方藏传佛教圣地——普宁寺。这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早就了解过这个景点,普宁寺是一座汉藏建筑风格“混搭”的寺庙,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分是汉族寺庙的传统布局,后半部分是仿照藏族寺庙修建的,既有汉族寺庙的七堂式布局,又有藏传佛教的“曼陀罗佛国世界”,这样别具风情的建筑,怎能错过?
不过在前往普宁寺景区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去欣赏这一场庙会盛况。一到普宁寺广场,铺天盖地的红灯笼就映入了我的眼帘,顷刻间就把节日的气氛点燃。锣鼓点确实如想象中一般喧闹,却比想象之中多了一份独属于年味儿的热闹。许多老人装扮起来领着自家孙辈在一旁和着鼓点儿踩十字步,小童们个个脸上着彩,喜兴又天真。我问同学,这庙会也持续了几日了,怎么还有这样的热闹氛围?同学回答说,在承德,庙会的观众可不止是本地的游客,这些精彩的传统节目早已声名远扬,每到新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里赏玩,和好客的承德人一同感受春节的传统气氛。所以,为了能让全国各地的游人都能感受到这份热闹,承德庙会可是把时间线拉得足够长,绝对不会让游人扑空。
边走边说,很快阵阵香气就吸引了我,原来在庙会上,还专门有小吃摊位,这些摊位排成两条长龙,诱惑着人的味觉,不放人离开。不过天气实在有些冷,在这时吃东西可不算是个好主意。在和馋虫作斗争的过程中,舞龙的场景吸引了我。舞狮舞龙一般在南方很是常见,在北方,这还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十来个身着黄衣的汉子手持木杆支撑着龙身,最前面的人撑着龙头,随着前方身穿蓝衣手持彩球的人腾挪舞步,龙身随着音乐节奏翻滚,仿佛身处江海,似是要掀起滔天巨浪一般。龙身红中挂金,在阳光下十分耀眼,闪着金光在人群围成的圈子里上下翻飞着,随着人们的喝彩,起劲儿地展现着那种兼具了柔美与刚劲的舞姿,如若再有一场“舞马”,那可真是“龙马精神”!
有舞龍断然少不了舞狮,好像冥冥之中自有的一场“擂台”较量。不过真的走进舞狮团队的小圈子就会发现,这些舞者彼此之间还较量不过来,至于舞龙团队什么样,真是无暇顾及。只见这些“雄狮”有的在平地上“滚绣球”,有的“站立”起来耀武扬威,还有的干脆上了梅花桩采青!一幕接着一幕,让人眼花缭乱,喝彩连连!
同学见我忘情地跟着喝彩,不禁笑我说,这才到哪儿,精彩的还在后头。我顺着他指出的方向瞧去,只见刚才面上施粉的男女老少踩着鼓点舞蹈,而人群中显眼的“大高个儿”们,正是踩着高跷的舞者。看着眼前这些明显“高人一等”的秧歌表演者,身轻如燕这个词一瞬间划过了我的脑海。舞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表演,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就在我为这些高跷表演者灵巧的身姿惊叹时,同学忽然一扯我衣袖,告诉我,重头戏来了!
什么?刚才的高跷表演还不是重头戏?我忙定睛看去,咦,怎么又是一群“高高在上”的人呢?仔细一看,竟是几个孩子扮作戏装角色飘在了半空中!这样惊险的舞蹈,带来的视觉冲击无可比拟。认真地看下去,会发现,在这些“腾空而起”的孩子们脚下,还有其他的道具,或是戏曲道具中的桌子,又或是同样类型的道具椅子,看上去这些孩子好像就在桌椅上飘着,而这些道具桌椅,则由四个青壮汉子抬着。孩子们错开一人左右的空隙背对背几乎并排地站着,我猜他们脚下一定有什么小机关窍门。果不其然,朋友介绍说,这些孩子脚下都有支架支撑着,孩子们被牢牢固定在支架上,看着十分惊险的场面,其实十分安全。这样形式的表演在南方似乎更常见,我记得宾阳就有游彩架的传统节目,不过北方也有这样的节目,在河南南阳一带流传的类似的舞蹈形式,叫做抬妆古饰,而在承德庙会上兴盛的这一类表演,似乎是宽城背杆。背杆也叫背歌,据说是起源于清代,兴于民国,在庙会上绝对是重头戏。我问同学这是不是就是背杆,同学也有些迟疑,他说,在承德的庙会上,和“杆”有关的除了背杆,还有抬杆。这可把我搅糊涂了,人声嘈杂,也实在无法向人询问,毕竟大家都沉醉在眼前的惊险表演中,这头顶上的秧歌还真是吸引人。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些“飘”在空中的小娃娃们身着的戏装还颇有讲究,有背后插着靠旗,全副武装起来的武将,也有水袖青衫的文人,有英姿飒爽的巾帼女将,也有深闺幽处的千金小姐,这些角色似乎在为我们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戏文,只可惜,我只能隐隐约约猜到其中一个角色是《定军山》中的黄忠。
场中人还有在腰间别着唢呐的,这人并没有吹响唢呐,场中却不乏这洪亮的乐声。我听了一段,似乎是《将军令》,这大概也是传统曲子中的精华,气势上首先就强硬上几分。底下的人还在忘我地舞着,扭着,扮作老?,也就是老年女性角色的人拿着一杆烟袋,一口接着一口嘬着,仿佛这烟袋中真有几分烟火气,扮作乘船和骑驴的人前仰后合,仿佛真的在水中、在驴背上颠簸。看到这个景象我忽然就想起一个承德地区有名的民俗节目,二贵摔跤。这个节目听说是颇为有趣,一人身着胖袄,胖袄上连着一个穿着和胖袄同款样式衣衫的假人,真人抱着假人,真赛一对兄弟,再加上一些舞蹈动作、摔跤动作,一个人就把摔跤场面演了个活灵活现。我问同学,这个节目在哪里能看见,同学也说不清,这里的庙会场地实在太宽广,很多节目真的是有缘才能碰上。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一处稍微安静的地方,心想,总算能喘口气,说几句不需大喊就能听清的话了。没想到我刚想和同学交流一下心得体会,就听见耳边传来铿锵有力的唱腔,再向台上望去,文臣武将好不热闹!戏文听得不大真切,可这里的氛围却让人轻松地融入,跟随着锣鼓点儿和一句句戏文,走入旧时的故事中,看台上角儿与台下客,故事与现实,共同庆着一场新年。
逛了不知多久,眼见得天已擦了黑,我坐上车慢慢悠悠告别今天这一场庙会,回想着白天看到的表演,再想想来时的那几分不情愿,覺得自己还真有一丝好笑。承德庙会的热闹,让我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年的滋味,让我在民俗古韵里体会百年的传承。或许时光会带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但那些雕刻在骨子里的传统与传承,任沧海桑田,也不会变迁。
天渐渐冷了,夏日的避暑之地,在冬天可未见得给游人留情面,想起还没探访的普宁寺,不知承德还有多少惊喜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