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宇,陈书琳
(1.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2.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景观设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5)
从初期的观光农业到乡村旅游、休闲创意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特色小镇的创建,我国对于围绕乡村、农业、旅游的各种新型模式的探索始终在进行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文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从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新型产业的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期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2]。田园综合体是以一定的乡村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生活环境为基础,以休闲和观光为核心功能,以综合开发为手段,结合乡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与旅游观光结合,打造集生态、创意、休闲、体验、科普等为一体,使农民受益,使各类资源协调共生的新综合体模式[3]。它的概念是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休闲创意农业”、“农业综合体”、“旅游综合体”等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传统观光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同时也是对乡村发展新模式的探索。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提出不仅在于解决三农问题,更是为了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对于田园综合体的研究已从最初的理论探索逐渐发展到对以田园综合体为建设目标的村落的规划设计的探索、村落综合发展途径的构想以及试点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等。但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提出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的研究较少。该文通过引入共生耦合理论构建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为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乡村各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路。
耦合的概念源于物理学,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单元或系统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与协作,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方向另一方传输能量的动态平衡的过程。耦合的类型主要包括:多场耦合、能量耦合、公共耦合、标记耦合、控制耦合、外部耦合、内容耦合、数据耦合和间接耦合[4]。不同类型的耦合方式产生的耦合强度不同,耦合强度即耦合度,反映的是单元间的关联程度,耦合度取决于单元间衔接的复杂程度,耦合度强则单元间的关联性高。耦合原理最开始被运用于通讯、电力等行业,而后逐渐被运用于社会、经济、生态等学科的研究中,从而引申出经济耦合、生态耦合、时间耦合、空间耦合、制度耦合等概念。
共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最初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的关于种群间的共生,即不同种属的生物通过某种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生存。共生理论包括三个要素: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单元,而共生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单元、共生界面这四部分组成了共生理论的核心内容[5]。其中共生单元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在共生环境作用下依靠共生界面进行能量传递。共生单元的最优共生模式为对称互利的一体化共生,即实现共生单元能量分配的均衡及一体化发展。当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对共生单元表现出正面影响时,共生单元才可在共生模式下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共生理论反映系统要素间的共生关系、耦合机制则是共生关系的实现方法,是系统稳定、良性发展的保证[6]。两个理论之间有所交叉同时相互补充,因此该文以共生理论研究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中各子单元间的关系,并以耦合理论对各共生单元进行协调控制,从而实现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的建构。
田园综合体规划首先应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大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要与各地区的整体发展方向相适应,包括该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等,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 以农为本原则
在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中,应以保护农业用地和乡村景观为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当地农业特色,促进三大产业一体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造福农民,让农民获益从而主动参与其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1.2 综合性原则
田园综合体是多产业相互融合的平台,因此在进行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时要坚持规划布局的综合性,功能上需满足乡村景观、农业、生态、文化、生产、生活、休闲旅游等方面的要求。
2.1.3 特色性原则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村落需着重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产业等,将地方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在进行规划时将特色农业、特色民俗文化等与旅游有机结合,使乡村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旅游吸引力。
2.1.4 创新性原则
田园综合体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要想使其长期发展,必须坚持创新性的原则。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包括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创新、农业产业功能布局的创新升级以及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的创新。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包括园区亮点及特色的与众不同、园区功能的多样化、项目经营的创意化。
2.1.5 生态性原则
田园综合体依托的不仅是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还依托其所在的环境。将生态理念贯穿于规划中,保持和尊重乡村的整体风貌,以及乡村所包含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在乡村内推行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等生态模式,使乡村综合环境具有可持续性。
2.1.6 科学控制规模原则
田园综合体的总体规模及单体规模应有科学的控制,应依据其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考虑当地人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环境、消费心理等,并依据田园综合体预期的主打产业及产业链,结合田园综合体投资主体的投资状况,以促进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目标,因地制宜进行控制。
依据耦合共生理论,构建集农旅合一、多产业联动、多方参与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以文化为介质的农旅合一的耦合共生单元是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的基础,多产业联动的耦合共生环境是该规划模式的助推器,多方参与的耦合共生界面是该规划模式的保障。只有当耦合共生单元组成的耦合共生模式以及所处的耦合共生环境、耦合共生界面呈现积极状态,才能使耦合共生系统协调发展。
图1 在文化介质作用下的农业与旅游耦合共生关系图(作者自绘)
2.2.1 农旅耦合共生单元建构
在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中,农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可看作不同的耦合共生单元,耦合共生单元构成的耦合共生系统的状态是由耦合共生模式决定的。共生模式是耦合共生系统的基础,它由共生单元之间能量的分配方式和作用的强度(即一体化程度)决定[7]。
农业、旅游、文化作为其中的三个重要的耦合共生单元,近年来对以文化为介质的农旅合一发展模式的尝试始终在进行,大致有旅附农型、农辅旅型、农旅合一综合发展型[8]。其中,旅附农型指的是以种植农作物为产业基础,通过采摘、亲子游等方式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农辅旅型指的是农业作为辅助产业配合旅游开展,如通过农业种植、农家乐等吸引游客。目前大多数田园综合体的规划采用农旅合一综合发展型,即是指使农业、旅游两者相互促进综合发展。但若将乡村独有的乡野自然及人文文化作为农业与旅游耦合共生的介质(图1),使农业、旅游、文化三者相互促进,将不仅有利于增强农村农业永久的活力,同时有利于乡村文化内涵的提升。如围绕农耕文化,在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发相关旅游体验项目,围绕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营造农业景观、开展相关农事体验活动。即是以农业为根,乡村为干,各产业为枝,景观、文化及生态等为叶,形成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农业生产、参与体验、餐饮度假、产品销售、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融合发展状态。同时有利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要素,活态性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实现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使乡村文化内涵有效提升[9]。在这个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田园综合体单体规模的控制规划,应保证农业的主导地位,切不可本末倒置,不可将旅游作为主导产业,但同时也不能将农产收入作为田园综合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应在文化介质作用下依靠旅游等带动增益,用农业触发旅游,用旅游促进农业。
2.2.2 多产业耦合共生环境建构
耦合共生单元的总体耦合共生状态受耦合共生环境的影响。对耦合共生单元所组成的系统来说,耦合共生环境表现出其正面、中性和反向的影响作用,相对应地,耦合共生体对所处的耦合共生环境也表现出正向的、中性的和反向的反应[10]。在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中,各耦合共生单元面临的现状和各类微观因素构成的耦合共生环境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是否合理、所处环境是否生态,农业产业链是否完整等,当共生环境呈现积极状态时有利于各耦合共生单元协调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合理进行布局,使农业、旅游、教育、科技、文化、康养、生态、地产等作为耦合共生单元的各产业有机结合发展,充分发挥乡村各类资源的独特优势(图2),从而使作为耦合共生系统的田园综合体积极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对以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的乡村的特色和独特卖点进行策划与开发,并要基于这一特色,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设计符合乡村整体风貌及形象的产业链,从而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11]。但在各产业的单体规模规划上,应格外注意规模和风险是匹配的,因此多产业的融合并不是让各个产业占比平均,而是聚焦场地资源,依据消费环境构建相适应的产业融合链对资源进行逐步利用,先利用核心资源,再挖掘潜在资源。
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形成适宜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链,使农业的功能不仅是生产、加工、销售,还延伸至生态、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促使农民增收。通过文化与其他产业结合,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并适当融入创意开发,形成创意产品,使文化成为独特的品牌,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将“互联网+”、“VR”等新兴科技技术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如与农业产业结合,一方面可极大地推进农业生产的安全化、智能化及自动化,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智能化程度及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可优化配置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有利于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12],同时还可增加互动性及体验性。最后结合“旅游+”及“生态+”等新兴模式,促进各行业及多种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的全面整合。
图2 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建构中各产业联动发展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3 田园综合体模式构建中各单元的耦合共生界面示意图(作者自绘)
2.2.3 多方参与耦合共生界面建构
耦合共生界面是耦合共生单元、耦合共生模式、耦合共生环境的承载体,是各耦合共生元素积极作用的保障。耦合共生界面包括两种类型:无介质界面和有介质界面,其中有介质界面是耦合共生单元之间进行能量传递的主要载体,其中有质界面是共生单元间主要的存在方式,共生单元依靠共生界面进行能量传递,即通过各类媒介相连接,减少了共生成本、时间等。
在田园综合体模式建构过程中,各耦合共生单元的耦合共生界面的载体主要是指市场、政府、和公众等。是否存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市场体系是否完善均会影响各单元间的耦合共生。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各耦合共生单元的融合,政府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支持也会影响耦合共生机制的建立,同时公众的参与,即农民、游客等人士的参与也是耦合共生机制建立的必要条件(图3)。只有各个单元与载体相互协调作用,才能决定各单元耦合共生成立的可能性。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将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生态环境作为各产业联动发展的前提,不能为谋求短期的盈利而对所处的生态环境做出负面影响。在以居住为功能的单体规模的规划中,在保留原有村落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适当控制村落居住人口数量,另一方面要控制新建建筑的数量以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目前田园综合体存在明显的淡旺季,且“回头客”占比较少,对以田园综合体相关活动为收入的周边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原因之一是缺少完整的组织体系,没有建立农民、城市居民、政府三者之间的长期而稳定的联系。因此要积极吸引资金的投入,积极与政府及各公司企业合作,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同时将部分地块作为教学基地、临时会议接待中心、员工团结素拓等活动的场所来保证地块运营的长期性; 积极推广及建立合作社、股份制等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在土地的利用方面可以采用小面积农地租赁的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共同致富。
田园综合体模式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与之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规划等相比,田园综合体更加关注三农问题,包括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的转型升级等,并且从旅游、文化、科普、生态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更加关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基于对田园综合体概念的理解,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探索构建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在文化介质作用下的农旅合一的耦合共生单元是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的基础,通过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利用农创、文创产品、农事体验等促进旅游业发展,利用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多产业联动的耦合共生环境是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的助推器,通过联合其他产业实现农村及农业资源整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多方共同参与的耦合共生界面是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的保障,通过公众、政府、市场等多方参与,以此实现农村农业资源的可持续。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实现农村特色及文化的传承,同时满足城市居民归回田园的需求,还能有效完善村落结构,有效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使农民受益,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城乡统筹发展。
但我国田园综合体模式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如何使农业、旅游等产业在田园综合体这一平台下实现耦合共生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仍需要从农业、经济、社会、历史等各方面学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