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梓淇 朝阳市中心医院基建科 辽宁朝阳 122000
近年来,复杂建设项目的数量日益增多、复杂性日益明显,复杂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复杂性对项目管理者的决策与项目成功的实现至关重要。在现代生产经营模式背景下,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实现过程通常不能由单个组织独立完成,需要多组织、多要素优势互补、密切配合。现有的质量管理方法难以适应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需要研究对具有多组织、多要素的复杂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1]。
质量链管理起源于制造业,通过质量链或质量环管理模式,企业的产品质量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
20世纪末,质量链管理理念传入中国,乌云娜等[1]从适用对象、参与人态度和质量纠偏成本3个方面分析了质量链和供应链的区别,针对三大质量缺陷创建了质量链管理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协同优化。唐晓青等[2]借鉴供应链思维,强调打开质量黑箱的界限,提出了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CQCM)概念,并搭建了质量链管理集成模型。李博阳等[3]从大数据视角,将质量链定义为:“在产品形成中,所有关联企业对质量的控制而形成的链条体系”,并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研究了质量链中关联企业的协同效度。杨益晟[4]分析了质量链的特点,通过质量链与供应链、价值链、信息链进行对比,认为质量链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查询专著、资料可将复杂建设项目的复杂性构成分为:目标复杂性、组织复杂性、任务复杂性、技术复杂性、环境复杂性、信息复杂性。对于一般建设项目来说,这众多的复杂性势必使参与各方、建设层次、质量要求、管理量等不同程度影响着建设项目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的建设质量[5]。
(1)对于目标复杂性,复杂建设项目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多重目标,必须考虑各目标的冲突与平衡,同时,总目标不变原则下各阶段目标是不断动态变化着的;
(2)对于组织复杂性,是构成组织的不同元素、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组织整体表现出多样性、动态性、变异性、不可预见性等复杂特征;
(3)大量复杂建设项目显示由成千上万项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务活动共同构成,工程技术、资金融集、组织管理等碎片化更加大了任务复杂性。
质量链管理或质量环管理简而言之为处理线性、链式导致的质量问题。它突破组织内部质量管理黑箱,运用链接图等管理工具,识别关键链接点,分析在链节点处发生的各类耦合效应。对于参与方来说,目标复杂性会导致项目参与各方由于经济利益不同而存在的质量目标差异、质量行为差异[6]。
质量问题往往牵一发动全身,由此也更推动参与各方高质量、建筑节点对接高质量、质量反馈高效率和质量解决高准确度。
(1)各参建人的质量力就决定了其在合同范围内的局部工程质量,在大型复杂项目中,合同和质量交界面较多,更易发生质量冲突。
(2)项目整体质量并非取决于质量最优参建人,而是受质量能力最差的参建人影响最大,类如木桶原理,最短木板导致最差结果。
(3)复杂建设项目通常具有高度技术复杂性,如建筑类型、设计与施工的搭接、项目操作的相互依赖性,新技术、新工艺的潜在影响和边际效应也会加重质量管理的重担。
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链协同管理,针对大型复杂建设项目,由于质量缺陷等问题导致的失败成本是无法估计的。由此,可将质量协同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施工,企业管理层、项目管理层、项目技术层、项目施工层,层层渗透。
另外,层与层之间相当于一个链节点,对每一层的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绩效—信任约束”机制,以质量目标实现为基础,从顶层到基础执行,形成链式目标和环式执行;绩效奖赏为激励,以此提升项目的满意程度和工作质量的和谐行;信任约束为底线,注重培养相关参建人的信任基础,建立失信惩治机制。
在计算机技术平台基础上,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此经过“端口—模块—数据库”,主要运行模式为建设工程参与各方将海量质量信息通过质量链端口上传,信息通过分析、处理加以存储,分类和备份后形成“信息存储模块”;其次,随着数据的增多、信息流量的扩大,将逐步形成信息库,然后,信息库中数据、资料等分析,管理者可对质量链中各单位“下达指令”,决策指令通过共享平台到达端口,供所有管理人员使用,这一个闭环体现了信息共享机制的协同效应。
本文在质量链理论基础上,对当前日益增多的复杂建设项目的多维复杂性进行简单分析,指出复杂项目建设质量管理三大问题:质量链式管理的影响因素复杂性、管理客体碎片化;反馈处理的低效、繁琐;从顶层设计到底部施工,做好各层与层之间的信息流、技术流等的交互与传递;建立“目标—绩效—信任约束”机制和信息库集成共享机制,通过耦合效应和机制间的效用互联作用,保证了各参建方的协同合作,有利于保障复杂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