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彦君
留白,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技法,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能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例如唐代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究竟怎样一位“隐者”,让诗人伤其不遇?人虽无形无声,事与景却能让人产生联想。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教学中,利用作品的留白艺术,引导学生在作品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不仅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扩大学习研究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于留白处放飞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积极地情感为有效的思维创造性提供了背景动机。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手法,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想象和品味的空间。教师适时点拨,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质疑探究的氛围,产生积极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文章写到林冲在庙里听到了仇人的密谋,只写了三个仇人庙外的对话,请学生想象林冲当时的反应。要求学生研读文本,给出合理的解读。抛出这一问题,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不但讨论了文本,还研读了《水浒传》中其它描写林冲的章节,认识到了忠朴仗义的林冲如何从逆来顺受转变到手刃仇敌,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学生从表情、动作、心理等多个角度描写了林冲当时的反应,形象生动又合情合理。利用留白,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探究了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深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定式思维,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单一的概念化的。品味留白艺术,学生学会了主动质疑、求异,产生了更多个性化的解读,多元的思维方式让理解更深入。如学习《陈情表》一课,学生探究了晋武帝看到李密的文书后的想法;学习《祝福》一课,学生提出了祥林嫂的死谁负责等问题。利用留白,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思想。
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留白,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探究范围,丰富作品的内涵,并可以从作品中挖掘出意想不到的东西。例如学习《荷塘月色》,作者开篇就说“心里颇不宁静”,却没有揭示为什么“不宁静”。引导学生从文本延伸到历史,研究了朱自清的创作背景,正是白色恐怖笼罩大地的时候,一个呐喊的斗士的内心挣扎,朱自清的人格和心性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再读文本: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此时作品中盛放的是一种情感美学和理想人格。抓住留白手法,拓宽了学生的参与空间,使其内心滋生了更多的浪漫和诗意。
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冉有的一段话中表现了他怎样的志向,为什么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学生和老师探讨后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分明是天地间,一群知时节的人,一群纯真无忧的人,一群生命在起舞。联想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德格尔的“诗意栖息”,传达出的是一种生活的简易和温暖。把它还原成生活本身,把它和我们向往的自然风物、栖息方式,和我们憧憬的心灵状态结合起来,和现代人生存的复杂、焦虑结合起来,就会感受到“咏而归”多惬意,多美好,那歌声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传来的!或许,在孔子眼里,这也是最理想的教学情境:在露天的课堂里,阅读的是自然,沐浴的是身心,俯仰的是天地。这样通过有效地利用作品留有的空白深入发掘作品内涵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文本,并且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操的陶冶,素养的提升。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教参中这样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左氏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无字句处。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笔有化工。若只向字句临摹,便都不见得(左绣《读〈左〉卮言》)”。 其中“乃其妙尤在无字句处”不正提醒我们要品味文本中的留白吗。欣赏完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后,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展开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准备着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学生展示了这样的答案: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沉思的眼神;可以想象,多少次他侧耳细听,希望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正是写作所需的思维方式。于是我接着引导: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一种心情。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请你以课本为背景,将“夜缒而出,见秦伯”加以合理的想象,改写成一段话。许多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有的侧重于心理描写,有的侧重于环境描写,有的侧重于守城将士行为动作、心理感受的描写。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了留白的艺术效果,写作中不断尝试,提高了写作水平。
教无定法,利用作品留的艺术留白,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感受作品,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作品主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从学生角度来看,诸多的“无字处皆有其意”的留白为他们提供了大胆发挥自己创造性想象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文本,而且养成了积极思考、认真探究的好习惯,这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形成都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