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 倡导体验式阅读

2019-01-31 22:33姜雪英
中学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素养语言

姜雪英

从学生层面看,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阅读量不够,阅读随意性强,没有阅读计划;阅读层次浅,看热闹、不深入的现象严重;阅读时没有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养成写阅读笔记的好习惯。因此,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迫在眉睫。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提高阅读能力——这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重中之重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所以阅读教学要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原初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以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获得阅读乐趣。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承担着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从教学大纲的“双基”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的指导理念正在发生渐进式的变化。核心素养命题立意时代的阅读教学应当由模式训练转为思维训练,由量的堆积转为质的研究。阅读教学承担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语言,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多种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去运用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敢于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领学生以文化的视野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阅读教学要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着力点应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

一、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要紧抓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遴选那些少而精的、富有语言生长力的文章,择取一点,精准发力,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个体的原初阅读体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作为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阅读教学在这里就要帮助学生着重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语言实践,真正地落实语言构建和运用。根据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地运用汉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梳理整合、分析评价、审美创新等。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变为学生的智慧,积淀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阅读教学所要培养的基本的、重要的学科素养。一个学生的语言知识建构越丰富,运用越准确自然,他的语文素养就越丰厚。

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要强化思维的提升和发展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要想语言取得长足的进步,离不开较好的思维品质;相反,拥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能助力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阅读教学指向思维的提升和发展,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引导他们在语言和文学形象的体验式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作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如人教版必修五的《陈情表》,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用严密的逻辑把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把握文章的情与理。其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经过学生的阅读、鉴赏、交流及教师的适时点拨后,得出结论: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提供给学生写作背景,让学生从写作背景角度分析、归纳、概括出如下结论:作者是前朝旧臣,文章写给皇帝晋武帝,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情的目的。作者一路写来,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措辞句式、行文布局的具象的把握,层层推理出潜藏于情的表象之下的理的脉络。语言是一切思维的外衣,所有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要以语言为载体。阅读教学更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捕捉“思辨着力点”,突显文章的“不同寻常点”,以及人物形象和文字运用上的“不可思议点”,激发学生思维,提升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创造

文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是负载人类思想的标志,用优美的文字撰写的文学作品有着独有的形象美和情感美。教科书中的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融合了作家的智慧和思想。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优美词句,从内容上感知思想美、内涵美,滋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从古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动静相宜、空灵澄净的清秋美景,更重要的是感受诗人恬静淡泊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又如人教版必修二的《荷塘月色》,第四、五段月下荷塘部分,语言典雅清丽、富有韵味,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做赏析的抓手: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样改了之后和原文相比哪个表达效果好?让学生作为主体,阅读体验,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从而让学生明确改写后的句子失去了丰富的内涵和神韵,缺少张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学会鉴赏语言的形式美,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滋养。

阅读教学就是要挖掘文本的内涵美和形式美,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在体验中感受美,在表达中创造美,让这些美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田,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四、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要肩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阅读教学不是纯粹地教学生学文识字,而是需要教师站在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走到文化源头,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是有根源的,溯源而上,探究汉语言的源头,学生能从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如《陈情表》,它的动人之处就在于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让学生有所触动并付诸行动,这是阅读教学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如《离骚》,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除了学习它的艺术特色,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任感。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这篇文章对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操有着重要的价值。

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借助语言文字所承载着文化,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在体验式阅读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人是学生,每次都要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让学生提出最想指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素养语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