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教学研究室)
红色基因教育可以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引导和激励学生深入实践,走近历史,了解和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打造红色特色“人文校园”,可以把空洞的理论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精神和使命感、责任感。华池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南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两点一寸”的历史地位,蕴含在其中的“南梁精神”,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向中学生进行“红色基因”教育的最好素材。
红色基因内涵深广,影响深远,而教育,首先是一种传承一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从目前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缺失了革命传统,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意识淡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享受,互相攀比,缺乏艰苦朴素作风,意志力薄弱,面对困难,往往知难而退,缺乏竞争意识和鏖战攻关的精神;精神空虚,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从这点出发,把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与学校教育结合,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新的时代价值,基于此红色基因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华池县是革命老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上个世纪30年代初,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陕甘边军民浴血奋战,创建了以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经过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包括陕甘两省20余县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成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将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革命精神,用时代的脉络巧妙与当代先锋人物的先进事迹融于一处,恰到好处地体现革命精神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成功的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红色爱国主题向时代先锋主题的自然延伸。从而拓展和丰富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今天,华池县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南梁革命纪念馆、列宁小学、抗大七分校、“刘巧儿”旧居、双塔森林公园、范公祠等都是品质和内涵很深的红色文化遗产,尤其是“南梁革命根据地”(后为“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发端于陇东地区、影响全国的诸多新政措施(如“三三制”民主执政模式、“马锡五审判方式”等)与优秀红色歌谣(如《军民大生产》《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刘巧儿告状》)均使得华池红色教育资源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气质。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这些红色基因的本质是勇于探索,敢于牺牲,开拓进取的精神。红色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学校师生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情感支持,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立足基地,走出基地,广泛组织符合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又能为少年学生所喜爱红色接受的活动,开展实践教育,形成品牌效应,带动更多的学校、学生共同前进,这样红色基因的火种才会燎原。
1.建设“红领巾”特色德育阵地。即在学校政教处和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由红领巾校园网、红领巾放映室、红领巾广播台、红领巾文学社、红领巾宣传栏、红领巾艺术画廊和红领巾阅览室组成的“七红”阵地,形成一道靓丽的德育风景线。
2.开展“十个一”主题活动。在各年级学生中广泛开展“十个一”活动,即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重走一次红军路,学唱一首红色歌谣,撰写一篇有关南梁精神的论文,参观一次革命旧居旧址,参加一次南梁精神研讨会,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种一棵南梁常青树,帮助一位贫困学生,为家乡人民至少献一次爱心。
3.搭建红色作品展示平台。每学期定期举行“红色作品展评周”活动,为红色教育与特长展示相结合提供坚实的平台,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以多种途径和手法表现南梁精神,使他们在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中实现精神的成长与升华,让师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4.以校本教研的开展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校本教研要引导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营造适合学习的氛围与情境,在互动中使师生双方产生“积极的教和学的心态”,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师生双方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转变各自的行为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充分挖掘南梁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丰富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激活教学过程,满足学生需要,贴近社区生活,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益得以提升。
5.开发建设校本课程。一是挖掘当年列宁小学课堂教学精髓,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制定以红色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继续修订和完善《红星照耀陕甘》,并利用南梁的革命史话、革命人物及其事迹、诗文等开发学校自己的校本课程。三是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联系老红军、老革命军人,联系学校周围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使这些人力的物力的资源成为学校进行道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6.倡导经典诵读,营造书香校园。“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文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因此,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使青年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中实现精神的成长与升华。第一,建立诵读制度。固定诵读时段,丰富诵读形式,给与诵读指导,开展诵读竞赛;第二,营造诵读氛围。利用阅报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手段营造诵读氛围,布置美化书香校园,开辟阅读栏、张贴读书的名人名言,把师生浸润在书香中;第三,抓好诵读活动。上好诵读课,办好诵读报,定期开展各类诵读竞赛活动,开展“读书大王”“读书标兵”“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以发挥激励和导向功能。
列宁学校的这一系列做法,别的学校完全可以借鉴,这样就可以做到资源共享,推动整体红色基因教育就很容易了。
红色基因激励了几代中华儿女坚持梦想,不断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面对敌对势力的阻挠和极度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的肆虐,我们坚定不移,不懈奋斗。凭借勤奋和智慧,坚定不移和坚持不懈,我们写下了一个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故事”。对于学生,红色基因是信仰,是追求,是勇于拼搏,是坚定不移……我们学校教育,就要抓住这个红色基因,让青春留下来,让生命之花绽放成每一个生命时期都有的独特魅力。